触摸城市的方式
2017-11-08王士军
生命开始的地方,就是记忆的始点。王宏的童年就是在哈尔滨无忧无虑地度过,而如今她的生活和学习也是围绕哈尔滨这座城市。王宏从来并不想占有这座城市,只是覺得它总是与自己是息息相关的。而王宏的《城市记忆》系列作品正是在这座城市不断变迁的文化背景下展开的,虽然周围的墙壁和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空间,而教堂一直是文明十字路的中央,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不停地涌动。
在建设哈尔滨过程中,俄国人在自己的主要建筑区埠头区(今道里区)、南岗区的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的主要建筑采用了文艺复兴后的新样式建筑,以砖瓦结构为主,外墙的装饰属于俄罗斯斯达克样式,或在彩色砖瓦上涂以水性涂料。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体现了新艺术建设的风格同时,哈尔滨作为俄国人的聚集地对建设者没有过多的限制,他们可以站在自由的立场上,大胆地尝试各种建筑类型,汇集多种文化样式,也融入了中国文化因素。中西交融和华洋杂处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的文化表征,这种表征也渗透到了哈尔滨人的日常生活之中,铸就了哈尔滨的“洋气”和多元文化形态。王宏的情感的触角和生命活力正是由对这座城市的童年记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而生发出来。
法国文化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在《集体记忆和个体记忆》中说,“如果我们回忆不起我们最初的童年,是因为只要我们还不是一个社会人,我们印象就没有事实的立足点。”王宏“少无适俗韵”,她的都市水墨和她的初心一样,不是追慕都市的繁华,而是寻觅幽静的生命家园。阻止个人的欲望进入她空间的逻辑建构之中。她笔下的教堂、街道、草木散发着幽静的气息。虽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但从生命意味而言,我们只是过客,并未在此有过些许的停留。熟识又陌生的记忆,在似曾相逢中流逝。但历史并不是时光机,而是繁华落尽的真淳。只有在心灵本真处,才能触及历史。
《城市记忆》系列把城市作为其空间思考的起点,并不是把教堂作为分割出来的碎片进行描述。以宿墨融入现代的叙事节奏,在浓墨和淡墨的比对和融入中,通过色彩来表达自我的情感。宿墨清晰的笔痕镌刻着城市历史的痕迹,还原历史文化语境。勾画城市构架的同时,通过泼墨和反复渲染使绘画的肌质更加丰富多样,凸显出墨色的多层次性,由通过印象式的书写,来抽象出对城市的精神实质,而不是简单的怀旧和回忆。通过绘画图式中心教堂来抒发自我的情感态度。在宗教和文化上,每个都有优先权,众生平等。在教堂体现了所谓“空间正义”,不是资本的正义,而是人类向往的真正的公平和正义,是在道德和伦理双重原则下的正义,是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正义。
人是城市空间生产的真正创造者和使用者,“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而对于每个人而言,时间和空间是主体认识客观事物和社会历史的两个重要维度。城市并不是简单的场所,而是汇聚多种元素的场域。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在这里聚合,不仅留下了多样化的历史经验,也生活着在物理空间中的人们,已熔铸的城市文明方式,已不是简化的地形景观,而是时代和阶层的印记。城市不再是简单地理和测绘意义上的抽象的概念,而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性和文明程度的标识。
哈尔滨是一个可以作为家的地方,绘画在生活的处处,又在生活的别处。
作者简介:王士军,哈尔滨师范大学讲师。
《城市记忆之春辉》/王宏
《城市记忆之人往》/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