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配送 饿了么要做快递公司了
2017-11-08
即时配送 饿了么要做快递公司了
随着本地生活服务的快速发展,即时配送这个概念被广泛运用。从餐饮外卖配送到蛋糕、鲜花、药品、生活急需品等的即时配送需求,同城的快速配送需求开始大量出现。9月20日,“饿了么”在上海主办了“物流开放 生态链接”的首届即时配送行业交流峰会,会议旨在加强同城即时配送行业的沟通与联系,进一步增强蜂鸟开放平台与各方的密切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促进行业发展。
即时配送是应O2O消费需求而生的新型物流形态,具有距离短、频次高、时效要求高等特点。随着即时配送的进一步成熟,新零售成为即时配送新品类。大会上,“饿了么”的物流相关负责人、品牌合作方代表以及物流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就新零售行业的即时配送展开了讨论。
“饿了么”物流规划负责人崔纪伟为大家介绍了即时配送的发展:“现在即时配送整个发展历程有三种模式。最早的是追求自建,后来做三方,再后来众包。未来这个行业真正终极模式是什么?蜂鸟所规划的是一种未来的终极模式,可以做到三网合一,完成三公里内的专属服务以及三公里到全城的全城直送,同时将传统的落地配送和B2C整合成一个整体的网络。如果单说外卖配送行业,单一功能站点一定会消失。未来可能就没有单一功能站点了,会出现类似共享充电的共享站点服务模式,是从终端模式的变革。”
“饿了么”物流开放平台总监江长江为来宾分享了即时配送的创新解决方案,他表示:开放平台两个工作重心分别为流量和配送,一方面,开放平台为更多的品类,更多的商户提供配送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平台需要整合更多的第三方运力,提供更多的配送服务标品。在现阶段,即时配送行业存在技术、服务、流量这三大痛点,这都是平台未来要攻关的方向。开放平台江总对末端配送未来发展提出自己观点:运力选择多元化、末端配送智能化、配送运营精细化。目前饿了么与点我达等物流平台进行了战略合作。合作的商家除了餐饮品牌也新加入了类似百果园,大润发这样的水果商超平台。
从“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到国内电商企业纷纷入局,从整合线下超市,再到无人零售超市,零售变得越来越智慧。线上、线下融合的这种“新零售”业态,有望成为互联网时代下零售业变革主要方向。
作为水果专营连锁业态的开创者,百果园的线上运营中心副总监孙鹏在演讲中提出:“百果园整个产业经营的逻辑是从种植端到消费端,我们认为新零售在这里面不只是针对消费一端,如果只提供消费一端,对于水果这个行业是不够的,我们要着眼于整个产业和互联网的布局。新零售店的核心是要做到全渠道销售,百果园目前除了原本到店的业务,还有B2B业务。现在百果园的渠道有自营电商平台、O2O平台和自助货柜,其中‘饿了么’是我们最大的合作伙伴和消费平台。这为消费者构建了最便捷的消费渠道和消费场景,也是全渠道销售的表现。”
雅堂小超全国总经理兼雅堂集团副总裁杨盼说:“为了赢得竞争,零售商不仅要满足客户期望,还要能够预测和创造需求。对于大多数零售商而言,以往那种等顾客上门购买商品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趋多样化的需求。以前,顾客一个电话要求送货上门,如果店里人手足够自然没问题,倘若遇到多个顾客同时要求送货上门时,自然分身乏术,应接不暇。雅堂小超与饿了么蜂鸟配送的战略合作签约,则有效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
罗克博物流研究院院长潘永刚在会上分析了目前的市场,从新物流引爆生活圈新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物流服务成为即时配送增长点,从B2C走向生活圈新经济是趋势,其中定制化服务场景与交付时效尤为关键,仓店合一的终端将成为核心。
根据艾瑞研究预测,到2017年,全国网络零售额规模将达4.1万亿元,在电商竞争日渐白热化趋势下,抢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已经变得非常重要,而各路资本也将继续向物流业集聚,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从市场初期的群雄割据到2015年至今的三国争霸,在资本的助推下,外卖三巨头与无数消费者共同打造了千亿级别的网络外卖市场。如今,这一市场正在迎来拐点,伴随着百度外卖出售绯闻不断,行业两强相争的局面似乎正在形成。
外卖“三国杀”渐变“双雄会”。7月30日,有媒体报道称,百度外卖与“饿了么”正就收购进行谈判,且已经接近尾声。而后双方均对此否认,这是继顺丰之后,百度外卖再次身陷出售绯闻之中。
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家以及各地相关监管部门对于网络食品交易的监管越来越严格,将进一步加剧平台商户同质化的问题。外卖平台若想尽早摆脱因同质化带来的行业效率低等问题,平台之间的整合将会是最有效的方式。
对此,“饿了么”公司相关负责人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目前外卖行业渗透率不到餐饮行业的5%,仍处于较低水准,整个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除了深耕细作餐饮领域,饿了么也在拓展非餐新零售的业务,以获得持续发展。
此前,美团点评副总裁兼外卖和配送事业部总经理王莆中向媒体记者表示,国内的外卖市场渗透率并未达到极限。“未来外卖的渗透率的增长3年至少有3倍以上的空间,当然餐饮本身也在增长。线上化率会越来越高,我认为会接近95%。”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7月,全国餐饮收入3204亿元,同比增长11.1%。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认为,中国餐饮市场规模持续两位数增长,表明了餐饮行业稳定增长发展大局已定。“2013年-2015年,中国餐饮转型升级,2016年恢复增长,发展至今,中国餐饮企业格局、业态以及经营者都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伴随餐饮业的稳定发展,根植于餐饮业的网络外卖行业仍有潜力。在作为阿里和腾讯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代言人,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美团”、“饿了么”仍将为行业老大的位置而竞争。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随着提供的服务内容差异越来越小,外卖平台之间的竞争将会集中在平台的技术、数据、服务等方面。随着商户差异的缩小以及补贴不断减少,让消费者决定选择哪个平台订餐的关键点将会是平台提供的服务及用户体验,而这也将是下一步外卖平台“决战”的关键。
两强对比:商户量、月活数各有千秋。7月27日,第三方数据机构Trustdata发布《2017年上半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报告》。报告显示,进入2017年,美团外卖APP、饿了么APP的DAU(日活跃用户数量)趋势稳步上涨,美团外卖APP保持旺盛的发展势头。而在2017年春节之后,百度外卖的DAU已被美团外卖、饿了么大幅拉开。
报告也对比了美团外卖与饿了么的商家情况。以两家总体占有餐饮商户数量为100%计算,美团外卖独自占有的餐饮商家数量百分比为55.6%,两家重合占据的商户数量百分比为25.8%,而“饿了么”独享18.6%,美团外卖的商户数量明显更胜一筹。
报告同时指出了外卖市场向三四线城市下沉的重要趋势,三线及以下城市商户占比持续提升。未来,国内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将成为外卖市场竞争的重要战场,城市覆盖范围广、在低线城市提前布局的外卖平台,将占据更多竞争机会。
8月3日,易观发布2017年第2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第2季度,中国互联网餐饮外卖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459.5亿元人民币,环比上涨28.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达81.8%。今年第2季度,外卖市场出现了近三个季度的最高增幅。伴随着高温酷暑的到来,夜宵时段的订单量也将有着较大的增长。
在外卖市场用户使用情况方面,4到6月,饿了么、美团外卖以及百度外卖月度活跃人数均有所上涨。截至2017年6月,饿了么APP月活人数达3402.0万人,美团外卖月活人数达2989.7万人,百度外卖月活人数达1748.9万人。
从APP人均使用时长来看,“饿了么”仍保持着领先优势。数据显示,“饿了么”6月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1.72分钟,美团外紧随其后,为10.65分钟,百度外卖则为9.31分钟。
数据显示,目前网络外卖移动APP注册用户早已过亿,截至2017年6月底,外卖APP活跃用户已达到7240.51万人,月使用时长突破9000万个小时,用户已将网络外卖视为日常消费习惯,粘性较高。
外卖之外仍有新市场。8月13日,有媒体报道称,支付平台支付宝为口碑网开放的入口即将被“饿了么”所替代,在饿了么的角度看,获得支付宝首页入口将带来大量流量,将对外卖市场格局产生不小影响。
早在7月31日,饿了么和即时物流配送服务商点我达宣布达成合作。共同发力本地生活服务市场。值得注意的是,“饿了么”与“支付宝”、“点我达”的合作,三方背后有阿里巴巴集团的支持和参与,也被业内视为阿里打造本地生活服务生态圈业态的重要环节。
对于新的领域,早在今年4月,“饿了么”CEO张旭豪就曾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表示,饿了么的非餐饮交易额已经占到平台整体的10%。这充分表明,用户对餐饮以外消费品的即时配送需求不仅真实存在,而且潜力巨大。未来,“饿了么”将发力消费品即时配送市场。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2.09亿,年增长率为83.7%,占网民比例达到28.5%。从发展阶段来看,在线外卖平台已进入比拼品质、服务和产业渗透能力阶段,并为未来市场全品类配送,从技术、商业模式及多元化的服务上做足准备。
据“饿了么”早些时候发布数据,截至2016年8月,平台商超品类交易额同比增长11倍,商家数同比增长6倍,两项数据均在正餐以外的“新品类”中位列第一,且高于平台整体水平。
美团点评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确认称,截至今年6月,美团外卖日最高单量达到1255万单,交易额突破5亿。而在日平均1200万订单中,有超过30万单是非餐饮订单。
有分析称,依托日渐成熟的即时配送运力,外卖平台已开始涉足餐饮以外的品类配送,如鲜花、生鲜、商超等。一旦“万物皆可即时配送”成为现实,即时配送自身也有望成为外卖之外的另一个千亿级别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