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的若干思考
2017-11-08杨延栋
杨延栋,齐 琦
(武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的若干思考
杨延栋,齐 琦
(武警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创新提供了平台。同时,网络思潮削弱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共同话语缺失现象显现,大众话语需求更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实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等维度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提升路径,以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媒体;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规则和规律,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指向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1]。其承载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有效连接,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矫正劝导、感召激励、批判辩护等重要功能。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兴起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交往方式,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使其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变化趋势。近年来,各高校敏锐察觉到新媒体对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纷纷探索运用新媒体改进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联网上线,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当前,如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特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践,积淀了丰富的人文社会底蕴,除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中介性等特征外,还具备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显著特征。
(一)阶级性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2]。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有鲜明的阶级性,这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区别于一般教育话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出明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引领学生道德是非观念,将学生的利益关切润化于思想行动中,这正是其阶级性的重要体现。
(二)批判性
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对外来的思潮、自身发展展开批判,才能确保自身的科学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批判性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并在批判过程中借鉴与吸收各种新话语,促进自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更新与完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预设性
预设是“话语含义的一种不言自明的设定”[3],没有预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就会失去对所交流信息或问题的共识或评价标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预设性构建起共同理解或接受的共识域,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完成对自己言语内容以及言语行为的修正,从而更好指导自身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预设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性的提前和基础。
(四)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过程是复杂、持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涉及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内在优势。
(五)适应性
适应性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具备时代性与感召力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必须因时、因事、因人做出改变,否则就会陷入失声失效的尴尬境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适应性特征贯穿于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等方方面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自觉创新的内在要求。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审视
高校学生既是网络新媒体的受众,也是改善网络生态的重要力量。新媒体在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方法中发挥了良好示范作用,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机遇
新媒体的开放性、交互性、整合性、跨时空性等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形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途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提升搭建了良好平台。
1.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提供了平台
新媒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社交、娱乐等生活方式,线上社交也已成为学生的主要交流交往途径。为此,高校开始纷纷探索发挥新媒体这种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为一体的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下,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提供平台。一是新媒体的开放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扩宽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空间。现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进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雨课堂、微课堂的深度应用,满足了浅阅读需求。受教育者可以随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进行链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二是新媒体多样性、去中心化的海量信息,扩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收集空间。微博热搜、微信朋友圈热文等反映了新媒体社交用户关注的热点,新媒体去中心化的特质使得用户人人握有“话筒”,在评论区内评论、留言,写下自己对热点话题或内容的真实看法。这些夹杂着强烈个人感情色彩的海量信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丰富资源,帮助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可以说,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收集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是新媒体社交形成的虚拟人际关系,扩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往空间。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多种话语方式进行对话和沟通提供了可能。它不仅可以通过视频等途径实现主体间面对面的交往,还可以通过留言、评论等各种途径实现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互动。这些受时空因素限制小、形式多样的交往途径扩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交往空间。
2.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平台
新媒体自身的社交媒体属性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更加生活化、情感化以及碎片化的模式转变。这一模式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社会实践与网络交往等活动中提炼新鲜话语,运用生活化、个体化的表达方式传递话语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性的有力途径。网络时代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信息,特别是一些极具迷惑性、蛊惑性的不良信息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利影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生活化、情感化的话语模式符合大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改变了传统理论灌输自说自话、照本宣科给他们带来的乏味、抵触心理,通过探讨、交流的话语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回应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和期待。通过对话式的情感交流,倾听与解答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疑惑,成为学生的知心好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3.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创新提供了平台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往往通过单一、单向的传播方式开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率。当下,新媒体则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创新提供了平台。首先,在新媒体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是多种多样的,丰富的信息源使受教育者可以自主选择所要获取的信息。其次,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传播方式以及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传播渠道丰富与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途径与方式。不仅如此,H5、网页游戏等形式新颖的传播载体加速了传播内容在新媒体平台的快速流动与推广。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通过对新媒体平台的信息浏览数量、浏览趋势、用户分布等数据关联、分析出受教育者的话语兴趣和话语需求,进行有效的话语传播反馈,为改进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指明方向。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的挑战
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认可,也取得显著效果。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看到新媒体虚拟性、去中心化等特点对学生的价值选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作用带来的负面影响。
1.网络思潮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作用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多变,社会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情况更加复杂,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各类社会思潮纷纷涌现。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在网络环境中传播、扩散,具有即时性、开放性、融合性、互动性的新媒体,成为各类网络思潮的“发酵厂”和“扩散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和极具迷惑性、煽动性的网络思潮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领作用,进而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新媒体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网络思潮的话语方式,使它们更注重传播的分众性和现实关照性,通过带有情绪化、标签化的叙述引发受众共鸣,并不断利用大学生求新猎奇、渴望标新立异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煽动、蛊惑。一些表达方式和理论视角新奇、感情与叙事贴近大学生的各类思潮运用新媒体工具打造多种舆论声势使大学生眼花缭乱,产生价值选择的困惑,减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引领作用。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话语缺失现象显现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间由于身份、地位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存有话语沟通障碍的现象。信息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年轻一代对新技术、新信息的掌握与获取更为快速,促使晚辈(学生)能够更快地掌握比长辈(教师)更多的新技能与新知识,导致长辈(教师)要向晚辈(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4],形成后喻文化现象。可以说,后喻文化现象的形成是信息技术发展与时代变革的产物,也是年轻一代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勇于创新的时代写照。后喻文化现象的盛行也加剧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共同话语缺失。学生们更愿意刷微博、关注微信订阅号,而非机械地接受教育者“满堂灌”;教育者受自身文化背景的影响,更愿意采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这类传统方法开展灌输式教育,没有更好地探索与创新运用新媒体在隐性教育中的显著作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润物无声的独特优势。有的高校选择了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受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的限制,没有采取符合新媒体传播特点与当下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开展教育,致使教育方法得不到优化,更不能与时俱进,导致“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3.大众话语需求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实效
大众话语是指从大学生实践生活中提炼借鉴形成的、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话语,具有大众性和通俗性的特点[5]。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育者运用大众话语传播与阐释基本理论知识,使其既具理论性又富生活性、实践性,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更具说服力。可以说,大众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是总结与提炼大众话语的有效方式,新媒体环境下,教育者运用网络热门事件中的热词热语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话语已经成为改进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着力点。然而,部分高校仍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和体系构建,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学术性和官方化特征显著,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不利于被学生接受。同时,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及时有效地用生活化的阐述方式、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交流式的对话沟通方式将最新的理论内容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实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众话语需求贯穿着话题导入、理论阐释、实践总结等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乏生动性与解释力,不能用鲜活的学生生活语言与生活实例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进行解释与阐述,特别是不能将新媒体作为提炼学生话语兴趣的收集场,不能灵活运用网络议题设置等方式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与价值追求,必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实效下降。
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提升的策略选择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路径选择,高校应继续发挥学科、人才和资源优势,用好新媒体平台,持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一)增强教育者新媒体素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能力
笔者综合学者关于新媒体的相关论述,认为新媒体素养是指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者为融入和适应这种新环境所具备的使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新媒体的接触使用能力、批判取舍能力、互动交往能力、参与创造能力。新媒体素质的提升,是教育者更好依托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关键,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能力的关键。为此,首先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理念的创新,使教育者能够更好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索利用新型的传播媒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的不断创新。其次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思维的创新。教育者要及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存在的不足,发现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有状态与应有状态间存有差别的诱因,寻找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有效路径,从而实现教育主体的话语思维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能力。再次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正确运用话语的能力。教育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时,要注意将话语作为言语信息载体所应具备的工具理性与其作为价值实体而具有的自我构建、自我评价、自我改变的价值理性进行结合运用,在实践中锤炼与提升话语运用能力。
(二)大力挖掘新媒体话语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转型
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收集提供了新平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转型提供了现实借鉴,教育者要积极挖掘新媒体话语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转型。这一过程中,教育者既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出发,坚持话语内容的学术性、规范性、逻辑性,又要结合当下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实践经历,坚持话语内容的实践性、生动性与指导性。这既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吸引力的关键,也是新媒体兴起背景下提升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网络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各类新词、热词不断涌现,各类符号化、表征化的新媒体词汇也层出不穷。这些新媒体话语为教育者更好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提升教育效果提供了便利渠道。教育者应当及时吸收新媒体话语,将其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实践中,及时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注入新鲜血液。与此同时,教育者还应当注重将当代中国实践催生的原创话语即党的创新理论与学科语言有机结合的话语,比如中国梦、新常态、工匠精神等词汇与新媒体话语相结合,通过时尚多样的新媒体语言将这些话语中的丰富内涵解释清楚,阐述明白,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活力。除此之外,教育者还要积极追踪新媒体文化热点,运用网络文化中蕴含的优质资源,涵养学生心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文化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魅力。
(三)优化创新新媒体话语表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转型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高校在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欠佳的情况,这与教育者不能准确运用适合新媒体的话语表达方式拉近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心理距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具有很大关系。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受众不再仅仅满足于一般性的阅读浏览,新媒体的社交属性往往使他们更容易展示与发表意见,提出个性化观点,表达差异化思想情感。同样,高校在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应把握学生渴望借助新媒体积极展现情感诉求的特点,将对话式、情感传递式的话语表达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私人订制式的专题性、辅导性教育,运用平等对话的形式在积极的沟通交流中达到教育目的。教育者还要给学生搭建发表看法的平台,在运用新媒体留言、私信、点赞、投票等互动方式的基础上,依托大数据对其进行关联分析,把脉学生心理变化,并通过最新的网络话语形式将难以简洁描述的状态或情感表达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更具趣味性、时新性。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把网上与网下的思想工作结合起来,这要求教育者既会“键对键”,又能“面对面”,注重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教育结合起来,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话语表达的学理性、逻辑性与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的个性化、生活化结合起来,促进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优化与创新,吸引学生主动靠近、自动连接。
(四)准确把握新媒体话语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转型
新媒体话语是现实话语的一种表征,仅仅靠技术优势很难确保话语权优势。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准确把握新媒体话语规律,摸清新媒体传播规律,找到适合新媒体的话语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对新媒体话语规律的探索中,教育者要以采集新媒体中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信息为基础,并将这些信息有效加工转换为其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为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过程中被其他知识信息污染、弱化的现象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实时关注话语传播效果,了解受教育者对这些话语的接受程度,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与改进。传播学家贝罗在《传播的过程》一书中提出了SMCR传播模式,这一理论模式对促进新媒体思想政治话语传播的转型提供有益借鉴。SMCR模式认为,传播行为有四个关键要素,其相互关系与影响因素见图1。
SMCR模式理论被广泛运用到教育模式中,用以展示教学过程的特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一个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行为,教育者的话语能力,运用的话语表达技巧,话语传播过程采用的方式,以及受教育者受自身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等多因素限制对话语的接受程度都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果。教育者在把握新媒体话语规律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转型的实践中,既要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运用他们偏好的话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又要考虑新媒体环境下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挖掘他们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网状发散传播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使得话语传播在受众共同体的小范围内呈指向性传播,大范围内呈网状发散传播,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转型优化。
图1 传播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五)积极创设新媒体话语场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转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渗透到各个实践环节中。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的授课方式控制着话语主导权,形成固定的话语场域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通过面对面的交往与权威性的干预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引向教育者预设的方向。新媒体环境中,教育者的权威地位被解构,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话语场域被打破。受教育者摆脱了现实场域中被动接受信息的地位,他们有了更多获取话语内容的空间,可以轻易获取最新的海量信息,自主选择所要接受的信息,甚至成为话语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思想政治话语场域朝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中心主导的趋势发展。这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真诚表露的基础上与教育者平等对话,用既具感染力又具影响力的话语交往方式创设具有吸引力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要减少灌输性语言的使用,防止受教育者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产生抵触心理。与此同时,要积极减少话语交往资源的消耗,运用简洁深刻的言说明确话语主题,并通过融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工具去传递、表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用隐喻式的交往方式达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在构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场域时要充分考虑虚拟网络环境为话语环境带来的变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交往转型,形成自由、平等的话语交往空间,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效。
[1]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4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 王天思.哲学描述论引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5.
[4] 龙莎莎.简述后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发展[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8):28-31.
[5] 葛红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135.
Reflectionon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mprovemen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NewMediaEra
YANG Yandong, QI Qi
(TheArmedPoliceAcademy,Langfang,HebeiProvince065000,China)
New media has provided a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ourse spa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as well as innovation on discourse transmission. Meanwhile, the network ideological trend has weakened the leading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 has emerged a gap of common discourse between the educator and educatee. The demand of public discourse has made an impact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ringing challenges to the dis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vides promotion path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new media era from five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discourse subject, discourse content, discourse form, discourse transmission and discourse communic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7-04-28
2017年武警学院中青年项目“习近平互联网舆论观视域下网络信息传播监管机制研究”(ZQN2017021)阶段性成果
杨延栋(1988— ),男,山东梁山人,军事学硕士; 齐琦(1991— ),女,河北廊坊人,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G641
A
1008-2077(2017)09-0066-06
(责任编辑李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