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派古琴传人曾成伟从工厂钳工到造琴师

2017-11-08

北广人物 2017年26期
关键词:琴台桐木传人

蜀派古琴传人曾成伟从工厂钳工到造琴师

作为当今中国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泛的古琴流派之一,蜀派古琴的一支由张孔山传至曾成伟,已是第六代。“我14岁开始学琴,那是古琴最不受重视的年代,从没想过能靠它吃饭,更没想过挣钱,完全凭一腔热情坚持下来。”蜀派古琴省级非遗传承人曾成伟说。如今,他不仅是享有盛誉的古琴演奏家,还是一位斫琴名家。

在都江堰观涛学琴

曾成伟的工作室位于锦江边,门前挂着“喻绍泽古琴纪念馆”的牌匾。工作室里陈设古色古香,墙上挂着喻绍唐、喻绍泽等老一辈古琴名家的照片,他还请人手绘了一幅地图装框挂在墙上,地图上全是与古琴有关的成都景点,如琴台路。在一只挂着铜锁的玻璃柜里,陈列着喻绍泽先生当年参加琴社雅集的记录。上世纪30年代,蜀中几位著名的琴人常常以琴会友,每次聚会还要留下一篇“记”,这些记录,现已成为蜀派古琴珍贵的文献资料。

喻绍泽先生是曾成伟的外公,蜀派古琴第五代传人。1956年,53岁的喻绍泽先生进入四川音乐学院担任古琴教师。1972年,曾成伟14岁时,外公看其对古琴颇有兴趣,遂加以指点,他就这样走上了学艺之路。曾成伟每天练琴数小时,几年后已弹熟《平沙落雁》《梅花三弄》等十几首古曲,但他在学习外公的拿手绝技《流水》中的“七十二滚拂”时,始终无法弹出“激浪奔雷”的气势,外公见此淡淡地示意他“去灌县看看”。曾成伟就此去了都江堰,在宝瓶口,见激浪翻滚,闭上眼,听波涛轰鸣,顿悟到“蜀人、蜀声与蜀琴的共鸣”。回来后再弹“七十二滚拂”,音符间已有了“飞湍瀑流”的气势。如今,《流水》中的“七十二滚拂”已成为曾成伟最为人称道的绝技。

高中毕业后,曾成伟进入技工学校学钳工,毕业后被分配到九眼桥旁的造纸厂工作,每天中午都要到川音外公家练2小时古琴。1981年,23岁的曾成伟受邀为电影《风流千古》进行古琴配音,这部电影讲述的是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王馥荔在剧中弹的《梅花三弄》就是由曾成伟演奏的。1982年,四川音乐学院成立民族音乐研究室,曾成伟调入研究室担任资料员。1983年,全国第二届古琴打谱会在北京召开,曾成伟带着琴艺第一次去北京,途中,他特地在武汉下车,探访了伯牙与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琴台。

做一把自己的古琴

随着琴艺日趋成熟,曾成伟越发渴望有一把理想的琴,外公收藏虽丰,却没有一把琴能弹出蜀派古琴“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的效果。在唐代,西蜀雷氏世家制作的“雷琴”雄、宏、松、透,在全国首屈一指,曾成伟梦想拥有一把这样的好琴。既然外面买不到,他打算自己动手做。

“上中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我被分配到木工组,锯、刨、凿手法以及榫卯这些基本功,我都接触过。70年代末,我进技工学校虽然学的是钳工,但它对于基本功的培养和木工很接近,这些积累对于斫琴来说至关重要。”

不过,做琴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屡屡失败之下,曾成伟“想哭的感觉都有了”。“那段时间,有个叫格林的留学生常来找我学琴,他的手很巧,我就和他一起摸索着制琴。我们用了大半年时间,从定型、上灰胎、上漆到刨岳山、上弦,一点一点摸索。”他的妻子下班之后,帮他们剪贝壳、磨徽、安徽,就这样艰难起步。后来,看到中学里面用桐木做航模,曾成伟心想桐木是制琴的良才,白居易就在《夜琴》中说“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于是便着手尝试。他到鹤鸣山、雾中山采漆,这两地产的漆,曾是唐代雷琴的制作原料。就这样,经过反复实践,到1995年,曾成伟已经能够制作出音色比较稳定的古琴。

曾成伟告诉记者,斫琴,其实是古琴的传统,很多琴人都有一两张自己斫的琴,也只有善于弹奏古琴之人,才能斫出真正的好琴。2014年,曾成伟受邀去武汉“琴台音乐厅”开演奏会,“琴台音乐厅”是以伯牙与子期相会的琴台命名的,曾成伟为这次演奏会专门制作了一把古琴,命名为“高山流水”。

邢大军据《成都晚报》整理

猜你喜欢

琴台桐木传人
“老精神”与“新传人”
武汉琴台美术馆——月湖畔的银色“梯田”
安徽池州桐木坑磁铁矿区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果断选择
果断选择
果断选择
最爱
琴台静思
闽剧传人陈淑英
“五老”重传承 企业有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