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国刘备帝后的墓圹址考辨*

2017-11-08董科王致修安平秋孙钦善谭继和

海外文摘·艺术 2017年8期

董科 王致修 安平秋 孙钦善 谭继和

(1.眉山市东坡区地方志办公室,四川眉山 612160;2.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历史 HISTORY

三国刘备帝后的墓圹址考辨*

董科王致修安平秋孙钦善谭继和

(1.眉山市东坡区地方志办公室,四川眉山 612160;2.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 100871

3.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总结中国古代堪舆学,寻找帝后陵应该在主干山脉的串联线上,坟墓坐向背山面水,且植有松树。墓冢地层的水含量小,寝宫才不易受侵蚀腐坏。对刘备的陵址有种种传说,逐一分析批驳这些猜测。从地下水的性质辨别,并比较三个蓉城建都朝代的帝陵规模,认为成都武侯祠所谓惠陵乃疑冢。根据古籍文献调研,引证杜甫、任渊、王十朋、陆象拱等撰写的唐宋史料。通过实地走访,发现真实的位于四川双流县永安镇的牧马山,依台地为陵,茔上无古物。地貌属古河谷的垄岗阶地,即广汉期阶地。表层为成都粘土(Q4),掩覆广汉粘土层(Q3),南端呈品字形。按照皇帝墓七庙的理论,调查探明大庙为平乐寺,东昭庙是金华庵、大悲院、大佛寺,西穆庙是观音寺、龙门寺、法王寺,它们有标志皇家敕建的龙形饰物。

龙脉;牧马山;熊坡背斜;武侯祠;广汉层粘土;龙饰物

国内的古人类学体系,大都针对无文字可考的史前时代,主要为骨骸、石器、种族、体质形态等方面,罕有历史时期的稽古。近代以来对中国古代殡葬制度的研究集中在丧礼、祭礼、构筑、内部规制与随葬器具等,而很少涉及陵园的地理方位、布局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封建社会的治世,坟茔的位置便于口耳相传、见诸史料;而在乱世,贤达名流的最终归宿不明,因谶纬观念盛行,虚言耸听,以致不少谬误伪说长期无法纠正。谶纬的反映,有的在人名、地址、时间上空穴来风、破绽百出,有的在年号、事物的关系上穿凿附会、无中生有,有的在程度上浮夸其辞,有的思维方法凭空肊断、形而上学,所以必需在上述方面进行全面的辨析与取舍。

1 山列堪舆学说

最早的地理记叙《尚书·禹贡》阐发九州山脉,此说经后世加以发展,至1925年总其成。以乌鞘岭、青藏高原东缘为起点,把群山走向归纳为5列。北列自六盘山、贺兰山、阴山,至大兴安岭。余下4列即如《禹贡》,中列北支自鸟鼠山、岍山(吴岳)、歧山至崤山、碣石山;中列中支自西倾山至外方山、桐柏山,中列南支自幡冢山至陪尾山、大洪山、大别山;南列从邛崃山、乌蒙山、衡山、南岭到敷浅原。山川相隔,江河穿越各列山脉之间。《禹贡》曰“过九江,至于敷浅原”,九江指鄱阳湖。上古华东的海岸线约在泗洪、丹徒、常熟、嘉定、青浦、萧山一线,一马平川,长江、芒稻河、扁担河于毗陵(常州)入海。笔者认为敷浅原是武夷山、雁荡山等浙闽的中山。历代帝王墓均座落于号称“龙脉”的山,且距其都城或行都不远。已探究的,辽代皇陵在赤峰大兴安岭及其余脉七老图山、医巫闾山,金帝陵、清西陵倚靠太行山,明帝陵、清东陵倚靠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属于北干龙。夏、东周、东汉、西晋、五代、北宋的座落于河南熊耳山–嵩山北麓,秦、西汉陵、隋杨坚泰陵位于陕西秦岭北麓,西周、唐陵背倚渭河北山,为中干龙。三国孙坚孙策的鄢陵、孙权蒋陵、东晋与南朝陵、明孝陵位于江苏宁镇山脉,南宋陵在会稽山,为南干龙。王墓居中,背倚山峦或丘陵,面对郊原、河流,一般座北朝南。祀庙昭居左、穆居右。左青龙,右白虎,两山分列东西;前朱雀,后玄武,南向有旷野。据《周礼·春官宗伯》冢人一节注疏的礼制,以墓主的官阶身份决定墓葬的等级,王公葬于天然的高山、丘阜,而诸侯在人工堆聚的垒土。天子墓高三仞、树以松,诸臣半之、树以柏。官职越尊贵,则墓丘越高、植树越多。

表1 成都帝陵规模对比

2 陵址传闻的考论

刘备,汉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四月于白帝(永安)鬼城驾崩,对孔明托孤,操持丧葬事务。他生逢群雄割据,其墓史称惠陵,出于防盗等原因,史籍从未记载墓址。当今主要有3种猜测的观点,一说在亡故地奉节,一说在成都武侯祠,一说在彭山牧马乡莲花村。

2.1 第一种论点

信史《三国志·先主传》载,梓宫已运回成都。安史之乱时杜甫游历巴蜀,离开川西,辗转流寓川东,作《诸葛庙》诗,“游巴子国,日斜虚寝”,可见白帝城的是虚圹、假墓。据《礼记·王制》,“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战时被迫缩短停柩期,先主卒后四个月下葬。文化大革命后期相继出土的长沙马王堆辛追女尸、湖北江陵纪南城男尸不朽。即使气候炎热,古人用棺液密闭的办法处理尸体防腐、消毒,就目前所知,至迟汉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已掌握先进技术。人主刘备能享用此待遇,安稳返抵蜀都。况且三国、晋的气候比西汉冷得多,遗体易于存留,则可排除白帝说。

2.2 第二种论点

目前许多人持这种观点,有一定历史真实性。秦武王六年(前301),丞相张仪、蜀相陈壮主持建蜀郡治所。从城北羊子山取的Q层土质黏软,此垣屡筑屡颓,不得不按巴蜀开明氏鳖令的规矩,修“龟化城”,斯乃成都筑城之始。市区府南河水系是前277年张若、李冰父子为排涝而疏浚开挖的人工河渠。在祠北的上池正街–倒桑树街,以秦国规制筑墙垣。从地下水看,包气带薄至1-3m,水位高于河水位。其下的饱水带赋存于冲积、洪积而成的Q和Q,两层总厚度达33m,孔隙水非常富足,单井出水量1000-3000吨/日。包气带厚度不足以容纳大型陵墓,而饱水带含水过多,两者均不适于营陵。古代技术无法凿穿到下方的白垩系基岩,因而武侯祠丘冢下现不存墓圹。

列国中的大成为镇压流民,玉衡十八年(328)李雄在益州少城外替武乡侯孔明立专祠,是为蜀都最早的武侯祠。祠、庙不在一处,故祠在老南门之西半里,今南河南岸、通祠路北口卧龙园,东晋尚在此河以北。昭烈庙始于建元二年(480),齐高帝萧道成诏刺史傅覃修立。不久,益州知州蒋堂伐昭烈庙的乔木。由夔州知州王十朋主事,将祠迁至故址以西185步(一里余),即今位置重筑,与先主庙合祀。祠庙具南朝宋齐风格。其时锦江濒临槽营坝,便于水路漕运。

唐以后众多骚人墨客对祠内玄德陵的吟诵诗篇,笔者从中发现疑点和线索。《礼记·檀弓上》曰“古也墓而不坟”。墓平而坟高,真墓藏于自然形成的丘坂,而非人为堆砌的封土。祠内之茔高耸,是封土之坟。元和四年(809)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的“三绝碑”,《蜀丞相诸葛亮祠堂碑》末尾“锦江清波,王垒峻岑”,可证刘先主葬于山岭。原字“王垒”,后人讹传为“玉垒”。玉垒山在都江堰宝瓶口,方圆仅30余hm,中新世(N)隆起,山顶系云梦期(云门山期)夷平面,高仅40m。岑意为小而高的山,此山难称峻岭。锦江是成都南河,而玉垒山为蜀国边缘的城郭,二句难以骈俪对仗。南宋抗金、蒙元时,成都知府必兼任四川制置使,实为全川军政首脑。绍兴年末修缮宫宇。阁僚任渊去古未远,犹知实情,明确驳斥该陵的真相,三十年(1160)论述道“成都之南三里许,丘阜岿然曰惠陵者,实昭烈弓剑所藏之地”焉。叶文馥、余永宁等编《嘉庆华阳县志》卷39中,辑录明人张时彻《诸葛武侯祠堂碑记》,赞同此说。裴、彻碑刻石现立于祠门庭两侧。道光十年(1830)专书《昭烈忠武陵庙志》卷六清初进士张含辉附和任的观点。1934年《华阳县志》卷30复述任的论点。衣冠冢为绍兴年间维修时营造。究其缘故,大概因与女真、契丹鼎峙,面临异族的威胁,宋臣民掩盖事实而造疑冢,避免畜养部族透彻了解汉族的传统历史,以维护封建礼教与名教。

表2 川西平原与阶地的组成物质

定都于蜀中的刘蜀、成汉、前后蜀四朝,除了成汉,已发见三处,其中王建梓宫安厝在地面上。另外,明藩王陵位于北郊、东郊。表1的土冢数据,对照政权的领土面积。三国的行政按州郡县制,基本沿袭两汉,蜀辖雍梁益三州、22郡及南中地区的庲降都督。五代区划因袭唐的道州县制,前蜀鼎兴时占据5道54州,而后蜀强盛时占有5道52州。然而三国的郡领地比十国的州大,不具可比性。郡(州)治的沿革变动大,不作依据。刘蜀平均每郡5.2万km,占全国郡数的15%。这里以县比照,统计的县数不一定准确,但反映了总体变化趋势,根据《汉书·地理志》等政区建制资料计算。在五代,州县多存虚名或寄管它地,《旧五代史·郡县志》记录王、孟蜀均只存25州,县数明显少于蜀。笔者用方格法粗略估量图上面积,蜀汉是前蜀的2.8倍、后蜀的3倍。君主墓一般有同其疆域匹配的规模,刘冢围墙周长180m。作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刘冢高度反而小于永陵,若棺座存于地表冢内,不符逻辑,可进一步辨明其伪,反驳第二种观点。

2.3 第三种论点

双流苏码头(正兴镇)以南农村多“皇坟”命名的,如石路村。民间一直传言有皇陵,虽没发现实物,但此间山环水抱,的确为风水宝地。牧马山位于该县西南,末梢在新津、彭山间,北西–南东向展布,长约17km,横向有数个平行的条列,宽约11km。相对高度<200m,顶部地势起伏和缓,属于台地。它是蜀军秣马厉兵的场所,由此得名牧马。江河外观为辫状,心滩、江心洲很发育。莲花村的皇坟坝,实乃河相的边滩或河漫滩,呈现菱形的纵向砂坝。河水枯后,出露Q广汉层,含孔隙水多。但顶部耸立距地面高15m,直径不过35m,小于武侯祠之冢,体积太小,且表面树木稀疏,不符合树以松的标准,不应是刘陵所在地。这样就驳斥彭山说。

诸葛亮为人机敏多谋,治蜀法纪严明,持志匡扶汉室。诸葛瑾身为吴臣,假节出使驻蜀,卧龙先生受兄和名士徐庶、虞仲翔濡染,熟知八卦,选墓时必然体现鲜明。军师庞统,道号凤雏,逝于雒县(四川罗江)城南鹿头山,庞墓同样有一真一假二冢,山北落凤坡上的为真,山顶白马关内的乃假。若干处皇墓是为防止敌国盗掘破坏,以假乱真设立的疑冢。

3 牧马山惠陵的山文与布局

熊坡背斜在新津、彭山隆起形成长秋山(总岗山),大部出露侏罗系砂岩、泥岩红层。余脉向北东延伸,在岷江以东缩小,直至牧马山北端尖灭。两岸阶地为河蚀岗垄,每一纵列呈微弯的弧形,主体略显帚状。古岷江的主泓为升仙水(沙河)–府河,中新世熊坡背斜开始隆起,截断了河道西岸的支流,迫使主泓改在金马河。改道过程中,依次产生各条带台地,高程相近,自东向西出露的年代渐次变晚。府河东岸沉积有从泥盆系到第四系(D~Q)的完整岩层,第三系(R)缺失,证明喜马拉雅运动时河东地层稳定,既无强烈隆升,也无强烈沉降。该山处于龙脉从岷山至乌蒙山的连接线上,沿岷江伸展,满足陵址条件。先主称帝前的符谶,“黄龙见赤水”,发生在赤水河(鹿溪河),在附近建陵具备特殊涵义。黄龙溪周围山体的水土流失,使河水混浊呈褐色,形似褐龙。两河流经山南,在黄龙溪镇注入府河。鼎足之势形成,蜀汉沉龙鼎于河中,象征藏有真龙,该镇因龙冠名。镇上街坊、房舍属明清时代,保存完好。

图1 墓山南侧前景照片

环境考古的时空尺度聚焦于文化层位的兴衰演替的进程,强调场景、成因、范围、形式、影响的认知。对川内第四系的研究,康彦仁等侧重于地下水,刘兴诗偏重地貌、岩土。龙泉山是川西平原区、川中方山丘陵区之间的分隔体,此界线的南端延展到彭山仙女山,向西至总岗山。以南的区域为丹(棱)眉(山)垄岗台地,整体表现侏罗系砾岩、砂砾岩,仙女山山顶平台为山原期(剑山期)夷平面。四川盆地内第四纪未出现冰川,无所谓冰碛,泥砾层并非因冰水堆积,而是河流冲积所致。常见的层序总结于表2。雅安期阶地,标准的地层包括下部Q层,基本不含水,单位涌水量<0.22升/秒·米;中部冲积、洪积的Q层,厚10-20m,含水甚丰沛,涌水量1.2-11.6升/秒·米;顶部Q层,粘土源于西北、华北黄土区,由风力携带堆积,掩覆在各级阶地上。因上部被剥蚀,Q层的水经常出露。惠陵台面十分平坦,富含植物腐殖质,属于第四级松林坡期阶地,高15m。从剖面观察,自下而上过渡为Q~Q,Q覆盖表面。全新统风成的粘土层仅厚0.3m,棕褐色。而上更新统上部的河相层厚约15-20m,浅黄色粘土,疏松多孔,未胶结;下部过渡为粉砂。中更新统砂土层,下更新统砾石层。台顶生有很多行列整齐的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其北布满灌丛,西北缘有几株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栎林约在13世纪长成,喜温润,枝叶繁茂。台地南在塘旁与资阳期阶地以缓坡相接,而东、西侧沿的坡面很陡,见2012年拍摄的图1。Q层隔水,承压水埋藏在其上,Q层潜水出露,潭水可供浇灌。

4 古籍佐证

从官私善本中找出多首相关士大夫的诗句,胪列如下。这些描述虽然隐晦,可判断双流陵区曾经祠庙共存,但后已无祠:徐颿《昭烈帝庙》“汉家抔土藏弓剑”。杜甫作吟咏玄德身故的律诗,《咏怀古迹》之四“腊走村翁”。晚唐李商隐《武侯庙古柏》提及“成外江畔”,外江即沙黑总河沟通岷江的水系墓靠近岷江。《文苑英华》卷八一四吕温《诸葛武侯庙记》,曰“因山分力,张为龙形”,是河、山、村环境的写照。

图2 永安陵墓和昭穆庙的方位

十国徐太妃游览,题述景诗《游丈人观谒先帝御容》“还同在禁闱”,亦《题金华宫》“雨涤前山净”。陆文杰《谒惠陵》载“谁藏弓剑边”。黄庭坚贬谪到黔州,足迹踏至巴蜀。鲁直在青神答谢友人史铸(应之),作《谢应之》“席上龙语”,巧妙隐喻墓主当年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惊雷失箸的典故。范成大帅蜀,陆游被揽入范幕中,留下有关的诗。如《故山》“僧趁寺楼”。看来范、陆踏青同游,到访陵庙,互相呼应酬答。方象瑛《谒昭烈惠陵》“殿森封剑”。查龠《登卧龙山次韵》七言诗“山巅祠貌俨丹青,……诗成试语庙中僧”。王十朋《登卧龙山》“我辈逢山眼即青,卧龙顶上喜同登”。1914年铅印《全蜀艺文志》,卷37上收录十朋《移建武侯祠记》,乾道年迁祠告成,末赋描写格局“江之湄,龙兮龙兮,隔清瀼”。湄即河岸,暗示祠在府河东岸,同刘墓隔涧遥遥相望。由于弯曲河床径流的侧蚀作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此处的河道向东移动了几里。从以上陈述推断,唐代人们仍知晓真墓的确切地点,行腊祭之礼。后祠庙被胥吏封禁为衙署重地,仅向官宦雅士开放。将茔域的人口迁移当作社会治安管理,具体陵址自南宋起逐渐失传。

本区在明清之交的兵燹中又遭受劫难,张献忠屠川,实际上充当官军的刽子手。他与杨展战于彭山江口。据说张将军骑马过茔村西的将军桥,故名将军村。村南有个填尸的大凼“万人坑”。清廷实行湖广填四川,移民不情愿地被双手绑缚、押解而行,风俗流传到现代,有人依旧背手走路。部分村民从麻城迁来。1847年太平军活动,造成户口锐减,经历这场屠戮、迁徙,陵山在百姓中鲜为人知。惟有陆象拱《谒昭烈陵》“原庙衣冠闭”。吴省钦《武侯祠》“犹有衣冠熊虎墓”。潘时彤(紫垣)诗《培修昭烈帝惠陵纪事》“城南三里余,岿然峙丘阜,云是昭烈陵”。徐念高《惠陵》“只今熊虎衣冠墓”。民国《地名大辞典》曰惠陵在华阳县西南。

《三国演义》最初蕴涵尊魏抑蜀的格调,为汉末陶谦、应劭所撰。截至第57回“耒阳县凤雏理事”,到建安十二年(208)冬十二月、赤壁战前,即西晋谯周、叶逢春刊本。第53至56回把孙吴润州写为南徐(州),是东晋、南朝侨置镇江的称谓,相对于北徐州而言。说明该书因袭《汉晋春秋》,作者徐道覆、高则成(晦叔)。据《晋书·宗室列传》校勘记,永嘉元年(307)汲桑为成都王司马颖安葬,而此时刘备棺椁由武侯祠移放至永安镇。曹操高陵亦迁址下葬。南方卢循、孙恩起义,干扰了他们的著述。确庵(田汝成)、耐庵署为《靖康稗史》作者,却非同代人。此书序言“藏临安顾氏已三世,……绝笔于梓宫南返”时,三世指玄德崩薨至移陵的84年。丁卯岁(367年)确庵拿到演义稿本。而施耐庵、罗贯中本尊刘抑曹,奉蜀为正统,元末在蓉城安定的环境下编撰。它虽属历史小说,但内容并非全然子虚乌有。

5 结语

茔区的原始风貌遗留较好,乡村房屋、公路修于不可耕耘的土壤。东有鹿溪河、府河,西有杨柳河、岷江,在流水出入的水口──天门、地户浦溆均有山丘(护砂)阻隔,且绵长数十里。西北江安河谓之来水的天门;江口镇旁岷江、府河汇流处是去水的地户,彭祖山、仁寿玉屏山在东遮挡。元帝以前的皇陵兆域四周不设围栏,此地符合这一特征,外围不见垣迹。因三国战乱纷争,建筑都简易。推测刘备及二位夫人墓位于牧马山东起的第3条列、西起的第4条列,就山势,无封土,面对府河。隶属于双流永安镇将军村(三新村),距成都28km,见图2。刘禅的生母甘夫人早逝,后主批准移柩同备合埋。穆皇后吴氏薨,又合葬于惠陵。墓穴应修筑于含水极少的Q层,穴顶高程约505m。十陵镇的明蜀僖王朱友埙、昭王朱宾瀚二陵的地宫掘于该层,未受地下水腐蚀。河北满城的汉中山靖王墓凿于山峦中,三峰相连,左右两峰对峙。备为刘胜皇胄苗裔,故陵山模仿胜墓状,但朝向不同。

笔者2004年春以来经过多次走访调查,得到印证。安息(阿富汗)太子安世高涅槃,天台宗由蜀–身毒道直接流入巴蜀。玄德生性仁慈怯懦,信奉佛教,东吴曾于京口北崮山(焦山)甘露寺招赘他,故其墓的宗庙属天台宗寺院。祖庙即蚕丛祠(白塔寺),在陈武帝、唐武宗废黜后不存,搬迁到射洪金华庵。康定二年(561)郫县知县赵可度于严遵墓旁重修平乐寺,殿脊、佛龛有金龙饰品。东侧三昭庙为金华庵、大悲院(观音寺)、大佛寺,属汉晋楼榭气概。西侧三穆庙为观音寺、龙门寺、法王寺(天皇寺),均在岷江以西。东汉承袭新莽的木德而尚火德,蜀汉以刘氏自居,亦尚火德,庙宇呈红色。金华庵为木架结构,内存刘关张三兄弟的塑像,金华庵门柱、大佛寺屋脊翼角有龙形雕塑。新津观音寺的殿柱、烛台、壁雕,彭山龙门寺殿柱、屋脊有龙状饰品。彭祖山,汉光武帝刘秀曾在此避祸,遇邑女得救,登基后敕封为仙女山。于山顶立慧光寺,屋脊、佛龛有龙形木雕。这些风物都表征王室所用。

坚持唯物史观,利用写实主义的典籍,结合实地踏看。从文献校核的角度,去伪存真,拨开迷雾,揭示规律。对人物、时期、事件的来龙去脉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按堪舆思想的精髓,帝后墓选址在中东部山系的几条主干,灵寝植有松树。孔明设疑冢有先例,为玄德立冢就效法于此,它们可能安葬过梓棺,陪葬物品,但真墓在永安镇,迄今未遭盗掘。七个寺庙给寂寥的圹野平添风采,布局同京郊昌平的明十三陵很类似,以祖陵──孝宗朱祐樘泰陵为中心,长、永、昭、定、德、思六陵分列两旁,方位恰与惠陵的七庙拟合。廖均卿、刘基精通风水之学,是周易的继衣钵者,为明帝确定墓址就同孔明如出一辙。蜀茔域未见神道、石碑、石像、汉阙或牌坊,墓茔处无罗城、明楼。佛寺将孝道思想和神权祭祀融为一体,勉励群众常怀虔诚敬畏之心,恪守嫡亲家族的伦理,构建社会秩序。

致谢:

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提供查阅书刊资料的便利条件。承蒙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调中心惠赠地质图。

[1]吴汝康,贾兰坡.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J].古生物学报古生物学报,1954(3):3-24+84-90.

[2]韩康信,陆庆伍,张振标.江苏邳县大墩子新石器时代人骨的研究[J].考古学报,1974,(2):125-141.

[3]Baber E C. Travel and Research in the Interior of China[R]. Le Journal of Asiatipple, 1916,2:281.

[4]金毓黻.辽金旧墓记[A].东北丛刊第七期[C].沈阳:辽宁省教育厅编译处,1930.

[5]Graham D C. Ancient White Wen’s Graves in Szechwan[A].Chengdu: Journal of the West China Border Research Society [C].1932,5:75.

[6]Cheng Te-kun. The Slate Tomb Culture of Lifan [A].Cambridge: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C].1946,9(2):63-80.

[7]沈仲常.重庆江北相国寺的东汉砖墓[J].文物参考资料,1955,(3):35-49.

[8]姚孝遂.“人牲”和“人殉”[J].史学月刊,1960,(9):33-37.

[9]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5):59-68.

[10]刘炜.三国时期陵寝制度的衰落及其根源[J].四川文物,1986,(1):60-66.

[11]翁文灏.中国山脉考[A].见:科学第九卷第十期[C].上海:中国科学社,1925.

[12] (清)阮元.十三经注疏(上册)[Z].北京:中华书局,1980.

[13] 赵希涛,耿秀山,张景文.中国东部20000年来的海平面变化[J].海洋学报,1979,1(2):269-281.

[14]周廷儒,任森厚.中国自然地理·古地理(上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94-204.

[15]赵贵林.刘备墓今在何方?[J].红岩春秋,2008,(5):93-96.

[16]曲永新,赵希涛,汪集旸.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保存的地质条件[J].地质科学,1976,11(1):88-96.

[17]后德俊.试论西汉古尸的保存原因[J].江汉考古,1981,(S1):110-115.

[18]谭良啸.刘备墓及真伪考辨[J].四川文物,1987,(1):54-57.

[19]四川省地质局.四川水文地质专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45-151.

[20]唐作藩,蒋绍愚,张万起,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21](北宋)李昉,宋白,徐铉,等.文苑英华(第五、六册)[C].北京:中华书局,1966.

[22](南宋)任渊.重修先主庙记[A].见:(南宋)扈仲荣,杨汝明,费士威,等.成都文类(下册)[C].丰台:中华书局,2011:644.

[23]冯汉骥.前蜀王建墓内石刻伎乐考[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7,(1):1-27,101-104.

[24]钟大全.后蜀孟知祥墓与福庆长公主墓志铭[J].文物,1982,(3):15-20.

[25]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卷一、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五册)[Z].北京:地图出版社,1982.

[27]尤中.中国西南边疆变迁史[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4-17.

[28]郭沫若,尹达.中国史稿地图集[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

[29]商承祚.四川新津等地汉崖墓砖墓考略[A].金陵学报第十卷第一、二期合刊[C].成都:私立金陵大学,1940:1-18.

[30]邓伯清.四川牧马山灌溉渠古墓清理简报[J].考古,1959,(8):419-429.

[31]刘淑珍,沈镇兴.四川省县级农业地貌区划及耕地分布规律研究[M].龙泉驿:成都地图出版社,1990:12-15.

[32]刘宝珺,曾允孚.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98-105.

[33]侯仁之,俞伟超.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J].考古,1973,(2):92-107.

[34]周昆叔.北京环境考古[J].第四纪研究,1989,9(1):84-94.

[35]刘兴诗.四川盆地的第四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6]任美锷,杨纫章,包浩生.中国自然地理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7]孙次舟.张献忠在蜀事迹考察[J].历史研究,1957,(1):47-57.

[38]谢寿昌,臧励龢,殷惟龢,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Z].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895.

[39]王利器.罗贯中高则诚两位大文学家是同学[J].社会科学战线,1983,(1):286-289.

[40]姚苑真.满城汉墓发掘报告[J].考古,1981,(6):561-562.

K878

A

1003-2177(2017)08-0009-07

北京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基于严格语音对应同源语素的汉藏语系数理谱系分类”(2006JDXM007)。

董科(1978—),男,四川成都人,自然地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地质学、中古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