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问题的创设研究
2017-11-07黄艺阳
黄艺阳
新课程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发源于问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人能否经常提出问题是衡量一个人科学素质的重要标志。所以,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科学探究问题情境。
一、重视学生问题意识培养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教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处于教学活动主导地位的教师必须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1.创建科学探究情境,交还学生提问的权利
以往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使他们天生好问的意识消失了,机械呆板地接受知识。因此,只有把提问的权利交还学生,一切才能成为可能。科学探究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拥有提出、讨论、解决问题的权利。我们要创设探究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提问的空间,唤醒学生提问意识。
2.营造师生对话关系,培养学生提问题的勇气
学生提出问题是需要勇气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和勇气,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对不善提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他们自信心,调动他们积极性,给他们创设一些简单易懂的问题情境;对好问但抓不到要点的同学,不要嘲讽,要耐心引导;对提问好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尝到质疑的乐趣,激起提问的热情。如,“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中,我首先把学生分成十组,每组选一位组长,然后提供可能影响的各种因素,让学生观察后加以思考讨论,最后小组轮流提出问题,这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提问热情。
二、让问题成为物理课堂的核心
在以“问题为核心”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是必要的。以“问题为核心”的物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创设问题的基础性原则
如果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不能用已有知识技能来解决,就会对所设的问题感觉索然无味,这样的问题无法激起学生检查自己能力的强烈欲望,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内容应符合学生知识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设计的问题情境应鼓励学生应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例如,在讲解自由落体运动时,要探究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可以通过实验,测出相关的数据,然后再根据已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总结归纳出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2.创设问题的探讨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当问题与学生的前经验发生冲突时就容易使学生的思想产生碰撞的火花,矛盾的冲突往往会使学生产生解决矛盾的心理动力,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而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概念会更加牢固与准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善于抓住矛盾、新事物,寻求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科学品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物理教学实现三維目标的重要载体。
3.创设问题的拓展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这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的。在教学中,通过积极有效地参与,以物理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为中介,获得真正的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并产生乐于学习的情感,激发想象,启迪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因此,创设的问题应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让学生各种能力和谐发展。例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节,提出:“桥为什么要做成凸形而不是凹型?高速公路和火车的转弯处为什么要外侧高于内侧?”这些问题和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对这样的问题有了生活的基础,情感上易于接受,但学生又不知道这里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对此有强烈的知晓欲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物理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要仔细观察生活、身边的事物、现象,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学好物理的兴趣与信心,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再生问题,这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小雁.构建有效的科学探究问题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6).
[2]徐学福.探究问题的内涵及其形成[J].教育科学研究,2004(11).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