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探究
2017-11-07安珝玮
安珝玮
摘 要:口语交际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和手段。在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口语交际已经不仅仅是人类进行口头交流的工具,更是与人类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断寻找新的策略和方法,使口语交际教学富有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师
古语有云“言为心声”,这四个字的含义是:言语是思想的反映,从一个人的话里可以知道他的思想感情。不难看出,口语交际是人类进行相互了解和深入沟通的基础,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纽带。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的是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灌输,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殊不知,口语交际能力对于学生更好地与教师、同学进行课堂交流和良好个性的养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强调了口语交际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只有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不断寻找有效的口语交际教学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口语交际教学的实效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只关注学生听、读、写能力的发展,忽略了对“说”的教学。很多教师认为,高中生面临高考的升学压力,学好基本知识,掌握考试重点才是关键,考试也不会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其实不然,语言与人的思维是紧密结合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水平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水平,也影响着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规范和要求,倡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大纲也特别强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学生的语言文化基本素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因此,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在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语文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对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影响,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
二、提供实践机会,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口语交际平台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靠日常的点滴积累和不断的训练形成和发展的。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口语交际练习机会。教师可以利用早读的前十分钟,在班内同学还没有从睡意中彻底解脱出来时,让班内学生轮流将自己想要说的话或者平日所见所闻表达出来。笔者认为,课前五分钟没有早读时间有效,高中课堂教学时间本来就很紧张,教师如果占用正课时间,难免影响教学进度,扰乱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能集中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上。要想使口语交际训练顺利进行,教师首先要多多鼓励学生,使学生克服羞涩和怯场,勇于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当学生具备从容自如地在老师、同学面前说话的能力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思想感情融入语言表达内容里,使自己所说的内容具有感染力。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练习平台的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现阶段语言能力的发展水平,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并且具备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给定的某一命题进行有理论述的能力。
三、重视教学评价,形成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
良好的教学评价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评价,当学生在取得小小的进步时,用肯定的目光和赞许的话语激励其树立自信心,使其不断提高口语交際的水平。口语交际没有对错,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所想、所感,肯定学生的独特思维与创造能力。此外,不同学生间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能力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标准符合每一位同学的发展需求。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高中口语教学才会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注重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加重视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口语交际教学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作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挖掘新的教学策略,丰富高中语文口语交际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总体成绩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敬华,洪波.从“听话、说话训练”到“口语交际”: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口语交际”内容的解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2).
[2]朱朝晖.从平面走向多维,从静态走向动态:英国口语交际教学评价给我国中学口语交际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8(10).
[3]魏本亚.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解读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之“口语交际与综合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12(17).
编辑 李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