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17-11-07武星兰
武星兰
一、《游沙湖》的教学反思
《游沙湖》是高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文章,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散文。
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安排了四个环节:一是诗文回顾,了解苏轼的多彩人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解读文本,在翻译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交流,理解文字含义,品读作品内涵。三是拓展延伸,把作品放在苏轼的人生历程中予以关照,重点聚焦于被贬黄州时期苏轼的作品上,让学生感悟苏轼从困境中突围的心灵历程,最终实现“读文”和“读人”的统一。四是布置探究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完成课外作业,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从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方面谈一谈这节课的得与失
1.教师要合理设计课前预设,但在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随时调整预设
我感觉课前预设要考虑多种方案,不能只设计一种。预设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比如在《游沙湖》的教学设计中,我从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设计了几个需要重点赏析的句子,而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看,“是日剧饮而归”在学生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超越了他们的能力,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才能深化,他们才能品出文中的韵味。在课前的预设中,也考虑到学生的能力,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你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非你所设想的问题,因此你必须调整教学思路,调整原来的预设。再从另一个角度给学生提供一个不同的问题,学生可能就会顺着你的思路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这些在课前的预设中都要考虑到。在拓展延伸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结合自己这次考试后的心理,谈谈你如何面对挫折”,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取消了。所以课前的预设也要随课堂的进程而不断地调整。
2.动态的课堂生成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有利的时机,抓住学生偶然的一个回答,一个错误,一个词语,一个细节来开发教学资源,形成生成性的课堂。比如对“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这个句子的理解,从字面意思学生都能翻译出“我用手当嘴,你用眼睛当耳朵,都是这个时代的怪人。”但是这句话深刻的内涵和其中所寄寓的感慨大多数学生是没感觉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趁机抓住一个学生说出的“乌台诗案”,借此引导学生了解“乌台诗案”的始末,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把苏轼的言外之意挖掘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苏轼被贬黄州时特殊的心境,而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苏轼仍然能高歌:“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样旷达乐观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这样学生既领会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又理解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把本课的教学重点也解决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生成就很可贵。
3.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就是抓住学生的灵性,抓住课堂,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以自己的高学养、高素质,灵活地驾驭课堂,引领学生成长。如果教师只按照既定的方案,按照自己的预设去进行教学,忽视学生存在的问题,忽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需求,这样的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失败的,是违背新课标精神的。这就要求教师时时关注学生,观察学生的反应,关心学生的心灵,在教学中不断增强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教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潜心钻研教学,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语文教学的质量,说到底就是语文教师的质量。成功的语文教育依赖于教师丰富的内在涵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过硬的基本功底和对学生的热爱。如果你具备这样的素质,你的一生都在为每一节课做准备,课堂还能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灵动与创造吗?
参考文献:
[1]赵青.课堂“预设”与“生成”之我见[J].成功(教育),2007(6).
[2]周见宇.让预设与生成更具重量[J].文学教育(下),2008(8).
[3]彭雷.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浅见[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