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2017-11-07苏艳花
苏艳花
【摘 要】随着《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英语课标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这就要求老师利用一切课程资源来创设英语课堂,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本文章通过对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展开了研究,并相应提出了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1引言
正所谓兴趣就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类的教学模式,其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将其作为枯燥单调的文字教学。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纪,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通常小学生在表达自己情感时都会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比如他们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在课堂上认真的听讲,并且也会积极的表现自己,在这样的过程学习的兴趣就会慢慢产生。反之。因此,在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另外,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在课堂上难以集中精力听讲,而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那么就会投入更多精力,学习上也会变被动为主动,所以说兴趣就是推动学习的重要动力。
2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方法
2.1在学唱英文歌曲中激发学习兴趣
其实教育的根本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激励和鼓舞。通常小学生的心智不够成熟,并且不够自律,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常学唱英语歌曲的形式来辅助教学,这样一定达到很好的效果。在课堂中听歌和唱歌一定会比单纯听讲英文更吸引学生。在英语课堂中简单的英文歌曲会让课堂充满活力,因为音乐是世界共通的语言,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音乐元素,然后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用音乐表达出来。孩子们在幼儿园时期就是从字母歌开始接触英语,所以说音乐也是英语学习的启迪。一堂优秀的英语课是能够让师生都乐于融入到教学和学习中的,而将音乐融入英语教学中就可以将单调的讲课变为一种享受。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一些关于肢体和五官的英语单词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些单词连成简单的英文歌曲或者是播放一些关于人体五官的儿歌,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欢快地旋律中学习,“head、mouth、toes”等单词就能很快被学生吸收了,并且随着学生对歌曲的熟悉,他们就能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英语单词。由此可见,一首简单的英文歌曲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的理解和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共鸣。当然,英语课堂也不能只局限于唱英文歌,也可以体现在一些比较押韵的说唱活动上,比如英语教师可以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些说唱的内容,可以是新课内容,也可以是复习学过的内容。
2.2在游戏中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不管是从小学生的生理还是心理来看,游戏都会比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小学英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安排一些小游戏,比如:你来比划我来猜、英语对话等。英语教师可以在不同教学时期融入不同的教学游戏,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挥,让学生们在玩乐中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寓教于乐。
2.3通过创造英语学习情景来培养学习兴趣
英语课堂其实就是学生能够自由展示自己的舞台,所以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要将教材的内容结合起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造一些真实且具有趣味性的情景,并且要鼓励学生们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在这个环境中自由交流。
2.4利用简笔画来培养学习兴趣
简单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倍增。如:在讲解一些水果单词时,apple,pear,orange,pineapple,watermelon等,老师快速在黑板上会出这些水果的简笔画,既省时又省力,让学生一目了然,再比如说,在学习play basketball这个词组时,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人在打篮球,学生会更直观的去理解这个词组。并且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
3结束语
通过以上几种小学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方法的运用,使小学英语的教学能更形象、更生动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课堂教学也变得轻松愉快,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更加的浓厚,达到了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的语言技能和情感態度得到更全面的发展,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英语语言的魅力,从而有效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了。
参考文献:
[1]许樊.英语学习 重在兴趣——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05):186.
[2]王一.浅谈小学英语学习方法及学习兴趣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5):87.
[3]宗志云.浅谈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J].才智,2009,(1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