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
2017-11-07郭宝成
郭宝成
【摘 要】习惯培养是小学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出发点,对如何培养小学生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习惯培养
有人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成功”。这里面不外乎都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关,下面就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方面谈一下本人的几点感悟。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人类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一个人智力因素构成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面特征,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内在规律,达到不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例如:教学“认识厘米”这节课时,我们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测量时从哪个刻度去进行测量?可能学生会提出:“测量时一定要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测量。”但也有可能学生会提出:“测量的时候可以随意从一个刻度开始去测量吗?”“我的尺子没有0刻度怎么办?”,这时就要靠老师去创设情境,出示一把断了的尺子,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得出断了的尺子也是可以测量的结论,从而发现测量的时候可以随意从一个刻度开始去测量,找到测量的规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因此,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得到的,没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就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既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和仔细阅读课本的好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最大动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探索,认真倾听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而兴趣也是认真倾听的前提。因此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点,在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要把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上课专心听讲。首先,教师上课时一定要思路清晰,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富有亲和力。其次,教师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案,还要备学生,要力求语言生动有趣,条理分明。另外,教师的课堂要做到收放自如,使课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的听讲。很多学生能做到专心倾听老师的语言,但是一旦指名同学发言或小组讨论发言时,大部分同学又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不能做到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针对这一情况,我常常利用学生喜欢展示的年龄特点,请他们来当小老师,对发言的同学进行评价,如:说一说你认为发言的同学说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给他什么建议等等。很多时候,都是由于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做到坚持专心倾听,并在专心听讲的基础上,让学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课堂知识,让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现在好多学生不重视数学课本的阅读,不重视预习。大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我们经常提到的教师要重视三本书的阅读,研读课标、教参、挖掘教材,教师阅读程度的精细粗略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备学生,更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目标的培养学生课本阅读和预习的良好习惯。不重视学生课本阅读习惯,会在多方面体现到其弊端:如做练习时不会审题、读题目时只读一半,抄错题目,不会分析问题、不能理解概括题意,导致不能正确完整地解决他完全有能力解决的题目。因此,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数学知识的主要源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意识的训练学生阅读课本的良好习惯。
三、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数学知识比较的抽象,需要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来解决,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直观教学的手段来实现。“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点,“直观”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既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方法,容易受外界干扰,在课堂上容易随大流,大家说什么,他也跟着说什么,不经过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思考的問题情景,充分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进行分层教学,多方位考虑学生,给学生体验成功的平台,是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表现的机会。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可以让优生多发言,鼓励他们多开动脑筋,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对于比较容易解决的题目,多把机会留给一些稍微差的弱势群体来回答,及时鼓励他们,只要他们答对或答对一点,都及时给予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激发他们独立思考的欲望。
四、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五、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好习惯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并把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充分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实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和实践数学的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例如:如学习完“圆的定义”后,思考讨论如何选择圆规:圆心一端要尖些,扎在纸上可固定位置(圆心确定位置),圆规支架上的螺丝松紧适度,太紧使用不方便,太松半径在画的过程中大小容易改变,画不成一个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定点定长确定一个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