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阵脱逃当死,百姓为何求隋?

2017-11-07独孤雪亭

百家讲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清军总督巡抚

独孤雪亭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上万装备精良的英军驾驶上百艘战舰,向吴淞口要塞发起疯狂攻击。清军西炮台上,67岁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率兵抵抗。

两江总督牛鉴奉命带兵增援,但他居然坐在轿子里一路吹吹打打。英军发现后一顿炮轰,牛鉴立刻连滚带爬地跳下轿子就跑,连官服官靴都脱了。由于牛鉴的奔跑姿势太过滑稽,对面的英军都忘了大战,全都嘻嘻哈哈地凑过来看热闹。结果,惨烈的吴淞口大战立刻乱套,不明真相的各路清军跟着牛鉴溃逃。

最后,陈化成老将军率领残存的亲兵,从炮台上杀出,身中七处重伤后壮烈倒下,身边八十多名将士为国捐躯。

而牛鉴逃离战场后马不停蹄,连宝山驻地也丢了,导致英军兵不血刃拿下上海,从而狠狠掐住大清的脖子。牛鉴就此身败名裂,被判处死刑。不料,消息传到河南后,当地百姓联名向朝廷上书为他求情。牛鉴的行为如此可恶,为什么会有百姓为他求情?

其实,在这场鸦片战争爆发前,牛鉴在人们心中的形象非但不是贪腐昏官,反而是驰名一时的干臣,更有“牛青天”的美誉。

牛鉴是甘肃武威人,少时丧父,母亲含辛茹苦地供他读书。他一直谨记母亲朴实的教诲:倘若为官,一定要做个戏台上包青天这样的好官。29岁那年,牛鉴高中进士。之后的多年里,他一度在翰林院任编修,也曾在陕西等地为官,他以包拯为榜样,成了廉洁奉公的硬骨头。在陕西做布政使时,他因看不慣陕西巡抚搞腐败,实名举报都没有效果,竟气得把官帽一摔,回家养病去了。

道光知道后特意把牛鉴叫到京城,连续六次召见,把牛鉴感动得眼泪汪汪。擦干眼泪后,牛鉴就打点行装上任——去河南当巡抚了!

当时的河南是天灾人祸的重灾区,黄河年年闹腾,官员腐败,谁来当巡抚都干不长。但牛鉴还没走到河南,许多官员就慌不迭地跑调动。牛鉴到河南后,就掀起反贪风暴,不到半年,数百贪官落马。

不久,河南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水,古城开封被洪水围困。牛鉴闻讯后驾着一叶扁舟来到开封城头,站在滚滚浪涛里指挥抢险,还搬出明朝水利学家的治水大招,保住了开封城。

这件事使牛鉴的声望如日中天,给正为鸦片战争焦头烂额的道光帝打了一剂强心针:既然牛鉴这么能干,何不调他上前线打英国人?于是任命牛鉴为两江总督。一听牛鉴升了官,全河南都炸了锅,巡抚衙门被上千人围得水泄不通。百姓跪在门口,哭着喊着不让牛鉴走。牛鉴不得不站出来拍胸脯保证:等我灭了英国人后,一定再回河南来!百姓这才含泪放行。

但接下来的事就是狠狠打脸了,从不缺态度操守的牛鉴偏偏缺了一样东西:专业水平。对于打仗,他本就是个门外汉,于是,吴淞口清军将士只能被他坑死了。两个月后,牛鉴作为签字代表,与英国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个鸦片战争前名满天下的能臣自此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但当年受过牛鉴恩惠的河南百姓没有抛弃牛鉴,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为牛鉴据理力争,竟救了牛鉴的性命。此情此景,应了一句话:为人民做事的人,哪怕只是一点小事,人民也不会忘记他。而大清朝廷把一个不懂军事的大臣放在事关战局的总督任上,即便大清武器不落后,恐怕也难逃战败的厄运。

编辑/灯火endprint

猜你喜欢

清军总督巡抚
清军中火器的来源、使用情况与作用
一字一师
浅析后金军(清军)攻城方略
视觉文化与古代地中海研究
陈县令拍错马屁
讼师赌官帽
给曾国藩算算账
遥远的道德箴言
浅析清军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的火器装备因素
为领导“排忧解难”的升迁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