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课堂构建分析
2017-11-07王静
王静
通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我发现几个存在于大学生课堂中的问题:第一,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第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逐渐丧失,第三,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知识的传授主要是老师以教材为主体进行,信息化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及过程越显单一低效[1]。尤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及应用型科学研究,这些存在于大学生课堂中的问题尤为突出。
若将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课堂和传统课堂结合在一起,优势互补,发挥这种新教学模式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将他们在传统课堂中获取的知识与个人兴趣相结合,在网络课堂中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式学习,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互联网+”课堂的优越性[2]
“互联网+”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其优越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宽松的学习氛围,他们可以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协作交流,学会交流与合作。
(2)真正的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想结合,取长补短。
(4)根据学习目标的需要优化教学过程;在网络背景下的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
(5)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视频等网络资源引入课堂。
二、“互联网+”课堂对当代大学课堂的影响
“互联网+”课堂在网络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平台的支撑下,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既可以进行全面的学习,也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在学生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等方面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从学科角度看,电子通信领域技术发展更新速度快,将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中,不仅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将课堂教学内容实时更新,以满足当前就业的实际需要,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下面我以通信工程专业外语这样一门课程为例,对“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改革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三、目前专业外语课堂存在的问题
專业英语的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文献阅读能力、科技英语写作能力及专业语言交流能力,对提高学生阅读专业相关英语文献及写作英文论文的能力至关重要。由于专业外语课文主要节选自原版英文书籍或期刊杂志,内容新,实践性强,专业领域知识新且丰富。但是一些问题也由此产生:
(1)专业性强,难于理解。一些专业词汇词组学生理解困难,有些甚至在课文中没有准确定义。
(2)涵盖范围广,教材有一定局限性。课文多以专题形式出现,多是通信及相关领域热门的技术介绍,学生渴望深入了解,但由于篇幅关系,课本内容有限。
(3)内容新颖,纸质资料较少。科技文献中的一些前沿的通信技术理论的介绍纸质资料较少,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
(4)个别短句词组生涩难懂,通过网上资料查询有助于理解。
四、“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建设
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课堂模式是一种新的课堂模式,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它超越了三个要素即互联网技术、教学方法及学科内容的界限[3]。因此“互联网+”课堂是一种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与教师信息素养统一整合下的、隐含于具有真正教学意义和深厚教学技能之下的整合技术的高效教学形式,教师通过“互联网+”可以对学科课程知识进行相关的拓展与链接,以此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最大程度的挖掘开发,并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实体课堂,第二是网络课堂,第三是互联网资源[4]。这三个部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合作才能有效的运行。实体课堂仍以教师及国家规划教材为主,老师依据教材将基本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和技能后结合互联网资源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方向继续研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及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教师要积极为学生讲解,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这样课堂的主体不再只是教师,学生亦可以将个人擅长的方面进行课堂讲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可以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更生动。
总之,从实践教学来看,“互联网+”的引入使传统课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大学课堂中青年学生是主体,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中青年人仍是主体,所以“互联网+”课堂在这样一个群体中更能发挥它的优势,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助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关少化.生命意义下的大学课堂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91-92.
[2]魏英玲,何高大.欧盟高校“慕课”(MOOCs)的现状与发展及对我国高校“慕课”的启[J].远程教育杂志,2015(5):30-37.
[3]魏先龙,王运武.近十年中国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15(2):12-18.
[4]夏仕武.互联网背景下大学双课堂模式的构建与运行[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43-47.
[5]张建府.大型煤化工空分技术与设备发展新进展[J].煤化工,2012(6):1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