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音岂是朋友可比

2017-11-07周其运

做人与处世 2017年17期
关键词:管宁俞伯牙鲍叔牙

周其运

生命形态的选择永远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有人选择独处,有人选择与人同度。但无论如何,有知音可以谈心论道,分享彼此的感触总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真正的知音,是完全可以远离世俗的阻隔,只留下一份纯粹的心灵共融的感触。因而俞伯牙酷爱音乐,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后来虽仕途通达,却依然挚爱古琴音乐,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藝,他却认为没有遇到能听懂他琴声的人。他一直在寻觅知音。

一日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正值八月中旬,乘船途经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息,云开月出,景色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张一片风帆,凌千层碧浪,看不尽遥山叠翠,远水澄清。不禁琴兴大发,弹奏一曲,正当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猛然看到岸边一位樵夫正屏息凝听。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于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一个晋王宠臣,一个樵夫老人,立即成为朋友,相见恨晚,并约定来年的中秋再次相会。中秋,按照约定俞伯牙如期而至,可是却再也无法见到钟子期,因为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见时,好听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万分悲痛,凄楚地弹起了《高山流水》。弹罢,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得粉碎。万分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用“知音”来纪念朋友之间的情谊。

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真诚与纯净,然而管仲与鲍叔牙的知音之交更加耐人寻味。管仲曾经参军,打仗之时却临阵脱逃,在众人的羞辱中,鲍叔牙知道他不是贪生怕死,只是放心不下年高老母;两个人一起经商,管仲经常拉走大半利润,在众人的不耻中,鲍叔牙知道他不是贪财忘义,只是因为家中穷困,不得已而为之;后来二人分别跟随齐国两位公子,在王位争夺中,鲍叔牙立下奇功,管仲却成了阶下囚。鲍叔牙再次极力向齐桓公推荐老友,于是管仲做了国相,终于施展才智,辅助齐桓公成就霸主伟业。

让人震撼的不仅是管仲的传奇谋略,更是鲍叔牙的伟岸胸襟。“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古人交友似乎总是那样的耐人寻味,可以宽容无私,也可以容不得半点瑕疵。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菜,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不停,把它和看到的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而后看到了管宁的神色又扔了它。他们又坐在同一张座位上读书,有个坐着华贵车辆带着官帽的人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便割断席子,以示绝交。

到了王安石与苏轼,这种知音则变得更加微妙。同朝为官时,因政见不同,二人常在朝廷争论不休,因而苏轼被王安石一再打击。可是当王安石变法失败,辞官归隐,连最心爱的弟子也背叛而去时,却是苏轼专程去拜访。王安石也不顾年老体迈,骑着毛驴远远迎接,然后两人促膝长谈,感慨万千。但留下更多嗟叹的却是后来的旁观者,只对事,不对人,这是一种坦荡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着实是一种博大的胸襟,更是对知音的另一种诠释。

知音可以是相对饮的邻翁,也可以是远方而至的故人;可以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却不及汪伦情意的真挚,也可以上升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内化;可以是红泥小火炉的耐心等待,也可以是意至而往,意尽而归,把相见完全当成一种形式的洒脱。

交友的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那种如知音般的真挚情怀,将永远定格成为万古思绪,澎湃撞击出最恒久的动人旋律。

(编辑/张金余)endprint

猜你喜欢

管宁俞伯牙鲍叔牙
管仲不荐鲍叔牙
向大自然学艺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
高山流水
鲍叔牙与管仲
管宁割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