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17-11-07何巧利
何巧利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金融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特别是高校金融专业的作用,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如何构建也是重中之重。因此,新形势促使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需要不断优化完善,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在坚持科学性、专业性的同时与时代相呼应,从而保证稳步发展。基于此,通过对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现状的分析,从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对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影响和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做出深入浅出的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0-0052-03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1.互联网金融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由两方面构成:第一,传统金融机构借用互联网的技术展开产业结构升级创新,不断完善优化;第二,非金融机构直接使用互联网进行金融交易,以新兴产业创造大量利润,比如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是互联网金融机制下的产物。
2.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
传统的金融行业,结构很复杂,体系较混乱,想要进行行业创新并不容易,这就使得广大的金融市场存在漏洞,大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时候,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似乎就是必然的。我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互联网的发展也让我国的网络普及率非常高,互联网金融潜力巨大,这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产生的新兴行业,多数以年轻人为主导,他们思维很活跃,理念很先进,能有效满足时代需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战略,“互联网+金融”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金融本身有很大优势,比如能控制成本、提高效率、覆盖率广且创新快速等,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人才的培养和金融产业的结构升级起到重大作用。当然了,任何一种新兴行业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互联网金融也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较弱和风险不能有效控制的问题,是未来发展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點[1]。
二、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较大的问题,其中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据调查发现,海外高校在金融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跟我国很不一样,比如金融专业一共有50门课程,那么海外高校会将这50门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金融理论基础课程,另一部分是金融应用课程,两部分课程将全部50门课程均分,学生在学校期间,只学习跟金融相关的课程,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实践应用都掌握得很充足,到社会上适应得很快。而我国高校在金融课程设置上则不同,还是50门课程,会被分为政治、德育、英语、体育、选修等很多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理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等这些课程都是必修课而且每学期都有,真正的金融课程专业课只占不到一半,使得我国金融专业的学生对整体金融概念只能有初步的了解,完全没机会应用实践,走出校园后水平差得很远。
2.课程重复性大
我国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还存在着课程重复性大的问题,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得很满,高校学生有时候比在高中的时候还要忙碌,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对课程的设置不理解[2]。比如:货币银行学与商业银行管理学、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学、环境金融与全球金融环境这些课程都会分别在不同的学期开设,但是无论是课程名称还是课程的内容,几乎都是相似的,有时候连任课教师都是同一个人,完全可以合并在一起。这样大规模的课程重复,不光浪费了教学资源,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还使整个课程体系没有阶梯性,不能形成由简至难、由浅至深的正确教学环境。
3.实践能力较弱
实践能力从来都是我国高校学生缺少的,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在实践这方面同样存在局限性。教师教学还是走传统的理论教育路线,在考试中也是只看那张卷子的分数决定是否及格,实践课程极少、针对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和考试形式几乎没有。教师在金融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多数讲得都是宏观意义下金融的大概念、大方向,不会针对某一项问题或者某一个理论进行微观讲解,更不会带领学生通过实践去检验金融理论。当然这与教师本身实践水平弱也有一定关系,高校金融专业的教师,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毕业就来任职,并没有金融业从业经验,想生动地讲解课程实践很难。
4.教学缺乏创新
创新意识是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力提倡的,但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的创新上也存在不足。首先,教材就不能跟随时代发展创新,很多年都不会变化结构,互联网金融的变化很快,教材跟不上形势,学生学习的金融知识就存在滞后性;其次,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缺少创新,“黑板+粉笔”还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很难吸引学生的集中力与参与性,学生与教师之间距离很大,缺乏沟通平台;再次,教学模式不创新使教学内容很空洞,应试教育为主的基调让学习的意义欠缺,学生在学习完金融课程之后,可能连股票和基金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更不用说去实际操作了。
三、互联网金融给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带来的影响
1.课程体系方面
现阶段我国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两部分,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使课程体系又新加入了一部分,即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设的相关课程。互联网金融使高校金融课程体系强化对实践能力的掌握,也弥补了现阶段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不足,互联网金融也会根据不同的高校打造出不同课程体系,形成高校独有的金融专业特色,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优化完善起促进作用,对金融业的教育改革影响深远。
2.课程内容方面
在课程内容方面,互联网金融也影响力很大,高校金融专业是培养金融人才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很大的责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我国在未来对人才的要求更高,不光专业水平要高,实践能力要强,对金融风险的预判和对金融业整体形势的分析能力也要强,这就使得高校在课程内容开设上有所改变。比如根据当前的利率以及金融产品、银行态势等在课堂上加讲新的内容,促进课程内容多样化,课程结构升级,满足市场需求[3]。endprint
3.课程模式方面
互联网金融对课程模式的影响显而易见,传统的课上讲授式教学模式早已经不适合大环境,高校在课程模式上也要不断创新,比如将手机教学、电脑教学广泛地应用起来,与时俱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程开设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等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任何想学的金融知识,把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1.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要完善课程设置,需要做到:首先,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在金融课程的设置上更注重应用性,将大部分相似或重复的课程删减或者合并,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加课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将金融业基础知识学牢靠,也对金融业实际应用和实践有所了解,保证将来走向社会工作岗位的时候可以很快融入进去。其次,对一些与金融专业不相关的课程也要强化管理,比如占用了大篇幅的思想政治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理论、政治经济学等等这些课程既占用了大量的课程时间,还有很高的相似性,高校需要合理安排思政课,将其转化为选修或者把几门课程合并为一门都是很好的办法。而高校金融专业在英语课程上也设置得非常多,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英语颇有“喧宾夺主”的意思,日后高校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适当削减英语课程,或者在英语课程上多设置跟金融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保证学习的功效和实用性,而一些为了加学分而设置的与金融专业完全不相关的选修课可以直接取消,加大专业课程的学分设置。再次,在互联网金融的大背景下,高校在设置课程时,也要增加互联网金融课程,包括互联网风险、互联网营销、互联网案例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保证高校课程与互联网金融紧密联系。
举个例子:某高校的金融专业是学校最优秀的专业之一,学校也一直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寻求新突破。近几年来,学校每年都会构建一些新模式,来改进课程体系。像今年,学校就将金融专业学生的选修课加以改革,以前金融专业的学生都是跟其他专业的学生一起参与学校的选修课选课,选的课程五花八门,甚至有“红楼梦评析”这种与金融完全无关的选修课程,这学期开始,学校给金融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一个新的选修课平台,学生上的选修课程是一样的,只需要在网上自主选择上课时间。每节选修课上,教师会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讲述一个我国或国外金融领域特别成功的企业案例和优秀的企业家,比如马云的阿里巴巴等,用实际例子来激励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学校实施這项选修课程模式之后,金融专业的学生对选修课兴趣极高,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取得了显著成果。
2.建立多元化课程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急需的,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金融专业学生整体的综合水平促进有很重要的影响[4]。其主要分为两方面:第一,针对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设立评价体系,从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学校评价三方面综合考评,促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完善;第二,在对学生的考评中,也要进行改进,不能再只以一张期末考试卷子的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机制,在平常的学习中,经常进行综合能力检测,从金融业基础知识、金融实践应用能力、金融业风险预估等多方位对学生进行考评,特别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下,用互联网建立学生考评系统,每次测试都记录在册,期末的时候结合最终考试卷子的成绩,对综合能力最强的学生实施奖励,而平时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的学生则要进行补考。这种考评机制不但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还对金融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
3.灵活调节课程机制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变化的速度非常快,金融业也是一样,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侧重点,那么高校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也要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比如,根据现阶段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来改变课程模块,如果社会在某阶段更需要基础能力强的人才,那么高校就应该更注重课程中职业核心技能模块的教学,如果社会更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那么高校就要在综合拓展能力模块下力气。除了课程模块,课程类别的设置,学时与学分的多少,包括最终考核学生的模式都应该与金融业的整体情况相呼应,除了针对我国的金融业情况,对整个国际金融业的总体情况也需要去接轨,最终选择最适合的课程机制进行阶段性学习,保证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
4.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所谓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创新,创新是一切发展的动力。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新媒体等媒介影响力广泛,学生对互联网依赖程度很大,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点很重要。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不是要完全抵制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金融的背景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5]。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金融小组,给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强化学生的交流交往能力与团队配合能力。其次,在课堂上注重新媒体的使用,将比较枯燥的金融知识,用丰富的形式展示,比如在课上播放课程相应的图片或者视频,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也要多提出金融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将整个课堂的氛围提升。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注重课堂下的教学,也就是常说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成立一个交流平台,比如在微信上设置公众号,学生可以关注这个公众号,将学习金融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第一时间沟通,教师也可以经常在公众号发一些金融小故事和学习好方式,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除了教师,高校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举办金融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让学生对金融知识更加了解,与整个金融业更加靠近。
五、结束语
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下,利与弊都是存在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让社会经济大步提升,金融专业领域的革新也加快脚步;另一方面,这样高速发展也存在很多潜在的风险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双刃剑从来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正确看待这种互联网金融环境。对高校金融课程体系构建而言,需要跟紧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把自身体系建设得更加优化与完善,确保在遇到冲击和挑战之时有正确的应对措施,而培养出的人才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制定全新的构建目标和科学的方案,将课程体系调节机制完善,以课程体系为基础,丰富教育内容与教学形式,这将对高校金融专业的未来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起促进作用,同时对社会整体的进步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维巍,董瑞丽.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3):91—93.
[2]柯戈.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职院金融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时代金融,2016(21):22—23.
[3]刘旸.基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高校金融专业教学改革探析[J].科技与创新,2016(21):130+132.
[4]吴红艳,陈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高校金融人才培养创新探究——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26):186—187.
[5]毛金芬,凌鉴宇.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76—79+9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