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3+4”中职段物理统考试题命制策略研究
2017-11-07杨永和
杨永和
摘 要: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中的重点项目.由于该项目启动时间不长,很多工作尚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教学评价环节.对于“语数英”三门课江苏省有文件明确规定,转段时学生须参加江苏省对口单招统一文化课考试,考试成绩须达到一定的分数要求,方可转入后续阶段的学习,而对于物理学科的考试尚未作出具体规定,有待我们探索.结合统考试题命制工作阐述了南京“3+4”物理统考试题的命制策略.
关键词: “3+4”中职段;物理学科;统考试题;命制
1 命题的准备
1.1 理解“3+4”分段培养项目的内涵
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是由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合作开展的试点项目.学生完成前3年中职段学业后,经考核合格,转段升入相应的本科院校继续读本科.该项目明确了招生入学条件,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分段培养项目招收的学生中考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当地四星级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也就是说“3+4”的学生跟四星级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不多;转段升学要求由牵头院校与合作院校共同研究确定,转段要求应符合人才培养实际,体现对知识、技能、素质的综合性评价,突出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但尚未对“3+4”转段升学考试作出明确规定,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需要我们进行探索.
1.2 理解“3+4”试点项目中职段物理课程的定位
1.2.1 中职段物理课程的性质
“3+4” 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中职阶段物理课程(以下简称“3+4”物理课程)是该项目中职阶段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开设“3+4”物理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基础.
1.2.2 中职段开设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注重提高“3+4”学生的科学素养。
“3+4”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2)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3+4”物理课程在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的同时,针对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供不同专业学生选择的选修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3+4”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4)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3+4”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1.3 “3+4”中职段物理学科命题指导思想
本次“3+4”物理学科统考试题的命制,以《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标准(“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为依据,结合南京市“3+4”物理教学实际,注重考查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适度考查学生的探究与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理论与实际联系,反映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1.4 明确统考试卷的基本情况
1.4.1 測试范围:物理1、物理2共两个模块的内容.
1.4.2 试卷的结构
(1)题型比例: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占分比例约为7∶3.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填空题和论述计算题.
(2)试题难度比例:由于该考试属于通过性考试,所以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且易、中、难题占分比例约为7∶ 2∶ 1.
(3)内容比例:物理1占分约50%,物理2占分约50%.
1.4.3 测试方式和时间
(1)测试方式:闭卷笔试.
(2)测试时间:100分钟.
(3)试卷满分值:100分.
2 试题的命制
2.1 确定试题题型及分值比例
2.2 确定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情况
2.3 “3+4”中职段物理统考试题的编制策略
2.3.1 直接引用策略
一份试卷的试题不可能都来自原创和改编,引用的试题往往有利于开启自己思路.适当参考、慎重引用一些来自讲义、辅导资料、历年物理学科学业水平测试题以及网络上的好题,是有效的命题方式之一.不过,引用的试题在一份试卷中比例应控制在比较小的范围.
2.3.2 试题改编策略
一份好试卷不应全是陈题的组合,也不应是新题的堆积,应是以改编的试题为主,适当搭配适量的创新题点缀,使学生既孰悉又不紧张,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改变的陈题选择要科学、修改后要有变化.试题主要来源有关教材、网络、教辅资料、近几年江苏省物理学业水平测试试卷及模拟题等.要比较多地选择与生产生活联系较紧密的问题,能较好地体现学科特点的实验和探究题;同时,要配备必要的插图或图表,确保试卷图文并茂,轻松活泼.修改时,可以是调整设问的角度,也可以是变换题型,还可以是修改问题的情境或数据.endprint
2.3.3 自主开发策略
为了提高试题的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反映科技发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以及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命制“3+4”中职段物理试题时需要安排适量的创新试题.创新题大多是关于学科的综合,与生产、生活和科技紧密联系的问题,不能凭空杜撰.比如在命制南京市“3+4”中职段物理统考试题时以如下方式自主开发了一定数量的情境化试题.
首先,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命题的素材.
2017年4月20日,“天舟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升天.“天舟一号”承载着多个第一,将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奠定重要技术基础.所以,我们可以以此为素材编制情境化试题.
其次,在一定的物理情境中设置相应的考查点进行编题.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搭载长征七号火箭,探访天宫,与正在太空飞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开展“太空加油”等一系列实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后,将进入高度约380公里的运行轨道,之后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自动交会对接.按计划,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将进行三次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空间应用和航天技术等多领域的实验项目.
仔细阅读材料,发现材料中蕴含着万有引力定律及天体的运动等物理知识.为此,我们可以将万有引力定律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考点融入其中,结合材料提供的相关信息,编制了以下问题:
(1)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升空后,将进入高度约380公里的运行轨道,请问天舟一号在此轨道运行的速度大小是多少?(M地=5.96×1024Kg,R地=6.4×106m)
(2)由于空间站在太空轨道运行会受到残存大气阻力的影响而逐渐降低轨道高度,为了保持原有高度,就必须消耗燃料推动其上升,这就需要货运飞船为空间站进行燃料补充.请问当空间站运行轨道提升后(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增大),空间站的运行速度是变大,还是变小了,为什么?
自主开发的试题要注意科学性和严密性,不要因为试题自身的问题增大了解题的难度,或批改的难度.自编的试题立意要新,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太难,以免考得学生没有了信心.
3 试题的审查
試卷编制以后,命题工作并没有结束,更为细致的工作还在后面.接下来,我们还需要对试题进行严格审查.
首先是初查:认真阅读试卷的字词、标点、表达等有无错误或不当之处;试题表述是否准确、用词是否规范,图文是否匹配、题意是否明确;试题的难度系数,知识点是否有明显重复;答题卷的序号、空格线的长度、计算题的留白与试题是否完全对应并符合实际需求.
其次,再审查试题的各项评价指标是否合理:(1)试题的导向性是否强,试题是否体现“3+4”物理课程的教学理念,是否面向全体“3+4”学生,是否加强与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否重视过程与方法能力的考核;(2)试题是否具有科学性,内容科学、无差错、无政治性错误,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是否科学合理,是否便于操作;(3)试题是否具有适标性,是否以“3+4”中职段物理课程标准与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是否重点考核学科核心知识、学科基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4)试题是否具有有效性,所编制的试题能否全面考查“3+4”学生的能力,试卷题量是否适当、编排是否科学、梯度是否合理;(5)试题难易度是否适合“3+4”学生的实际,试卷由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组成,且易、中、难题占分比例是否为7:2:1.
总之,只有中职段的统考试题命制的科学、合理,才能有效地发挥其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才能有效考查“3+4”学生的文化基础素质和专业核心技能的掌握情况,才能有效指导“3+4”物理教学,提高物理教学质量,才能为后段学校技能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泽民,赵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2]南京市职教教研室,《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物理课程标准(“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2015(5).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物理(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2.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物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编著 物理(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