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教具激发物理教学新活力
2017-11-07杨香云
杨香云
摘 要:利用生活中常见材料和废弃物自制教具,指导学生动手完成实验,改进原有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效果.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自制教具,既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又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自制教具进行实验所达到的效果,是任何现有仪器所不具备和不能代替的.
关键词:变“废”为“宝”;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巧妙;容易制作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其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具则是物理实验的物质基础,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内容不断更新,课程设计更加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课程思想落实更加深入,教师在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对实验器材要求更加日常化,更加接地气.
很多学校物理教学设备配备不足,仪器老化落后,程式化严重,使得部分现有实验教具教学效果不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大大地阻碍物理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学校采购、更新实验器材的同时,教师带领学生就地取材,自制并使用教具十分必要和迫切.
现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独特魅力浅谈认识:
1 什么是自制教具
自制教具是指教师和学生,利用简便易行的方法,就地取材,按照教学需求自己动手制作的教与学的器具.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经说过:自己制作的教具,永远比买来的好.国外通常把自制教具称为“无价”或“廉价”教具,这种称呼指花钱少,不是指教具作用低.麦克斯韦说过“实验的教育价值与仪器的复杂性成反比,学生自制的仪器,虽然经常出问题,但它却会比用仔细调节好的仪器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可见,各国教育人士都非常推崇自制教具,并大力提倡.
其实,教师自制教具的过程,就是钻研教材、研究教学、研制和改进仪器的过程.利用自制教具不仅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提高了实验效果,也更容易突出教学重点,并突破难点,从而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自制教具的过程是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制作,转化为实物、成果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2 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2.1 自制教具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从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应用于生活
自制教具可以利用的材料很多,如:硬纸板、易拉罐、 玻璃瓶、梳子、鸡蛋、小灯泡等,这些材料都是学生见过的或者使用过的,学生已经对它们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现在他们利用熟悉的物品来完成物理实验,可以从“已知”的环境中发现“未知”,对物理知识会倍感亲切,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对所得到的物理知识倍感认同.学生自己动手研制的教具,也使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制教具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生通过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对外在信息进行心理加工、組织,再通过实践加以演练,有利于构建成系统的物理知识体系.
2.2 自制教具实现变“废”为“宝”
利用生活中一些废弃物如小铁丝、废铁片、木材下脚料、用完的一次性针管,小药瓶(注意消毒)等,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教具,即就地取材、修旧利废、因陋就简,创造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教学.著名物理教育家朱正元教授曾说过“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就是说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大力倡导自制教具.例如讲到温度对电阻大小的影响时,没有教学仪器,可利用废旧白炽灯的钨丝,连入带有小灯泡的串联电路中,用酒精灯给钨丝加热,让学生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而小灯泡的亮度变化,非常直观地反映了电阻大小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这既解决了实验器材不足问题,又节省了教育经费.
例如将一只矿泉水瓶底部剪去,然后瓶底向上,瓶口朝下,放入乒乓球,然后往瓶底倒水,直至水倒满(瓶口无盖),有少量水从瓶口流出,此时乒乓球不上浮;用手堵住瓶口后,乒乓球上浮到液面,这一现象让学生心生好奇,迫切想探明原因.通过分析这一实验现象,学生更容易明白浮力产生的原因就是: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产生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如果老师制作的教具吸引了学生,在其影响下,学生都想自己亲手做,那么他们在生活中,就会处处留心,观察哪些材料、物品可以用来做教具.并且会认真研究老师的教具,思考其能不能改进,让实验效果更好,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3 自制教具可成为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桥梁
有些自制教具具有魔术效果,学生回到家中把这些“魔术”给家长表演,既让家长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惊叹,又会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例如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时,将由一个药瓶制成的“浮沉子”放入一个盛水的饮料瓶内,就能表演魔术——“听话的小瓶子”;在学习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利用矿泉水瓶、乒乓球和水,让学生给家长表演魔术——“被水压住的乒乓球”;在学习流体压强和流速关系时,利用漏斗和乒乓球,让学生表演魔术——“吹不跑的小球”……这些魔术先让家长来破解,然后再让学生给家长解释其原理.还有些教具,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会完成地更好.比如,有的家长比较精通电路,利用这个优势,电学部分内容学完之后,让学生自制一个串、并联电路,家长把关,不合理的地方予以纠正.他们共同完成的作品,其中电池盒、开关、灯座都做得非常好,并且固定在木板上,整个电路教具很精致.这样在共同制作的过程中,既让学生巩固了知识,又加深了亲子关系.
当然,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挖掘更多学生可以表演给家长的“魔术”,以及学生和家长可以一起制作的教具,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与家长交流的机会,又让自制教具真正成为学生和家长交流沟通的桥梁.
3 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要求
3.1 自制教具应力求设计巧妙,取材方便,构造简单,容易制作
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而制作的自制教具,更能便于学生突破重难点.例如在学习温度计时,引导学生采用小药瓶、酒精、不同粗细的吸管,自制多个温度计来进行对比.通过这一巧妙的设计,学生们了解温度计的改进过程,理解了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这样不仅给学生以形象具体的认知,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些简单易做的教具也弥补了原有教学仪器的不足.
再如,在演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教师补充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取一个常吃的大萝卜,中间拦腰一切,取其带根的一半,中间挖空,然后将其用力按在一洁净的平底盘子里.这时,拎起萝卜根,会连盘子一起带起,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将它们分开.由于所用的材料极为简单(半个萝卜,一个盘子),又来自学生身边,面对这个现象,学生极为惊讶,便很想弄清其中原因.教师借机分析引导,使学生真正地认识到了大气压的存在.
3.2 自制教具应增强演示效果,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
教材中一些演示实验效果不理想,师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教具改進实验.例如在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环节,教材中的演示实验,不仅无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去体验成功的快乐,而且此实验利用激光灯直接在空气中照射透镜,不易观察出光的传播路径.为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改进教具:将无色透明大可乐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入凸透镜或凹透镜,将点燃的香头放在瓶中,收集少量烟,形成一个“烟室”.再用激光灯对准透镜照射,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光的偏折情况.这时,适当调节激光灯和透镜的高度,三束光同时照射,又可以观察到通过凸透镜的光会聚一点,通过凹透镜的光相互远离.因此,通过学生自制教具,形象直观地展现了透镜对光的作用,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的学生还能结合生活实际,自主创新,改进教具.例如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一节中,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入水槽中,可是后排的学生根本看不到被激起的水波.有的同学提出在音叉旁边挂一小塑料泡沫,泡沫在发声的音叉上蹦蹦跳跳.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也使学生广泛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天地广阔,大有可为.虽然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投入持续增长,各校的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但是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使用自制教具能弥补以上不足,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师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反复实验、协同合作,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许多奇思妙想都可以在实验中得到实践.其创作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找到了一个极为有力的支撑点.
参考文献:
[1]陈兆华.开展自制教具活动解决实验教学问题[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7,(12).
[2]朱成巧.物理实验创新与自制教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3]张道清.新课标下初中物理自制教具的探讨[J].物理教学探讨, 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