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山学校八年级学生曾颖佳
2017-11-07
现在的我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书写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独特看法,从普通的写人状物到有一定深度的说理抒情。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
——曾颖佳
新生代感言
从小时候到现在,一直有一位朋友陪伴着我,无论寒冬酷暑,不管得意失落,她用最真诚最温暖的手抚摸着我,为我描绘世界的博大与精彩。这位朋友,便是书。从童书《丑小鸭》《白雪公主》,到《三体》《平凡的世界》……陪伴我的书越来越厚,我对书的情感也越来越深。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手上常捧着一本本心爱的书,竟如一日三餐般离不开了。
慢慢地,我发现书籍最影响我的是对文字的敏感,于是,我试着用并不成熟的文字书写人生感悟、生活故事,从此一发不可收,再也没有停过笔。现在的我学会了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书写自己对身边事物的独特看法,从普通的写人状物到有一定深度的说理抒情。写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和写作记录着我在成长路上前行的每个脚印。望着书柜满满的书籍以及桌边的一本本练笔,我想,这些不仅仅是爱好,它们早已成为我自信与快乐的源泉。
新生代简历
2015年荣获第三十三届北京学生科技节航天征文演讲竞赛初中组三等奖。
2016年3月在东学堂杯语文作文能力测评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2016年5月被评为北京东城区三好学生。
2016年全国中小学生美术大赛一等奖。
2017年达到素描六级、速写八级水平。
曾颖佳习作
家训家风,指家族或家庭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家之训,形成家庭之风气。由此可见,拥有一个好的家风,是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不过,我们家却没有什么刻板严谨的规矩训言,对于做人的体会,我是从家庭日常生活中得来的。
书中自有黄金屋。我家的书房里,两排高大的书柜占据了主要位置,各类书籍应有尽有。爷爷曾对我说:“女孩子应该是吃着墨水长大的,咱们身体虽然瘦瘦弱弱,思想却万不能输给人家,一身儒雅的书卷气才让人看着欢喜。”对于三四岁识字就已过千的我来说,读书是伴随我成长的朋友,也是一种独特的家风。我读书时如果有些懈怠了,爷爷的话便回荡在我的心中:“不努力读书那可是绝对不行的,读了书,眼界就会开阔,也会让人独立思考、明辨是非,找到做人的规矩……”于是又拿起书,认真读下去。
俭以养德,节俭是我们家对内对外一直保持的作风。尤其在饭桌上,看着盘子里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姥姥总是念叨饭碗里绝对不可以落下饭粒,能有饭吃是福气,如果这样浪费,下辈子会吃不上饭的。朴素的话語自有深刻的道理,姥姥是从艰苦年代挺过来的人,话虽粗糙,可字字句句都透着对粮食、对如今美好生活的珍视与尊重,令我动容。仔细想想,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东西,往往蕴含着朴素的哲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确实是不可忽视的精神财富。于是,手捧饭碗,我认认真真地吃着,不敢遗漏一粒饭粒。
做人要有骨气,我从小就被这样严格要求,绝不含糊。“在外做事,若是被人欺负,或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受了委屈,是不可以掉眼泪的,我们家的女儿要硬气,不能像一个瓷娃娃,一碰就碎。”小时候摔了跤,父亲边给我擦眼泪边教育我。那时的我似懂非懂,埋怨父亲不扶我,可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挫折后,不知不觉就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学会了忍住眼泪与愤怒,从失败中爬起来,不在意伤痛,一心想着如何再次奔跑。这种精神,是自尊、坚强,是一种不把柔弱留给外人看的骨气,更是我作为有骨气的一家人中的一分子最骄傲的地方。
我家的家风,从未形成什么硬性条文,却深深地刻在每位家庭成员的心里。在我家,“孝”是毫无虚伪与故作姿态的真心实意;“俭”是尊重生活来之不易的踏踏实实;“正”是行得直坐得端,绝不低头的一身傲骨。这,便是我家的家风,简练不乏细致,是我们一家人时刻提醒自己的一把戒尺,我更相信,它会代代相传,直到永远。
教师点评
小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自己家的家风,读来令人感同身受。文章从读书、节俭、有骨气三个角度表现自己家的家风,言辞恳切,思考深入。以小作者的年龄与阅历能够写出这样的体会,相当难得。
(刘晓虹)
戏台启示 曾颖佳
周末,我和家人来到郊区观赏秋景。安顿好后已经是下午了,家人休息的时候,我便在村里四处溜达。
这是一座古朴宁静的村落,家家户户的围墙都是石砌的,与北京城里的高楼大厦完全不同。经过岁月的侵蚀,斑驳的墙壁随处可见。村里的青壮年背起行囊义无反顾地奔向远方,剩下老人和孩子留守家园,偶尔能听见孩子们的吵闹嬉笑和犬吠,给堂前屋后带来几许生机。穿过阴暗潮湿的小巷,一缕阳光泼洒在脸上,我来到一大片空地的中央。这里有一座石头搭成的戏台,高耸的戏台前坑坑洼洼的,周边生出许多杂草,台上的两根石柱被时光打磨得光滑油亮,见证着昔日的喧闹与繁华。在这空旷的戏台前,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台上伊人舞身姿,赢得台下满堂彩”的繁荣景象。
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了,传统戏曲文化受到的冲击很大,许多像我一样的年轻人不太喜欢听戏,不大懂得如何欣赏,但我钟爱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敬重戏台上花旦动情的一颦一笑、武生的一招一式和高超的演技;敬重他们台下的“十年功”、更敬重那颗热爱戏曲的心。感慨遐想之际,戏台边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虽然面容苍老,但腰板挺直,只见她从随身携带的布包里拿出一件发黄的旧戏服套在身上,走上戏台独自唱起来。虽然没有伴奏,也没有妆容,但动作大方娴熟,我仔细听着唱腔,猜测可能是《霸王别姬》的唱段。虽然底气不足,嗓音又有些干涩,但她陶醉其中,怡然自得。我猜老奶奶年轻时一定唱得很好听,落日的余晖中,我看到她对昔日繁华的痴迷与幽思。
歌声远去,就像失了魂,茫茫然又带着一份满足。单薄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夕阳里,我的心中掠过一丝惆怅。在这个少有人关注的小村里,在这片荒芜的舞台上,我观赏了一幕没有观众的、只有一位演员的戏曲表演,这位被时光遗忘的老人让我肃然起敬。我终于悟到:人生如戏,戏比天大,即使没有观众与掌声,我们仍须努力,方能对得起自己一生的岁月,方能将自己的一片深情,无悔地托付给表演一生的戏台。endprint
教师点评
阅读这篇文章,我们似乎也跟随小作者来到那个偏僻幽静的古村落,观看了一场无人欣赏却令人感慨万千的演出。小作者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真实又遥远的故事,并生发出许多感慨,由此产生了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十分难得。
(刘晓虹)
天空的故事 曾颖佳
春日午后,校园的天空里,突然飘来一阵悠扬的鸽哨声,我的目光与思绪也随之飘向遥远的天空。
我小时候,北京还是一座安静的城市,鸽哨和空竹是这座城市的主旋律,车水马龙的噪声还没有侵蚀这片宁静的土地。站在庭院里,那些时宏时细、时疾时徐的声音常常在耳边回荡,我尤其喜爱鸽哨,喜爱风与哨子的合唱,喜爱白色的鸽子排遣蓝天的寂寞。
可如今,京城的天空仿佛凝固了,鸽哨难觅,就连天与云也常常沉寂在厚重的霾中。马路拥堵嘈杂,工地尘土飞扬,而我们已经穿梭于钢铁水泥丛林中,不再抬头仰望,而是低着头,透过近视眼镜,追逐着手机屏幕,寻找那虚拟的快乐。城市飞速发展,老北京却与我们渐行渐远。
在许多讲述北京故事的电影里,鸽哨总是第一个出场,伴随着钟鼓楼和四合院的画面,其中夹杂着小贩的叫卖声,老北京的故事就这样徐徐拉开了序幕。我想,在编剧导演们的心中,应该也珍藏着对鸽哨的喜爱吧。可有一次与朋友闲聊,我才遗憾地了解到,影视片里的鸽哨,只是口技或音效合成的。真正的养鸽人已迫于各种阻碍,带着他们心中的鸽与哨,无奈地消失了。
难道这起源于民间传承,沉醉于遥望与倾听的时代真的落幕了?
难道那一双双舞动着的洁白翅膀,真的只能成為回忆了?
一阵鸽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仰头望向天空,那些坚实的翅膀,就像空中飞翔的精灵,逐渐没人一群高楼大厦间,不见踪影。望着天空中孤独的白云,我仍侥幸地幻想着、在心里默默希望着。
什么时候,那如梦似幻、清远绵长的哨音能再次彼此呼应,在这座千年古城里,不慌不忙地讲述着属于这片天空的故事?
教师点评
文章蕴含着一些淡淡的忧伤,有一丝浅浅的落寞,也有一分不停歇的希冀。小作者对老北京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不舍,对鸽哨的情有独钟,也让我们深受感动,心中进而升起同样的希冀:如何既能享受城市的发展与便利,又能保留和继承传统文化呢?
(刘晓虹)
我看曾颖佳
曾颖佳是个乐观幽默的人,不管怎样沉闷或尴尬的气氛,只要她在,空气都会热起来。而当我们因遇到困难挫折而失落时,她又成了“知心姐姐”,帮我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办法,使我们重新找到信心和快乐。学习上,她一丝不苟,颇有些“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不得不佩服她啊!她还乐于助人,总给同学讲题。
她不仅是我的好朋友,更是好榜样,为她点赞!
——同学
治良柏林
受家庭熏陶,曾颖佳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从小时候听妈妈讲睡前故事,到四五岁便能读书识字。我们曾通过读书在野地里找出黄芪花,通过养水仙花写出小学时最得意的作文,通过文字记录旅游见闻和心情。渐渐地,她对写作充满兴趣,尝试通过写诗歌、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她能继续坚持,让笔下流淌出更多的美文。
——曾颖佳的妈妈 许宁
曾颖佳担任班里的宣传委员。她善于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身想法。她创作的每期板报都构思巧妙,设计精美。在班级活动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艺术节班会上,她表演的情景小剧令人印象深刻;辩论赛中,她的口才和思辨力令人赞叹不已。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平时读了很多书,对生活有许多思考。她把读过的书和思考过的问题都凝聚在笔尖,书写成一篇篇意境深远的文章。这个早熟早慧的孩子常常通过文字带给我们惊喜。
——班主任 张宏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