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扇》看历史剧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2017-11-07庄郑晨
庄郑晨
【摘 要】本文将对比史实并一一列举出剧中与史实有出入的地方,并尝试分析剧中的艺术真实体现的特点,有主观、假定、诗艺、内蕴。艺术创作带来的真实感,具体到方法,即艺术概括与典型化,另外灵魂的深度让人物形象更饱满。将《桃花扇》与其他历史剧作品比对,得出能使艺术作品更具真实感的因素还有哪些,进而引发深思。
【关键词】桃花扇;历史剧;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典型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9-0036-02
历史剧是一大戏剧题材类型,但目前中国历史剧的现状不容乐观:戏说、穿越、无厘头成为时尚。历史剧因受收视率、观众低龄化、审批体制等限制,而渐渐走向了通过戏谑历史、改变主旨意义来娱乐大众的道路。历史剧的“文以载道”的道德提升、历史传承和价值散播的功能被逐渐弱化、妖魔化、青春偶像化、题材单一化、低俗化。
一、《桃花扇》中相较于正史记载的改动
《桃花扇》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的变迁,其历史的全貌并不是完全符合正史所记载的历史事实,其与史相左之处有如下几点:
(一)更改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侯李相遇是在崇祯己卯(1639)至崇祯庚辰(1640),作者有意将时间改为癸未(1643)三月,见《桃花扇》访翠中“癸未三月”、“三月艳阳之节”、“香君就是贞丽的女儿……俺正要访她”①。作者所说的“借儿女之情,写兴亡之感”,意在将二人之相遇与甲申之变国家兴亡联系了起来。
(二)据《答田中丞书》:“……未几,下第去,不复更与相见。”知侯李缘分短浅,据《李姬传》:“侯生去后……姬固却之。”②知李香君严厉地拒绝过田仰的金三百,在《桃花扇》中《却奁》、《寄扇》、《骂宴》、《守楼》等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三)侯方域于顺治八年应试中得乡试副榜,剧中改成了与香君出家入道。另外,史可法于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欲自刎,被众将拦住,被清兵擒住后拒降被杀。剧中改为史可法投江自尽。
(四)人物性格及相应事件改变,关于杨龙友,《明史》中写到:“七月,大清兵至,文骢不能御,退至浦城,为追骑所获,与监纪孙临俱不降被戮。”③
(五)将“七不可立之说”改为“三大罪”“五不可立”,并将提出者由周仲驭、雷介公改成了侯方域。
通观以上《桃花扇》对一些内容的改动,不难发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是这些改动必然不能避免的话题。
二、《桃花扇》的创作与其他历史剧创作相比较
从《桃花扇》引申到历史剧,从古至今历史剧的队伍其实说大也大,说小也小,它本就没有一个权威的,让人信服的解释,因为就“历史”来说就存在假历史和错历史,它无法忠实于历史的量来量化处理,不是pH值,亦不是某一个标签。
再试着对比一下孔尚任做的桃花扇,与其他历史剧作者的做法会有什么不同。第一,《桃花扇小引》,《桃花扇小志》,《桃花扇本末》,《桃花扇考据》孔尚任的批文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独树一帜而区别于其他历史剧的地方,作为一个历史剧作家他不是信手拈来,听风是风,见雨是雨,而是有自己的考据,并且和文章放在一起。这种灭亡的表层原因,关乎朝廷关乎军队关乎读书人,继而读者由此推测出这种灭亡发生的深层原因:政体。
第二,作者创作桃花扇的时间(公元1700年)和南明灭亡的时间(公元1645年)相差了55年,时间是如此相近,差不多是两代人的光景,造就了历史情节给予人无穷的情感,让人患得患失,并且在那个纷乱的时代,记录南明兴亡之事者并不多,唯有借《桃花扇》凭吊,显得无奈且真切。
最后一点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当今人读书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作者的创作和舆论动向,而作者真诚的创作和真诚的意向对真实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往往会很在意古诗的创作原因是什么,它在创作时,围绕作者曾发生过什么,作者又为此做了什么,正因为如此,一些陆游的爱国诗,李清照的凄词才会让人那么的爱不释手,就如在《桃花扇》结尾中提到的入道一事,明显反映出的是作者对于感情于国难面前已无用处,百姓居于暴政之下已无一二去处了。体现了作者厌世嫉俗的情感,与当时大众心理相符合,加之十余年三易其稿的真诚之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结合而产生的“真实感”才可以成为《桃花扇》让人为之長叹,泣不成声的地方。
注释:
①孔尚任.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桃花扇[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419.
②侯方域.侯方域全集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561.
③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卷277 列传第165,2015:972.
参考文献:
[1]孔尚任.中国四大古典名剧·桃花扇[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2]侯方域.侯方域全集校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汪正龙.认识之真、心理之真与价值评判之真[M].江海学刊,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