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唐诗歌中“向下看”概念场研究

2017-11-07尹戴忠李京晶陆佳倩

贺州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词项远距离魏晋

尹戴忠,李京晶,陆佳倩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先秦—唐诗歌中“向下看”概念场研究

尹戴忠,李京晶,陆佳倩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同一个概念场(或语义场)的成员,其实是一组同义词。如何辨析同义词,传统的方法比较笼统。文章从语义属性、组合属性、使用属性三个方面对先秦-唐诗歌中“向下看”概念场成员进行共时与历时的辨析,力求为同义词的辨析做出有益的理论尝试。

先秦-唐诗歌;“向下看”概念场;词项属性分析

在先秦—唐诗歌中,表“向下看”概念的词项共19 个,即:临、临睨、览、瞰、下视、下看、俯视、俯察、俯观、俯看、俯览、俯眺、俯临、下见、下瞰、下望、俯望、俯见、俯瞰,它们具有共同的语义属性,均指“施事把目光投向下方”,因此构成了“向下看”概念场。为便于论述,下面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三个时期分别阐述“向下看”概念场的发展演变。

一、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我们主要以《诗经》《楚辞》和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①中的“先秦诗”“汉诗”为代表。该时期“向下看”概念场词项共5个:临、临睨、览、瞰、下视。

《说文》:“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品,众物也。象人俯视众物形。”[1]1125许慎根据小篆认为“临”为形声字,而林义光根据金文认为“临”为会意字,我们赞同林义光的观点。“临”的本义为“俯视”“居高视下”,最早见于《诗经》,见例(1)。“临”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②,见例(1)(2);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3)。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8次,例如:

(1)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2)坐堂伏槛,临曲池些。(《楚辞·招魂》)

王逸注:“言坐于堂上,前伏槛楯,下临曲水清池,可渔钓也。”[2]201

(3)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楚辞·九辩》)

王逸注:“登山临水,升高远望,视江河也。”[2]177

“临睨”意为“向下看”,为偏正结构,“睨”此时上升为上位义素,意为“视”,见例(4)王逸注。“临睨”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见于《楚辞》2次:

(4)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离骚》)

王逸注:“睨,视也。”[2]45

(5)涉青云以泛滥游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远游》)

王逸注:“观见楚国之堂殿也。”[2]165

《说文》:“览,观也。”根据古注,“览”有“向下看”之义,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见于《楚辞》2次:

(6)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穷。(《楚辞·九歌·云中君》)

五臣云:“言神所居高绝,下览冀州,横望四海,皆有余而无极。”[2]57按:“览”为“下览”义,即向下看。

(7)览旧邦兮滃郁,余安能兮久居?(《楚辞·九怀·昭世》)

王逸注:“览旧邦兮滃郁,下见楚国之危乱也。览,一作临。”[2]267按:“览”为“下见”义,与“临”形成异文,二者为同义词。

瞰,《说文》未收。《字汇·目部》:“瞰,俯视曰瞰。”[3]2689“瞰”的本义为“向下看”,最早见于《楚辞》且仅见于《楚辞》1次。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如:

(8)冯昆仑以瞰雾兮,隐厖山以清江。(《楚辞·九章·悲回风》)

吴广平注:“冯,通‘凭’,依傍。瞰,俯视。”[4]204

“下视”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和宾语,仅见于《楚辞》1次:

(9)攀天阶兮下视,见鄢郢兮旧宇。(《楚辞·九思·遭厄》)

王逸注:“下,一作俯。鄢、郢,楚都也。言上天所求不得,意欲还,下视见旧居也。”[2]315

由上可知,先秦两汉时期5词项既有相同点,均可指远距离向下看;又有不同点,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语义属性③不同,即看视距离不同:“临”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其余4词项均指远距离向下看。

其次,组合属性④不同。第一,内部组合不同,表现为音节、结构不同,“临”“览”“瞰”均为单音节单纯词,其余二者均为偏正结构的复合词。第二,外部组合不同,即语法关系不同,表现为是否出现宾语的不同。“下视”不出现宾语,其余四者均出现宾语。

最后,使用属性⑤不同,即频率不同。从表1可知,“临”的频率最高(8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57.1%,为先秦两汉该概念场的主导词;“临睨”“览”次之(各2次),各占该概念场总数的14.3%;“瞰”“下视”频率最低(各1次),各占该概念场总数的7.1%,为该概念场最不常用的词项。

表1 先秦两汉各词项出现频率及所占百分比统计表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我们主要以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的“魏诗”“晋诗”“南北朝诗”为代表。此阶段,“向下看”概念场词项共12个:临、瞰、临睨、下视、下看、俯视、俯察、俯观、俯看、俯览、俯眺、俯临。其中“临、瞰、临睨、下视”4 词项承自先秦两汉,其余8词项皆为此阶段新生的,先秦两汉的“览”至此消失。

因此阶段词项较多,我们分为两组来考察:“俯视、俯察、俯观、俯看、俯览、俯眺、俯临”7词项均含修饰语素“俯”,为一组;“临、瞰、临睨、下视、下看”5词项为一组。

“临”继承了先秦两汉的用法,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10);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11)。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18次,例如:

(10)开筵临桂水,携手望桃源。(沈君攸《赋得临水诗》)

(11)登高临四野,北望青山阿。(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

“瞰”继承了先秦两汉的用法,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13次,例如:

(12)高轩瞰四野,临牖眺襟带。(谢朓《后齐回望诗》)

(13)靡迤趋下田,迢递瞰高峰。(谢灵运《田南树园激流植楥诗》)

“临睨”继承了先秦两汉的用法,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亦不出现宾语。仅2次:

(14)临睨信永矣,望美暧悠哉。(沈约《泛永康江诗》)

(15)已切临睨情,遽动思归引。(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

“下视”继承了先秦两汉的用法,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仅2次:

(16)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江淹《迁阳亭诗》)

(17)俯身望日入,下视见星罗。(王规《大言应令诗》)

“下看”为此时新生词项,指近距离向下看,出现主语,且施事为飞禽“白鹭”,也出现宾语。仅见于“南北朝诗”1次:

(18)苍鹰斜望雉,白鹭下看鱼。(庾信《寒园即目诗》)

由上可知,“临、瞰、临睨、下视、下看”5词项的区别是:

首先,语义属性不同。第一,施事略有不同。“下看”的施事为飞禽,其余施事均为人。第二,距离稍有不同。“临”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下看”指近距离向下看,其余均为远距离向下看。

其次,组合属性不同。第一,内部组合不同,表现为音节、结构不同,“临”“瞰”均为单音节单纯词,“临睨”“下视”“下看”均为偏正结构的复合词。第二,外部组合不同,即语法关系不同,表现为是否出现主语、宾语的不同。“下看”出现主语,其余词项均不出现主语。“临睨”不出现宾语,其余词项均出现宾语。

最后,使用属性不同,即频率不同。“临”的使用频率最高(18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28.6%,仍为该概念场的主导词;“瞰”次之(13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 20.6%;“临睨”“下视”“下看”频率较低(分别为2次、2次、1次),分别占该概念场总数的3.2%、3.2%、1.6%,为该概念场不常用词项。此5词项的频率及百分比见表2。

“俯视”为此时新生词项,以远距离向下看为主,见例(19);偶尔也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20)。不出现主语。以出现宾语为主,偶尔不出现宾语,见例(21)。共9次,例如:

(19)俯视昆仑宫,五城十二楼。(刘缓《游仙诗》)

(20)仰瞻翔鸟,俯视游鱼。(阮籍《咏怀诗十三首》)

(21)遐邈冥茫中,俯视令人哀。(郭璞《游仙诗十九首》)

“俯察”为此时新生词项,含“仔细观察”义。主要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22)(23);偶尔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24)。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6次。例如:

(22)仰瞻帷幕,俯察几筵。(曹丕《短歌行》)

(23)仰视垣上草,俯察阶下露。(何劭《杂诗》)

(24)仰瞩列仙馆,俯察王神宅。(仙道《吴猛赠庐山神徐君诗》)

“俯观”为此时新生词项,含“仔细观察”义,一般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4次,例如:

(25)俯观陋室,宇宙六合。(王彪之《登治城楼诗》)

(26)俯观云似盖,低望月如弓。(王褒《轻举篇》)

“俯看”为此时新生词项,一般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4次,例如:

(27)我心何戚戚,思故乡,俯看故乡。(傅玄《云中白子高行》)

(28)下视雄虹照,俯看彩霞明。(江淹《迁阳亭诗》)

“俯览”为此时新生词项,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仅2次:

(29)仰观大造,俯览时物。(孙绰《答许询诗》)

(30)仰升数百仞,俯览眇千里。(宗炳《登白鸟山诗》)

“俯眺”为此时新生词项,指远距离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仅见于“魏诗”1次:

(31)俯眺紫辰,仰看素庭。(嵇康《四言诗》)

“俯临”为此时新生词项,指近距离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仅见于“晋诗”1次:

(32)俯临清泉涌,仰观嘉木敷。(何劭《赠张华诗》)

由上可知,“俯视、俯察、俯观、俯看、俯览、俯眺、俯临”7词项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它们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语义属性不同。第一,看视距离稍有不同。“俯视”主要指远距离向下看,但有时也指近距离向下看;“俯察”主要指近距离向下看,但偶尔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俯看”“俯观”“俯览”“俯眺”均指远距离向下看;“俯临”指近距离向下看。第二,看视情态略有不同。“俯察”“俯观”含“仔细观察”义,其余词项无此含义。

其次,组合属性不同,即语法关系不同,表现为是否出现宾语的不同。“俯视”以出现宾语为常,偶尔不出现宾语,其余词项均出现宾语。

最后,使用属性不同,即频率不同。“俯视”的使用频率较高(9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14.3%;“俯察”次之(6次),占各该概念场总数的9.5%;“俯观”“俯看”又次之(均4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6.3%;“俯览”“俯眺”“俯临”频率较低(分别为2次、1次、1次),分别占该概念场总数的3.2%、1.6%、1.6%,为该概念场不常用词项。此7词项的频率及百分比见表2。

三、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的诗歌,我们以《全隋诗》《全唐诗》为代表。此阶段,“向下看”概念场成员共17个:下视、下看、下见、下瞰、下望、瞰、临、临睨、俯视、俯观、俯眺、俯察、俯望、俯看、俯见、俯瞰、俯临。其中“下见”“下瞰”“下望”“俯望”“俯见”“俯瞰”6 词项为此阶段新生词项,其余11词项皆承自前两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的“俯览”发展至此消失了。

“下视”继承了前两个阶段的用法,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以出现宾语为主,见例(33)(34);偶尔不出现宾语,见例(35)。共46次,例如:

表2 魏晋南北朝各词项出现频率及所占百分比统计表

(33)上超星辰纪,下视日月光。(吴筠《游仙二十四首》)

(34)下视白云时,山房盖树皮。(贾岛《送谭远上人》)

(35)半空直下视,人世尘冥冥。(白居易《梦仙》)

“下看”承自魏晋南北朝,一般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14次,例如:

(36)纵目下看浮世事,方知峭崿与天通。(方干《登龙瑞观北岩》)

(37)始知宇宙阔,下看三江流。(岑参《登嘉州凌云寺作》)

“下见”为此阶段新生词项,指远距离向下看,并且表看视结果。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12次,例如:

(38)下见宫殿小,上看廊庑深。(储光羲《石瓮寺》)

(39)背瞻星辰兴,下见云雨交。(柳宗元《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下瞰”为此阶段新生词项,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施事主语,偶尔出现受事主语,如例(40)。以出现宾语为主,见例(41);偶尔不出现宾语,见例(42)。共7次,例如:

(40)丹槛拂丹霄,人寰下瞰遥。(许棠《题甘露寺》)

(41)下瞰千门静,旁观万象生。(刘辟《登楼望月二首》)

(42)龙潭应下瞰,九曲当骇容。(尉迟汾《府尹王侍郎准制拜岳,因状嵩高灵胜,寄呈三十韵》)

“下望”为此阶段新生词项,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5次,例如:

(43)下望青山际,谈玄有白云。(寒山《诗三百三首》)

(44)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白居易《长恨歌》)

“下视”“下看”“下见”“下瞰”“下望”5 词项均为偏正结构,且均含共同的修饰语素“下”,具有较多的相同属性,因此,我们将此5词项归为一组。但此五者也存在着区别:

首先,语义属性不同,即看视结果不同。“下见”表看视结果,指施事一定看见了受事,其余词项无此特征。

其次,组合属性不同,即语法关系不同。第一,是否出现主语的不同,“下瞰”不出现施事主语,偶尔出现受事主语,其余词项均不出现主语。第二,是否出现宾语的不同。“下视”“下瞰”均以出现宾语为主,偶尔不出现宾语,其余词项均出现宾语。

最后,使用属性不同,即频率不同。“下视”的使用频率最高(46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23.7%,为隋唐时期该概念场的主导词;“下看”次之(14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7.2%;“下见”又次之(12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6.2%;“下瞰”“下望”频率较低(分别为7次、5次),分别占该概念场总数的3.6%、2.6%。此5词项的频率及百分比见表3。

“瞰”承自前两个时期,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40次,例如:

(45)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陆。(李百药《郢城怀古》)

(46)高岩瞰清江,幽窟潜神蛟。(柳宗元《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临”承自前两个时期,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47);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48)。一般不出现主语,有时出现受事主语,见例(49)。既可出现宾语,见例(47)(48);也可不出现宾语,见例(49)。共11次,例如:

(47)俱临邓渠水,共采邺园花。(卢思道《美女篇》)

(48)爰豫瞩秦垌,升高临灞涘。(岑羲《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涘字》)

(49)闲情多感叹,清景暂登临。(张九龄《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

“临睨”承自前两个时期,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既可出现宾语,见例(50);也可不出现宾语,见例(51)。共5次,例如:

(50)临睨怀旧国,风尘混苍茫。(吴筠《游仙二十四首》

(51)他乡临睨极,花柳映边亭。(王勃《早春野望》

“瞰”“临”“临睨”三者均承自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均可指远距离向下看,因此把此三者归为一组进行讨论,三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组合属性不同。第一,内部组合不同,“瞰”“临”均为单音节单纯词,“临睨”则为偏正结构的复合词。第二,外部组合不同。一是是否出现主语的不同。“临”有时出现受事主语,“瞰”“临睨”均不出现主语。二是是否出现宾语的不同。“临”“临睨”既可出现宾语,也可不出现宾语。“瞰”出现宾语。

最后,使用属性不同,即频率不同。“瞰”出现频率稍高(40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20.6%;“临”其次(11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5.7%;“临睨”次之(5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2.6%。此3词项的频率及百分比见表3。

“俯视”“俯瞰 ”“ 俯 临 ”“俯 见”“ 俯 观 ”“ 俯眺 ”“ 俯察”“俯望”“俯看”9词项均含相同的修饰语素“俯”,均为偏正结构,故我们把这九者归为一组讨论。

“俯视”承自魏晋南北朝,用法有所扩大,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52);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53)。不出现主语,以出现宾语为主,偶尔不出现宾语,见例(54)。共19次,例如:

(52)并坐石下堂,俯视大江奔。(杜甫《贻华阳柳少府》)

(53)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李白《古风》)

(54)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韩愈《南山诗》)

“俯瞰”为此阶段新成员,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55);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56)。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8次,例如:

(55)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56)傍瞻旷宇宙,俯瞰卑昆仑。(元稹《竞渡》)

“俯临”承自魏晋南北朝,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以出现宾语为主,见例(57);偶尔不出现宾语,见例(58)。共7次,例如:

(57)上逼青天高,俯临沧海大。(孟浩然《越中逢天台太乙子》)

(58)高台暂俯临,飞翼耸轻音。(褚亮《乐府杂曲·鼓吹曲辞·临高台》)

“俯见”为此阶段新成员,表看视结果,施事一定见到了受事。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6次,例如:

(59)朝上高楼上,俯见洛阳陌。(苏颋《和杜主簿春日有所思》)

(60)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杜甫《鹿头山》)

“俯观”承自魏晋南北朝,含“仔细观察”义,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61);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62)。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4次,例如:

(61)俯观游鱼群,仰数浮云片。(白居易《新秋喜凉,因寄兵部杨侍郎》)

(62)俯观河内邑,平指洛阳川。(苏颋《奉和圣制登太行山中言志应制》)

“俯眺”承自魏晋南北朝,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4次,例如:

(63)俯眺琵琶峡,平看云雨台。(沈佺期《乐府杂曲·鼓吹曲辞·巫山高二首》)

(64)迥临天路广,俯眺夕阳低。(汤洙《登云梯》)

“俯察”承自魏晋南北朝,含“仔细观察”义,既可指近距离向下看,见例(65);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见例(66)(67)。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共3次:

(65)仰惟灵鉴,俯察翘襟。(武则天《唐享昊天乐·第五》)

(66)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李隆基《过晋阳宫》)

(67)司天台,仰观俯察天人际。(白居易《司天台—引古以儆今也》)

“俯望”为此阶段新生词项,指远距离向下看。有时不出现主语,见例(68);有时出现受事主语,见例(69)。出现宾语。见于《全唐诗》2次:

(68)俯望失平陆,仰瞻隐崇峦。(吴筠《苦春霖作寄友》)

(69)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李忱《幸华严寺》)

“俯看”承自魏晋南北朝,指远距离向下看,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仅见于《全唐诗》1次:

(70)云梯石磴入杳冥,俯看四极如中庭。(王季文《九华山谣》)

由上可知 ,“ 俯 视 ”“俯 瞰”“ 俯 临 ”“ 俯见 ”“ 俯 观 ”“俯眺”“俯察”“俯望”“俯看”9词项均可指远距离向下看、一般不出现主语、出现宾语,但九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语义属性不同。第一,表义素不同,即看视结果不同。只有“俯见”指施事一定看见了受事,其余8词项均无此特征。第二,关联义素不同。一是看视距离稍有不同。“俯视”“俯瞰”“俯观”“俯察”4词项既可指近距离、也可指远距离向下看,其余5词项均指远距离向下看。二是情态不同,“俯观”“俯察”均含“仔细观察”义,其余7词项均无此情态特征。

其次,组合属性不同,即外部组合不同。一是是否出现主语的不同。只有“俯望”有时出现受事主语,其余8词项均不出现主语。二是是否出现宾语的不同。“俯视”“俯临”既可出现宾语,也可不出现宾语。其余7词项均出现宾语。

最后,使用属性不同,即频率不同。“俯视”出现频率稍高(19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9.8%;“俯瞰”其次(8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4.1%;“俯临”次之(7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3.6%;“俯见”再次之(6次),占该概念场总数的3.1%;“俯观”“俯眺”又次之(各4次),各占该概念场总数的2.1%;“俯察”“俯望”“俯看”出现频率较低(分别为3次、2次、1次),分别占该概念场总数的1.5%、1.0%、0.5%,为该概念场不常用词项。此9词项的频率及百分比见表3。

表3 隋唐各词项出现频率及所占百分比统计表

四、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把先秦—唐诗歌中“向下看”概念场19个成员的演变情况总结如下:

(一)从主导词的替换来看,“下视”取代了“临”。“临”占据着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该概念场的主导词位置,但发展至隋唐,“下视”取代了“临”的主导词位置。这是由于单音节“临”是个多义词,而双音词“下视”词义单一且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趋势,因此隋唐时期“下视”成为了主导词。

(二)从音节的演变来看,双音化趋势在加强。先秦两汉该概念场共5个成员,即“临、临睨、览、瞰、下视”,其中单音节占60%,双音节占40%。发展至魏晋南北朝,该概念场共12个成员,即“临、瞰、临睨、下视、下看、俯视、俯察、俯观、俯看、俯览、俯眺、俯临”,其中单音节占16.7%,双音节占83.3%。进一步发展至隋唐,该概念场共17个成员,即“下视、下看、下见、下瞰、下望、瞰、临、临睨、俯视、俯观、俯眺、俯察、俯望、俯看、俯见、俯瞰、俯临”,其中单音节占11.8%,双音节占88.2%。可见,单音节所占比例越来越少,双音节所占比例越来越多,此亦符合汉语词汇双音化的趋势。

(三)从结构类型来看,该概念场词项以偏正结构为主。该概念场只存在两种结构类型,即单纯词(如“临”“瞰”“览”)和复合词(“下视”“俯视”“俯望”等)。从每个时期的单纯词与复合词所占比例来看,复合词的优势很明显。这是由于单纯词大多是多义词(如“临”“览”),有时会给交际带来障碍,而复合词一般表义单一,有利于人们交流沟通。其中复合词只有偏正结构这一种类型,复合词的其它类型(如并列式、陈述式、支配式、附加式等)并不适合表达“向下看”概念。

(四)从词项的兴衰来看,那些多义词、低频率的词项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那些单义词、高频率的词项所占比例越来越多,甚至升至主导词。如:“览”是个多义词,在先秦两汉仅出现2例,因此,发展至魏晋南北朝就被淘汰出局;“临”虽然在前两个时期均为主导词,但由于“临”的多义性,其在三个时期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先秦两汉为57.1%,魏晋南北朝降至28.6%,隋唐进一步骤降为5.7%,退出了主导词的位置。“下视”词义单一,其在三个时期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所占比例较少,但发展至隋唐,所占比例飙升至23.7%,占据主导词位置。

注释:

①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

②我们把“向下看”概念场的看视距离分为近距离和远距离两级:若站在地面往下看,则为近距离;若站在高处或高空往下看,则为远距离。

③“语义属性”是词项属性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类义素、表义素、关联义素和其他义素。具体见尹戴忠《上古“看视”概念场词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页。

④“组合属性”体现为内部组合和外部组合,具体见尹戴忠《上古“看视”概念场词汇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9页。

⑤“使用属性”指词语在语言实际使用中所产生或形成的价值或信息,它包括使用时间、使用地域、使用频率三类。

[1]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2]王逸注.楚辞章句[M].长沙:岳麓书社,1994.

[3]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0.

[4]吴广平.楚辞注译[M].长沙:岳麓书社,2004.

On the Concept Field of“Look down”in Poems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YIN Dai-zhong,LI Jing-jing,LU Jia-qian
(School of literatur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Hunan 411201)

The members of the same concept field (or semantic field)are a set of synonyms.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distinguishing synonyms are over general.This paper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 members of the concept field of“Look down”in poems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 synchronically and diachronically,focusing on three aspects:semantic attribute,grammatical attribute and pragmatic attribute,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distinction of synonyms.

poems from Pre-Qin Dynasty to Tang Dynasty;concept field of“look down”;lexical item analysis

I2

A

1673—8861(2017)03—0033—07

2017-06-12

尹戴忠(1968-),女,湖南邵东人,湖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BYY109)。

[责任编辑]肖 晶

猜你喜欢

词项远距离魏晋
零距离与远距离
没落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代
自然种类词项二难、卡茨解决与二维框架
高速公路远距离供电系统
捐献
形式逻辑教学中需要深究并辨识的几对概念
远距离供电系统在滁马高速的应用
语料库驱动下的外语词汇教学
魏晋风流,纵是静坐也繁华……
美人骨——回到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