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拓渠道 繁荣发展增效益
——国家非遗项目建湖杂技保护传承经验概述
2017-11-07金重庆江苏省杂技团
◎ 文︱金重庆(江苏省杂技团)
多措并举拓渠道 繁荣发展增效益
——国家非遗项目建湖杂技保护传承经验概述
◎ 文︱金重庆(江苏省杂技团)
建湖杂技于2008年6月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近年来,江苏省杂技团始终坚持保护与传承同步运行,改革与创新同步推进,硬件与软件同步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保护传承体系,坚持打造具有时代特征、江苏特色、建湖特点的新作力作佳作,以人才培养、技艺传承、节目创新、品牌建设等举措实现建湖杂技有效保护传承与繁荣发展。
一、努力打造科学实用的保护传承基地
2015年,国家发改委将建湖杂技传承基地建设项目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专项2016年度预算内投资计划》。时至今日,建湖杂技已初步形成了“一大中心、两大基地、三大史馆”的规模。一大中心是2010年竣工使用的建湖县文化艺术中心,政府将江苏省杂技团、江苏杂技培训中心、建湖杂技大剧院等纳入其中;一流的阵地规模、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可承接较大型杂技演艺赛事。两大基地是:艺术中心基地、建湖杂技传承基地(江苏省杂技团)。建湖杂技传承基地计划建1.28万平方米,以条件具备、功能完备、集中管理的原则,建设集培训、生活、保障功能于一体的新阵地。目前该项目已纳入县2017年第一批建设任务项目。三大史馆是建湖杂技非遗展示馆、建湖展示馆、江淮戏苑杂技陈列馆。目标是史料齐全,使杂技的传承保护更加规范化和持久化。
二、持续推进建湖杂技数字化保护工程
自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逐步完成了建湖杂技项目概况、存续现状、传承谱系、精品剧目等系列材料的数字化处理、整理、归类等。对图文、音视频资料的搜集、采集、采录处理交叉推进。对旧照片翻拍扫描,录像带、录音带、MIDI等介质音视频文件带进行信号转录保存;聘请县电视台专业摄像人员对国家级、省级、市级传承人和部分建湖杂技老艺人实施视频录制采集;聘请专业摄像公司对建湖杂技现有技艺项目摄制编辑保存;购置器材设备录制演(学)员演训资料,记录传承人讲学传艺视频,对当下技艺创新发展予以记录保存等;数字化采集建湖籍杂技艺人撰写并发表的理论文章。最终完成各类文字材料收集归类约30余万字,传统技艺训练、演出等各类新旧图片2.5万余张,音视频文件60余段,论文30余篇等,总计容量逾118G。
三、编辑出版建湖杂技史料专著
为了使后辈对建湖杂技遗产有全面的了解,我们组织县内的史学研究者,深入杂技发源地调查、搜集,寻找杂技艺术团体的后人访问座谈,挖掘史料。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建湖杂技》一书的编辑出版。江苏省杂技团计划组织编辑《建湖杂技简史》一书,已搜集有关史料30万字左右,目前编辑人员正在对建湖杂技非遗传承人、老艺人进行走访,力争掌握更加完备、准确的史料。
四、多措并举优化传承人才结构
人才是建湖杂技存续发展的关键。为此,我团多措并举,广揽人才。一是广招学员,实施自主定向培养。近年来,先后招收学员3批,约200人。二是招聘成熟演员。在省内外成功吸纳杂技演员22人。三是寻聘传统杂技老艺人,实行“师带徒”,专项传承濒危技艺。三年来,先后聘用建湖籍老艺人5名,恢复传统技艺7项。四是引聘金牌杂技教练,从知名杂技团引进绝活教练11人次,新练技巧技艺30余个,创新节目10多个。五是引进高层次编导、编剧人才,促进建湖杂技由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转变。2013年、2016年分别创排了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和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六是构建杂技外围服务人才队伍。七是培养、申报、评定国家、省、市、县传承人才队伍,构建老中青传承人才梯队。目前已有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2名、市级传承人5名、县级传承人16名。八是用好用活人才政策。根据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引进著名编导何晓彬兼任江苏省杂技团总导演,组建“江苏省杂技团何晓彬创作室”,为创作精品杂技艺术奠定了人才基础。
五、积极打造精品力作
2013年,我们集聚国内外10多位著名编导、音乐、舞美等艺术家,以建湖杂技传统技艺为基础,融入武术、舞蹈、动漫、戏曲等姊妹艺术元素,精心编排了大型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在美国林肯中心商演27场,受到美国观众和众多国际友人的赞赏。在美演出期间,50多家境内外媒体竞相报道。该剧先后获第八届全国杂技金菊奖第三次杂技剧目奖、江苏省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首届江苏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紫金奖”优秀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一等奖。
2016年,江苏省杂技团全力打造了诗词歌赋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该剧采用多种艺术手段将中国的古诗词赋融入民族杂技艺术,开创了诗词歌赋艺术与杂技艺术相融合的历史先河。10月29日,应邀参加2016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演出,省有关领导出席并致辞,20多家媒体作了专题报道。
2008年以来,我团先后有26个精品节目参加国际、国家和省内大赛,获得25个奖项。其中《想——软钢丝》获第八届全国杂技比赛文华奖;《斗士——跳板蹬人》获第八届中国杂技金菊奖全国杂技比赛优秀节目奖;《惊风荡——旋转软钢丝》获首届江苏省杂技奖金奖;《软钢丝》获第13届法国国际马戏节铜奖;《飞翔》获第六届莫斯科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等。《软钢丝》《跳板蹬人》分别于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杂技剧《小桥·流水·人家》精彩片段今年2月在央视4套《非常传奇》播出。
六、成功搭建长效性研究载体
为了不断探索建湖杂技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理论与体验,经县编制委员会批准,组建了建湖县杂技研究所。负责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提升杂技艺术水平和表演质量,同时为制定杂技事业和产业的发展繁荣提供政策支撑,研制规划,把杂技的保护传承推向更高层次。研究所成立以来,先后承接了省级文化课题研究项目《江苏杂技传承与创新研究》(立项编号:BRA2011074)、《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研究》(立项编号:15YB16)均已结项;并在《杂技与魔术》上发表了杂技理论文章20余篇。
七、自觉策应国家文化发展改革规划
为了不断提升传承保护水平,我团利用国家、省、市对外文化交流的机会,积极充当文化使者和经贸洽谈的“媒介”,先后随团出访60多个国家参与文化演出交流活动,以兄弟国家的文化艺术弥补自身杂技艺术的不足。近年来,我团自觉策应文化部“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积极参加“欢乐春节·精彩江苏”对外文化交流交往交融活动,先后赴30多个国家交流演出,让建湖杂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进人心;学习了有关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措施,强化保护意识,吸取传承经验,进一步拓宽建湖杂技的保护传承思路,提升保护传承效益。
八、主动作为赢得地方党政支持
2015年,经省编委、省文化厅考核评定,将盐城市杂技团升格为江苏省杂技团,由于建制的提升,平台的升级,有效拓展了演出市场,扩大了建湖杂技的影响力。盐城市委、市政府还将支持江苏省杂技团的发展纳入与省文化厅签订的《加快推进盐城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战略合作协议》,与省文化厅合力打造省杂技团,决心将省杂技团推向更高的艺术平台。建湖县委、县政府也出台了《支持江苏省杂技团发展的意见》,县财政专门研究制订了《建湖县支持江苏省杂技团发展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对杂技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技艺传承、剧目排演、人才引进、惠民普及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与资金扶持。
九、多种形式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杂技进万家 欢乐乡村行”精准惠民工程是建湖县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先进文化成果与民共享的实事工程。省杂技团在承接该惠民项目时,为了促进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拓展群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对项目进行了认真的调研,最终决定采取两种惠民方式:建湖杂技周末剧场和杂技村村到、校校到。差异在于:村村到、校校到惠民演出,注重建湖杂技的“技术性”,大多在户外搭台演出,表演的是相对传统型的杂技节目和村民喜闻乐见的节目,易于勾起群众怀旧念旧追忆以往的情感共鸣,倾向于展现建湖杂技的历史本真性,同时也解决了空间的局限性,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政府的文化公共服务。建湖杂技周末剧场则侧重于“艺术性”,充分运用现代舞台科技,高效融入灯光、舞美等舞台技术,讲究多种艺术元素的综合运用,表演的大多是省杂技团在各赛场上获奖的节目。
2016年度,省杂技团的演员们演遍全县235个村、53所学校,场均观众1200余人,全年惠及群众约35万人次;全年周末剧场演出41场次,场均观众1100人,全年惠及群众约5万人次。该惠民活动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
虽然在国家非遗项目建湖杂技的保护传承、繁荣发展方面已取得些成绩,获得观众的好评,但我们自知距真正意义的繁荣兴盛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我们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要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多渠道、多举措持续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