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粮改饲”农民奶企增效益
2017-11-07
稳步推进“粮改饲”农民奶企增效益
3年前,国家推动了“粮改饲”改革,在传统思想影响下,不少农民戏称它为“粮改奶”、“粮改肉”改革,是“让牛、羊与人争口粮”的改革。不过,它也让不少“前瞻者”看到了转型的希望,甚至对脱贫攻坚事业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如今3年过去了,“粮改饲”改得怎么样?农民认可了这项国家政策吗?“粮改饲”对于农民、种粮大户以及养殖户来说是否有真正的“好处”?笔者深入山东省济南市周边的玉米田、养殖场,探访“粮改饲”改革背后的故事。
种粮大户“借东风”鼓起腰包
平阴县锦水街道办事处下盆王村,由于距离黄河滩区很近,又靠近济西湿地,可谓“沃野千里”。然而,由于区位交通等各种原因,下盆王村却成了市定贫困村。2014年时,一家国内知名乳企在该村不远处设立养牛场,这让邻村的种粮大户丁海军看到了商机。他经过深思熟虑,在村里流转了30公顷耕地。“我这30公顷土地啥也不干,就种玉米,距离成熟还有1星期时,就用农机全都收了打碎,放到青贮池里发酵,做成饲料卖给乳企。”
丁海军算了一笔经济账:种植玉米卖粮食,除去各方面成本,每667平方米土地才挣300元左右;而种植玉米做青贮饲料,因为秸秆的重量也算在内,每667平方米土地额外多收入200元,30公顷土地就多收入了9万多元。
牛场靠青贮玉米“打赢生死战”
当国家率先提出100个“粮改饲”试点县时,济南的畜牧大区(县)章丘区(当时作为县级市)被规划在内。据济南市畜牧兽医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2016年度“粮改饲”示范县项目绩效评价县级排名情况表中,章丘区总得分91分,在全省名列第4。
“粮改饲”让奶企得到实惠了吗?章丘区高官寨镇奶业合作社负责人郭绍刚说,这项国家政策是“天上掉的大馅饼”。郭绍刚向笔者介绍,“粮改饲”并不是牲畜抢人的粮食,而是将产能过剩的玉米进行转移,由卖不出去变成供不应求。“这几年奶价始终处于低位,不少奶企都在赔钱做买卖,真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他认为,在不能决定消费以及奶价的前提下,改变自己、降低成本成为重中之重;当然,还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之前喂养奶牛都是进口苜蓿草,每吨到港口价就几千元,我还得搭配干草、豆粕等饲料,每千克奶成本高达2.2~2.3元左右;现在使用青贮玉米作饲料,加上运输、收割和发酵成本每吨才320元,再稍微搭配点干草就足够了,每千克奶成本下降至1.6~1.7元。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奶的数量反而提高了15%,这可救了我们奶农的命了。”郭绍刚说,合作社共有3400头奶牛,1头牛每年要消耗6~8吨的青贮玉米,与使用苜蓿草相比,合作社一天就可以降低成本1.2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未来仍需打破制约放飞“粮改饲”
“‘粮改饲’改革需要具备几个关键条件。”济南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袁传溪分析,现代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这是“粮改饲”推广的基础条件。“将全株玉米收割粉碎,必须使用大型收割机,并且土地要连成片进行操作。”而“粮改饲”改革的实现,还得益于长久以来国家推广的养殖规模化。“形成规模的养殖场才会使用奶牛TMR自喂技术,青贮玉米饲料才会派上用场。”他认为,现在的“粮改饲”改革还停留在试点阶段,要想持续、良好地运行,还需要引导养殖户走规模化生产的道路。“集约化生产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只有这样的良性运转,才会让‘粮改饲’更有意义。”
(李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