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2017-11-07毕磊
毕 磊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江苏 镇江 212028)
近10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述评
毕 磊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部,江苏 镇江 212028)
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文献分析系统和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2.0,从文献数量、发文刊物、发文作者、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论文主题等6个方面,分析我国近10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状况。
校园体育文化;高校校园;文献计量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现代高等教育中文化育人、体育强校工作的交汇。从2004年《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4〕16号)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53号),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者、研究者日益增多,硕果累累。
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查阅文献时发现,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相近的概念有“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大学体育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等。为扩大研究的覆盖面,以“篇名‘校园’并含‘体育文化’”或 “篇名‘学校’并含‘体育文化’”或“篇名‘院校’并含‘体育文化’”或“篇名‘高校’并含‘体育文化’”或“篇名‘大学’并含‘体育文化’”或“篇名‘高职’并含‘体育文化’”“发表时间:从‘2007-01-01’到‘2016-12-31’”为搜索条件,共检索到2110篇论文,剔除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相关度低的文献166篇,即有效文献1 944篇。
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学科文献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基于文献计量学理论,以文献信息增长规律、老化规律和引证规律、布拉德福定律、齐普夫定律、洛特卡定律等为核心,统计文献,借助计算机,采用数学和统计学等计量方法描述、分析、评价、预测某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1]。
利用中国知网的文献分析系统和书目共现分析软件BICOMB2.0[2],从文献数量、发文刊物、文献作者、高被引文献、研究热点、文献主题等方面分析2007—2016年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相关文献。
3 过程与分析
3.1文献数量
文献计量学奠基人之一普赖斯(D.S.Price)提出了科技文献增长4阶段理论。第1阶段,学科刚刚诞生,论文数量少,增长不稳定,很难通过统计的方法求得相应的数学表达式;第2阶段,学科进入大发展时期,专业理论迅速发展,论文数量急剧增加,较严格地服从指数增长;第3阶段,学科理论日趋成熟,论文数量增长减缓,演变为线性增长;第4阶段,随着理论的完备,学科文献日趋减少,曲线逐渐平行于横坐标,或出现不规则各类振荡[3]。
2007—2016年国内共发表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论文1944篇,其中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共234篇,其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2007—2010年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文量稳步上升期,呈线性增长。2010—2015年发文量出现小幅波动,发文量曲线逐渐与横坐标平行。2016年发文量大幅下降,相较2015年减少了59篇。核心期刊发文量在2007—2010年缓慢增长,2010年后呈现减少趋势。
图1 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
3.2发文刊物
统计分析文献来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状况。表1为2007—2016年刊发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数量排名前10的期刊。《当代体育科技》《体育世界(学术版)》是主要发文期刊,刊发论文227篇,占发文总量的11.68%。
表1 期刊发文量统计
3.3研究热点
如图2所示,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得到19个高频关键词,以校园体育文化为核心,以建设、作用、功能、对策、现状、内涵、影响、构建、体育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和谐校园为研究热点,构成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图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3.4论文作者
如表2所示,发表论文超过3篇的共19人。不考虑作者排序,发文量最多的是重庆邮电大学的陈建国;考查第一作者,发文量最多的是西北师范大学的任莲香,第二位是浙江工业大学的谢恩杰。
表2 作者发文基本情况统计
3.5高被引论文
统计分析文献的被引频次,挖掘具有较高学术参考价值、应用价值和影响力的论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详见表3,研究涉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功能和价值、建设现状及对策,不同运动项目的影响,中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比较等。
表3 高被引论文
3.6论文主题
3.6.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功能
关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内涵、结构和功能,以下几种理解具有代表性。
程一辉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相互融合、渗透,是学校师生在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精神和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说,是在学校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创造的学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和体育能力,是学校这一特殊社区的体育群体意识。校园体育文化由精神、制度方法、物质3个层面构成,其功能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传承体育文化、培养终身体育意识[4]。
梁永桥等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包括外层的物质文化、中间层的主动文化、核心层的意识文化、表现层的行为文化,具有娱乐身心、教育、示范、凝聚等功能[5]。
梁培根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是体育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身心的协调和统一,成为完整的人。现代化的校园体育文化由意识文化的现代化、制度文化的现代化、物质文化的现代化构成[6]。
刘超等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环境内呈现的一种特定文化氛围,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为目标、以校园体育精神为特征的群体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涵盖4个层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7]。
3.6.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1) 育人方面。如胡启良等认为,校园体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8]。傅强等阐述了校园体育文化与自我的关系,认为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提升自我,促进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9]。
2)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如李晓玲认为,在构筑和谐校园过程中,校园体育文化以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行为,以规则制度约束学生行为,以归属感、荣誉感凝聚师生,以体育激励行为激励师生[10]。
3.6.3 不同因素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
1) 运动项目。如苏荔榕认为,啦啦操具有生物学价值、心理学价值、娱乐价值、审美价值,具有推动、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11]。陈艳从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3个层面论述了网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12]。
2) 体育赛事。如任莲香等认为CUBA文化可以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13]。姜千秋等认为奥运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4]。
3) 民族传统体育。如顾城认为,龙狮运动促进了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生活,促进了校园体育的产业化发展[15]。邵玉萍认为,高校龙舟课程的开设对学校形象的宣传,大学生团结协作、民族认同感价值的培养等有极大的影响[16]。
3.6.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和对策
顾春先等对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的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不足,并提出建议[17]。姜志明等发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存在精神文化缺乏人文底蕴、物质文化缺乏人文景观和文化场所、行为文化缺乏多样性和规范性、制度文化缺乏保障机制等不足之处,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对策[18]。
3.6.5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创新
李康创立了基于WSR系统方法论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系统,以解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时出现的实际问题[19]。
4 结束语
近10年来,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经历了2007—2010年的日趋成熟阶段,2010—2016发文量曲线逐渐与横坐标平行的阶段。从发文期刊来看,主要是普通期刊,核心和CSSCI 源期刊较少;从发文作者看,高产作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从研究主题来看,主要集中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功能、作用、价值、影响因素、发展现状和对策等。针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相对完备,观点相对统一。关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和价值、影响因素、发展现状和对策的研究多为论述性研究,缺乏实证和量化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路径创新研究方兴未艾,希望研究者能从理论、实证和量化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创新路径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进行充分的论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系统,需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需要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层面协同发展[20]10-12。
[1] 邱均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20.
[2] 崔雷,刘伟,闫雷,等.文献数据库中书目信息共现挖掘系统的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8(8):70-75.
[3] 庞景安.科学计量研究方法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99-301.
[4] 程一辉,庄志勇,苏振南.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价值取向与建设性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7,28(3):91-93,96.
[5] 梁永桥,李英春,徐东岩.新视角洞察高校体育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1):68-69.
[6] 梁培根,林虹.现代化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5):83-85.
[7] 刘超,顾春先.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166-167.
[8] 胡启良,兰自力,王云玲.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策略[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70-73,89.
[9] 傅强,金林群.校园体育文化提高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内在机制[J].体育学刊,2014,21(1):73-76.
[10] 李晓玲.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J].体育文化导刊,2008(1):98-100.
[11] 苏荔榕.啦啦操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宜春学院学报,2007,29(4):167-169.
[12] 陈艳.网球运动对西北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97-101,106.
[13] 任莲香,刘晚玲. CUBA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102-105.
[14] 姜千秋,张淼.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高校体育文化影响的探讨[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8,27(3):25-26,39.
[15] 顾城.发展高校龙狮运动对校园体育文化影响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68-70.
[16] 邵玉萍.龙舟运动课程的开设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4,22(9):99-100.
[17] 顾春先,何文涛,胡波.我国普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19-22.
[18] 姜志明,曲新艺.当代中国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28(5):15-19.
[19] 李康.基于WSR方法论的高校体育文化构建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88-92.
[20] 丁钢,徐铭,王桂龙,等.高等职业教育的文化驱动: 吕凤子“崇爱尚美”文化育人思想的传承与实践[M].镇江: 江苏大学出版社,2016.
〔责任编辑: 卢 蕊〕
AreviewoftheresearchoncampussportscultureinChinainrecenttenyears
BI Le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Zhenjiang College, Zhenjiang 212028, China)
Bas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literature analysis system and bibliographic co-occurrence analysis software BICOMB2.0, from the literature quantity, the publication, the authors, highly cited papers, research hotspots and thesis subject,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ollege campus sports culture in our country recent in recent ten year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rther research.
campus sports culture; university campus; Bibliometrics
G80-054
A
1008-8148(2017)04-0115-04
2017-05-02
毕 磊(1979—),男,江苏镇江人,讲师,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