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希雄教授儿科医案2则

2017-11-06危艳青向希雄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年10期

危艳青+向希雄

摘要:明代万全自古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小儿肺脾肾常不足,肺脾不足无以固表则多汗,肾不足则可致遗尿,二症又皆与心肝有余相关,且就诊患儿逐年增多,故二症之医案有记载之义,向希雄教授长期从事儿科医学教研及临床工作,临证思路清晰且新颖独特,辨证准确,用药灵活,知通经典,从医30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其汗证、遗尿医案各选1则,与同道共勉。

关键词:汗证;三有余,四不足;小儿遗尿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0-0102-02

向希雄教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年,善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科各种疾病,尤其擅长小儿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的疾病。对小儿反复咳喘、厌食、腹泻、汗证、遗尿、肾病综合征以及紫癜等疾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方法。笔者有幸追随向希雄教授学习,现选取向教授儿科医案2则作如下阐述,以飨读者。

1 病案1

患儿李某,男,5岁10个月。2014年4月16日就诊。盗汗2年余。2年来患儿夜间汗出较多,以刚入睡时为主,家长诉患儿刚入睡的两三个小时内大汗淋漓,伴磨牙、躁动不安,后半夜出汗量减少,喜俯卧位睡觉,另患儿平素大便2日1行,质干,呈羊屎状,偶予开塞露以助通便,小便可,无发热、咳嗽、腹痛等不适,纳食尚可。舌稍红,苔白稍腻,脉滑数。诊断为汗证。治以益气止汗通便。处以:太子参15 g,黄芪20 g,白术10 g,云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6 g,薏苡仁15 g,白扁豆10 g,浮小麦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决明子15 g,火麻仁15 g,五味子6 g,柏子仁15 g,水煎剂5剂,日1剂。2014年4月23日复诊,患儿夜间汗出减轻,以前胸、后背为主,磨牙明显好转,大便较前好转,日1行,质软,小便可,纳食欠佳,晨起偶伴喷嚏,流少量黄涕,余无不适。继用上方加防风6 g,神曲10 g,山楂10 g,连服2周以巩固疗效。

按:盗汗本属阴虚,然向教授认识到小儿多肺脾常不足,自古明代万全根据钱乙的五脏虚实证治,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之说,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肺常不足。”又在朱丹溪理论的影响下,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且脏腑功能不足,脾胃负担比成人相对较重,加之乳食不知自节,择食不辨优劣[1],因此小儿脾胃功能易于紊乱,而出现脾胃病,案中患儿大便干结,2日1行,当辨病位于脾胃而非大肠也。肺为华盖,外合皮毛,开窍于鼻[2],小儿肺脏娇嫩,肌肤不密,加之“脾常不足”,脾虚则不能散精于肺,而肺气亦弱,卫外不顾,故汗出较多。夜间磨牙、躁动不安,责之于心肝,小儿阴常不足,木火同气,心肝之火易亢,肾阴之水不足,水不制火,心火炎上的生理状态,则表现为夜间磨牙、躁动不安。故本案患儿病位主要责之于肺脾,但与心、肝、大肠相关。方取六君子汤健脾益气之意,又取参苓白术散补脾养肺之要,且以太子参取代原方之党参,清补之意,滋而不燥,取其生津润肺之功,并加用黄芪既可助参补气健脾,又可益卫固表而止汗。太子参、黄芪、白术补肺脾益气而达到止汗之功,五味子、浮小麦敛汗,半夏、白扁豆、薏苡仁燥湿健脾,以防湿困脾胃而大便粘滞不爽,柏子仁、火麻仁、决明子润肠通便,煅龙骨、煅牡蛎敛汗平肝安神,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敛汗通便兼以安神之功,故此案患儿药到病除,后加防风固表,神曲、山楂健脾胃消食,继服2周,病愈。

2 病案2

患儿夏某,女,7岁5个月。2015年5月7日就诊。遗尿1年余。家长诉经常遗尿,每日均遗,夜间难唤醒,白天小便正常,不伴尿痛,纳尚可,余无不适。舌红,苔中部黄腻,脉滑。诊断为遗尿,肾虚兼湿型。治以调补心肾,固涩止遗。处以:益智仁15 g,乌药10 g,桑螵蛸10 g,炙麻黄6 g,菟丝子15 g,金樱子15 g,枸杞子15 g,黄柏10 g,滑石15 g,通草6 g,远志10 g,石菖蒲15 g,水少浓煎,服药均应在睡前2 h以上,服药期间,嘱患儿白天不宜过度玩耍,以免夜间疲劳贪睡,晚饭后注意控制饮水量,并嘱家长临睡前提醒患儿排尿,入睡后按时唤醒1或2次,从而逐步养成自行排尿的习惯[3]。服3剂,患儿舌苔转为薄黄,夜间遗尿频次减少,再服4剂,家长诉夜间唤醒患儿自行小便1次,方可入睡至天明不再遗尿,后来复诊,加用茯神10 g,连服1周后,患儿遗尿病瘥,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遗尿是指5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疾病,为小儿常见病,轻重不一,病程不一,部分患儿缠绵难愈,治疗困难,也有持续多年至青春期自愈者[4]。临床反复发作,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5]。小儿遗尿症属“遗尿范畴”,《素问·宣明五气论》中已有“膀胱不约为遗尿”的记载。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发生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肾气不足,下元不固;或因后天失于调养,肺脾气虚,气虚及肾,导致肾虚;或因肝主疏泄功能失调所致,肝主疏泄,可调畅气机,通利水道,且足厥阴肝经绕阴器,至少腹,若肝经热下注,可使决渎开合失司從而引起遗尿;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心志不能下达于肾,肾虚不能主水,则膀胱不能固其水液[6]。综上可见,遗尿一证,不仅与肾和膀胱相关,同时涉及肺、脾、肝、心、三焦、小肠等脏腑[7]。正如《素问·经别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8]向教授认为遗尿一病本虚标实,且以虚证居多,本案患儿病程已久当属本虚,而苔中部黄腻,脉滑乃实证之征象,故本案即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当虚实兼顾。方取桑螵蛸散交通心肾之义,缩泉丸温肾止遗之要,桑螵蛸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枸杞子滋补肝肾,金樱子固精缩尿,益智仁温肾暖脾,固精缩尿[9],乌药温振脾肾气化,使肾气足,膀胱固,气化复常,菟丝子补肾固精,远志、石菖蒲、茯神开心窍、安心神与上列补肾药同用,有交通心肾的作用[10];黄柏、滑石、通草清下焦湿热,全方共奏交通心肾,固精止遗兼清湿热之效。另有学者认为小儿遗尿是因为神经系统的控制能力下降所致,因此治疗可以刺激神经中枢为主导。麻黄所含的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如大剂量使用能兴奋大脑皮质层和皮层下中枢,从而加强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使主动抑制排尿成为可控。此外,麻黄还能延缓睡眠深度,使其神经活动处于激励的状态,提高大脑对夜尿警觉点的兴奋性,这同样能增加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的张力,最终联合作用强制神经系统加强控制,避免遗尿的发生[11]。

3 结语

汗证、小儿遗尿均属儿科常见病,且近年来患病率呈增高的趋势,逐渐受到广大家长和医护人员的重视。向希雄教授认为汗证、小儿遗尿的发生皆与肺、脾、肾相关,又与心、肝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汗证以肺脾为主导,小儿遗尿以肾为主导,这些也体现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理论,向教授临床在“小儿肺脾肾常不足,心肝有余”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每个患儿的具体病情,从补肺健脾益肾兼顾调心疏肝之法,辨治汗证与小儿遗尿,每获奇效。

参考文献:

[1]汪震,霍磊,梁媛《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儿科护理的思想及启示[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103-104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108-109

[3]刘玉清,丁樱丁樱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经验介绍[J].天津中医药,2012,29(5):427-428

[4]翟文生,梁丽,杨濛小儿遗尿辨治八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0(2):20-22

[5]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174-176

[6]崔芬芬,陈玉燕小儿遗尿症中医证治研究概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4,37(3):103-104

[7]朱景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J].中国农村医学,1997,25(3):5-7

[8]兰生荣桑螵蛸散合缩泉丸配合针刺治疗小儿遗尿78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2,8(3):46-47

[9]高学敏中药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450-451

[10]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中医方剂临床手册[M].上海中医药出版社,1973:239-240

[11]邓润民,陈志文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9):145-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