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军:杏坛有奇人,铁肩担道义

2017-11-06罗晓

上海采风月刊 2017年11期
关键词:陆军戏剧创作

罗晓

采访那天,天空中飘着小雨,我于中午两点来到上戏,在绿叶掩映的紫藤庐旁办公楼里寻到了陆军教授。他的办公室并不难认,在一楼走廊尽头的墙壁上挂着“编剧学研究中心”“文本孵化中心”“劳模工作室”等大大小小的牌子,那便是陆军教授的办公室。门是开着的,有灯光照在地上,办公室里他正伏案工作,我敲了敲门,他起身热情地招呼我进去,又沏了杯热茶给我,初秋的寒意在这盏热茶和他的微笑间顿时不翼而飞,我的心也放松了很多,借着最近刚在上海落幕的话剧《大明四臣相》,我开始了采访。

《大明四臣相》是由陆军与肖留合作编剧、上戏出品的历史话剧,在全国多地演出后收获好评无数,同时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很多人都沉醉于这部剧所散发出的浓浓学院派气息,舞美精致,编排规整,表演扎实,上戏老师们精湛的演技更是俘获了大批戏迷的心。而在表演之外,引发热议的还是剧本故事与个中人物。谈及这部剧,陆军说:“任何一部有深度的历史剧必定跟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题材剧作不仅要故事出彩,更要找到和现代人共鸣的东西。比如徐玠这个人物,当别人在争权夺利的时候,他却把自己的精力放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勤政务实,默默地强化国防力量,为国家培养人才。徐玠这个人身上所具有的隐忍和坚韧,他的聪明才智和人生际遇会带给我们现代人很多思考。”其实,在创作过程中,陆军就把他本人对于现实的思考和人生感悟融汇进去,使得历史故事亦发今人之思,这一切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荷乡”走出来的剧作家

陆军教授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是全国作代会代表。他出生于被称为“荷乡”的松江新浜,是喝着浦江源头之水,说着正宗的松江话长大的。小时候的生活经验给了他很多创作的灵感和资源,也让他在创作这类题材时更加游刃有余。纵观陆军的早期创作,几乎都是以农民为对象,写乡村生活题材。人物语言生活化,形象生动饱满,充满灵性,只消三言两语,一个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没有乡村生活经验的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他早期的成名作《定心丸》便是写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来的一系列剧作也都是反映时代变迁中农民的心理的。《母亲》的叙述对象是农村暴富家庭的“问题独生子女”;《女儿大了,桃花开了》则冷峻透视农村发展后自然环境与农民心理受到深度“污染”的状态,被赞为“新时期现代戏创作的重要收获”,即使放到现在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在陆军看来,“农民是一群很特殊的人,中国农民的心理变化还是很缓慢的,只有重大的时代变革对农民才有影响,所以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把握到时代的脉搏”。多年以来他一直坚持着这种文学的自觉性,笔耕不辍,勤于思考,繁忙的公务并没有打扰到他的创作,相反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的作品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产生很多现实的思考,这使得他在尝试新的题材时得心应手。

我一直好奇,这样一位高产又优质的作家究竟是如何走上创作这条道路的。他坦言,从小家庭生活贫困并没有太多资源,但是自幼喜欢读书,勤于思考。有一次,去哥哥的家玩耍,看见哥哥写的几个油印的演唱类作品,竟觉得十分亲切,从那时起他便萌生了创作的念头,并尝试写些小节目给公社文艺小分队,从此与文字结缘。从写广播稿,到公文稿,再到写报道,搞创作,即使在生产队劳动的时候也没有停下对自己的文学训练。再考上上海戏剧学院,终于厚积薄发,大二的下半学期,一篇七八千字的论文《论〈熙德〉的艺术得失》在《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当时理论刊物少,稿源充沛,一个大二学生的习作能被采用,实属荣幸。这篇论文给了他自信,接着,先后写出了《〈茶花女〉艺术论》《漫谈〈伊索〉的艺术特点》《〈费加罗的婚礼〉喜剧魅力初探》等,这些论文后来冠之以《外国名剧技巧赏析》结集出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虽然工作繁忙,但他写理论文章的习惯一直保持着。当然,限于条件,写作数量并不太多。但陆军的论文、特别是艺术批评的文章,真实、犀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几乎每一篇都在戏剧界引起反响。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理论家竟然谦虚地说,他作为作家是“业余的”,放在首位的仍是教书育人。

有“心”有“才”的教育家

我倒不同意他说自己业余,但他确实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更难得的是这位老师不仅有“心”还有“才”,不管是在教育方式还是教学理念上他都有自己的獨到之处,这一点他的老师,著名戏剧家孙祖平看得透彻,他说:“陆军实在是一个戏剧教育家。”

说起教学方法,就不得不说“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这是陆军教授在总结自己长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将编剧专业四年大学本科教学与三年艺术硕士教学中的编剧理论与技法的核心课程浓缩提纯为百字剧、千字剧、万字剧的训练模式,能让受训编剧在短期内把握编剧技术的精髓,在原有基础上有效梳理与明显提升自己的创作技能,老师在课上先讲授理论知识,之后给定题目让学生们当堂创作,再进行即时点评修改,学期末还要进行作品展演。从构思到演出,从理论到实践,从吸收知识到学以致用,通过这一完整的过程,学生们对剧本写作比以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为研究生部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几乎每次都不得不“扩招”。在采访期间,有个院长的艺术学博士生便进来跟他申请,希望可以参加到课程中去,因为这门课一开放就被“秒杀”了,原定20人,现在已扩大至40多人了。除此之外,他开设的课程如《编剧概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入选剧目研究》《编剧学前沿问题研究》《编剧学系列讲座》《社会调查与研究》《阅读与观摩》《新剧本创作与研究》等,都是上戏学生最欢迎的课程。他总是用大量的经典案例和自己丰富的创作实践,启发同学们如何创作一个剧本、如何评价一部作品;同学们的困惑与思考,也总能在他的课堂上找到答案。

而在课程教学外,陆军还努力开发多个渠道让学生们获得更宽阔的学术视野。不仅与哥伦比亚大学的黄哲伦教授共同合作了交换项目,还经常邀请众多国内外戏剧名家来学校开设讲座;更是在校外创建了一个个编剧学教学基地,亲自带学生们去采风与创作。在这样新颖和扎实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们也是成绩斐然,由他指导的多篇硕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优秀学位论文);指导的多篇博士论文获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的博士后科研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指导的十多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剧作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青年编剧项目资助。他还指导哥伦比亚大学编剧专业MFA研究生的剧本创作,并先后将四部剧作搬上舞台。endprint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一系列创新性的教学实验和总结思考使他在理论方法上愈发成熟,硕果累累。作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戲剧文学分支主编,撰写“戏核”“戏眼”新辞条入编。由他撰写的《编剧理论与技法》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他主编出版的《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10卷),《故事——上海戏剧学院写作教学参考资料》(20册),深受学生喜爱。此外,他还主编出版有《编剧教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丛书》等近十种,以及学生习作选十多本。同时,陆军教授主持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列第五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中国戏曲写作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获上海市级教学成果奖,《戏曲编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为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编剧概论》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他还蝉联三届上海戏剧学院教学成果奖最高奖——学院奖。又一令人钦佩的业绩是,2016年,陆军教授领衔申报的课题《戏曲剧本创作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获得批准,他成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而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是我国艺术科学领域层次最高、资助力度最大、权威性最强的国家级政府基金资助研究项目。这也是上海地方高校第一次获得这项殊荣。

多年以前,有感于编剧学专业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不足,陆军教授在校领导与学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创建了编剧学,把编剧学从戏剧学中分离出来,成为戏剧与影视学所属的二级学科。为了建设好编剧学这一新学科,陆军教授策划主编10卷本《中国现当代编剧学史料长编》,10卷本《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50卷本《上戏新剧本丛编》;他创办《编剧学刊》,他组织编写《编剧学导论》并参与主编《编剧学词典》等。正如同仁姚扣根教授所言:对编剧学,陆军真是做到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我一直在想,像陆军教授这样的老师,一定对弟子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吧!但他却说:“我对于学生的要求是六个字:安全,快乐,优秀。而安全是第一位的,包括身体安全,心理安全,学业安全。总之是希望他们能平安地度过求学生涯,顺利毕业。其次是快乐。我对每个新生提出的建议是,希望他们每天去食堂吃早餐。能坚持几年做到这一条的,离优秀也不会太远了”。从教数十年他帮助过的学生不计其数,总是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巧妙地开导他们,甚至是未曾跟从他学习的孩子也在他那里获得温暖的关怀,因此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陆爷爷”。采访期间,不时有学生进来,有的找书,有的签字,有的商量选课,他们用一贯亲切自然的口吻交流,既没有师生之间的距离感,也没有过分客套的寒暄,有的只是无尽的体贴与从容,我想这大概是我见到过的最舒服的师生关系了!曾有记者采访他:“做了这么多事,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是哪一件?”他毫无犹豫地说:“最重要的是,我倡导‘包容,感恩,进取的做人理念被认可,被践行!”记者不依不饶,再问:“有多少学生认可并践行呢?”他笑着说:“哪怕只有一个,我也是成功者!”

这话不只是对他学生的期许,更是他自己一贯的原则。痴迷戏剧,更要铁肩担道义。除了自己的创作,陆军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热心服务社会,他曾先后策划组织了三届全国、一届上海市的校园戏剧文本征稿比赛,不仅发现了一批校园戏剧人才与校园戏剧作品,还为编剧学学科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和学术氛围。此外,连续几年,他先后主持组织创作了《钱学森》《潘序伦》《王振义》《钱宝鈞》《裘沛然》《刘湛恩》等一批大师剧,带领学生们一次次走访调查,坚持搜集一手素材,从确认题材、提炼立意、选择角度、形成构思到组织架构,再让学生完成初稿,反复讨论、修改、定稿,在创作的每个细节都认真打磨,生动地再现了诸位大师的感人事迹和人格魅力,这些作品都被搬上了上海高校的舞台,产生了很大反响。同时,在他的努力及上海市教委的支持下,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成立。利用这一平台,他把更多的热情与智慧奉献于上海的校园戏剧,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今年暑假,他再一次主持为期15天的上海大中小学校“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手把手培养校园戏剧教师。他一直认为戏剧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培养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学校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他希望对于这些教师的培养可以把戏剧的火种洒向更广阔的天地,让我们的孩子可以从这一教育模式中受益。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学识还是人品,陆军教授都堪称大家。一个入世的强者,也有出世的智慧,同时还有健康乐观的人格,实属难得。看着他的朋友圈,那里展览的不是荣誉和成就,而是日常生活里的点滴温暖,那是让他引以为傲的生活——师门聚餐在学生的簇拥下,他笑意盈盈地看着妻子;小孙子虫虫成长的每个瞬间:顽皮机灵的孩子画作,他上学第一天的样子,他嬉戏草坪的快乐……也许,那生活的幸福就是你给予这个世界的善意。endprint

猜你喜欢

陆军戏剧创作
传统戏剧——木偶戏
Jazz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中国陆军司令外事“首秀”给了巴基斯坦
命运多舛的俄罗斯陆军总司令部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