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仡佬“打篾鸡蛋”发展演变看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
2017-11-06罗正琴毛强
罗正琴+毛强
摘 要:“打篾鸡蛋”是仡佬族民间独具风格的传统活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融体育和娱乐为一体,集庆礼与竞技于一身,深得仡族人的喜爱。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查法、走访法等对具有“仡佬之源,银杏之乡,丹砂古县”之名的务川仡佬族自治县中盛行的“打篾鸡蛋”运动方式演变进行梳理,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宗教性向表演性转变;第二,组织的随意性向有序性转变;第三,规则的无序性向严明性转变;第四,民间场域向正式场域转变;第五,传承人老龄化向青少年转变。正是“打篾鸡蛋”文化的这些发展演变,它现在在民族地区收到了很好的传承效果,知晓这一项目的人越来越多。
关键词:打篾鸡蛋 演变 民族传统体育 态势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9—0068—04
“打篾鸡蛋”是仡佬族群众喜爱的体育活动,在贵州遵义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具有悠久的传承历史,至今仍然为两个自治县向外宣传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主要项目在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据传,古夜郎时,仡佬族祖先就将其列为练兵重要手段,以提高士兵的体能和灵敏性,后作为远古仡佬族人的祭祀、娱乐、庆典沿袭下来。而今天的仡佬民众,更多的是挖掘它的表演功能和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1 篾鸡蛋的制作和寓意
仡佬族是贵州17个世居土著民族之一。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约有 57万仡佬族人,贵州就约有55万人,占全国仡佬族人口的96%以上。而贵州又以遵义为多,约有40多万人,遵义又以务川、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较为集中,其中道真县约有13.23万人,务川县有仡佬族16.87万人,务川、道真两个自治县的仡佬族人口占全国仡佬族人口的52%。南宋朱辅《溪蛮丛笑》在描写“犵狫”的生活形态时记有“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皆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紽”。考察仡佬历史,《溪蛮丛笑》中“犵狫”即为现今的“仡佬”,而且在南宋时“犵狫”族过着相对非常不错的富裕生活,可以用丰收之豆粟来制作娱乐器具。在随后的历史中,由于土司制和唐宋羁縻政策对仡佬先民的层层盘剥和欺压,导致即使在风调雨顺之年,人们的日子依然过的清苦难堪,甚至为了躲避不停的战乱迫害,大多数仡家人从最初居住的平坝和河道两侧向深山转移,从而导致庄稼作物的耕种不便和收成税减,人民生活进入水深火热之中,打篾鸡蛋活动雏形中的用“五色彩囊豆粟”抛掷已成为不可能。但乐观、勇敢的仡佬人却将山间随处可得的竹子剖成篾条,利用竹的柔性来编制成拳头大小、一般内径为10-15cm的椭圆形竹球(由于随意性较强,所以形状并不固定,一般介于圆形和椭圆之间),分空心和实心两种。实心的中间塞以棉花、破布或是石子、铜钱等,抛掷时由于铜钱、石子等物体与篾条碰撞而发出一定的响声,增加它的有趣性。后期还有的仡佬人在篾鸡蛋的外面绘上一些彩色图画,寓意丰富象征。
仡佬族是一个信多神的民族,相传他们的祖先来自水中的竹节。《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有竹王者,兴于遯水。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于女子足间,推之不肯去。聞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长养,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后“因斩竹王,置牂牁郡”,“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在记述同一事时:“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遁水,剖竹得男儿,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被诛杀后,“夷僚咸以为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后大量的资料证明仡佬族为夜郎先民,“仡佬”的另一个意思即是“竹”。因此,竹在仡佬人的心中具有神圣的地位,竹编的篾鸡蛋象征对祖先的缅怀之情。在打篾鸡蛋的争抢过程中,抢到篾鸡蛋者也有将祖先请到家中、可获得祖先的庇佑寓意。因此,在仡佬先民节庆之时对祖先的祭祀活动和丰收时的庆祝感恩活动中,打篾鸡蛋都会出现在这样庄严、隆重的场合。打篾鸡蛋活动既是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下一代灌输族人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年轻一代仡佬人的言行,有着一定的社会控制作用。
2 “打篾鸡蛋”演变梳理
2.1 祭祀为主时期的“打篾鸡蛋”活动
在收集与整理“打篾鸡蛋”的相关资料中发现,有关篾鸡蛋的最初活动是在仡佬族的年节祭祀和丰收“吃新”中体现的。
农历的三月三是仡佬族的年节,相当于现在人们的春节。仡家人非常重视这一节日。每逢这一天,仡佬人就会带着全家老小和吃的东西(主要是仡家传统美食酥饼、糯糍粑等)到祖先的坟茔前祭祀祖先。活动开始以寨老(有的地方称长房主事人)带领全村或全族男女老少进行特有的祭祖活动,活动有专门的仪式和程序,庄严严肃。祭祀完毕后大家才在一起轻松、欢快的吃东西、聊天、举行娱乐活动等以庆祝年节。其中“打篾鸡蛋”活动为必须进行的活动之一。原因是竹编的篾鸡蛋象征祖先的祝福和庇佑,凝聚有祖先神力的神秘色彩,可以保证仡家人来年丰收、无病无灾。其次,每年丰富之时,为感谢祖先的庇佑之功,新粮成熟之后必须先请祖先们先吃,仡佬人就会在农历的七八月新粮成熟之时举行祭祖活动,“打篾鸡蛋”同样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这一时期的“打篾鸡蛋”规则简单、原始,却方便有效。活动开始由寨老或长房主事人将篾鸡蛋在祖先坟茔附近抛向空中,然后全村男人不论老少,皆可参加争抢,抢到篾鸡蛋后将篾鸡蛋抛向空中并同时报出自己抢到的个数,比赛因此得以继续进行。从活动开始到结束,可能是中午到黄昏,跑的范围不受限制,有时候可达到方圆四五十公里,累了的人可以中途休息,然后又可以随时加入进来。最后以抢到个数多者为本次活动的胜出者,除获得本次活动的事先规定奖品外,还获得下一次“打篾鸡蛋”的首抛权。奖品可以是酒肉或是糯糍粑(称酒肉大战),也可能是一头牛或是相当于一头牛价值的东西(称牛撵牛)。一头牛的奖赏对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农耕社会是非常贵重而又有意义的。
2.2 娱乐为主时期的“打篾鸡蛋”活动
这一时期主要指在解放后生产力有所发展的情况下进行的活动。之所以如此划分,是因之相对于前期的祭祀活动在功能上的较大改变和本质区别。祭祀时期,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祭祀祖先,所有活动也是围绕其开展。而以娱乐为目的的活动主要是在生产力有所发展,人们对神的威力逐渐淡化之后进行的以娱乐为目的的“打篾鸡蛋”活动。
这一阶段的活动规则,因活动的场地和形式变化而出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最本质的特点和变化,是相对于以往不限人数的简单哄抢局面出现了两队间相互攻防的变化,队员之间有了相互协作与配合,不再是单人与众人对抗作战,与今天篮球等现代体育运动有相似之处。
比如“打斗”,其活动的场地就是稻田,在游戏中一块稻田称为一堡,“斗”为收割稻子时用的“板斗”。打斗前,以每一块田为一堡,先攻堡。进攻方相互配合,将篾鸡蛋打在对方身上落下后再由本方再拿住篾鸡蛋,即为攻堡成功,有几块田,便要攻几堡,当场地只有一堡时即可打斗。打斗即是将篾鸡蛋用头、手、脚任一方式打入“板斗”内,最后进斗多的队为胜。这一游戏活动多是在收割稻子期间或是农闲时期进行,既可以娱乐身心,又可以达到田间劳作时放松身心,强健身体的目的。
在“打斗”方式的演变下形成的“攻堡垒”同样设攻方和守方,两队对垒,将“打斗”活动“陆地”化,场地从田间转移到了草场或坝子,在场地中间划一条线为“界河”,两边为两方的场地区域,各方场内再设置三道防线。在进攻中,每道防线进攻方将篾鸡蛋抛打在对方队员身上落地后再次捡到即为攻破防线(即堡垒),攻过三道防线后就可获得打斗权。
“保蛋窝”“保卫家园”“逛球”也是娱乐时期的打篾鸡蛋活动的不同形式体现,但都是以双方攻防的方式进行。可以说,这是打篾鸡蛋在演变过程中的最大特点,包括现在经过专家学者们加工整理过后的打篾鸡蛋活动,也是以双方对垒、攻防的方式进行的。
2.3 传承传统文化时期的“打篾鸡蛋”活动
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国办发[2005]18号)的指引下,红城遵义也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引起了重视,作出了具体的工作措施和安排。挖掘和整理地方传统文化,进行申遗是具体落实的第一步工作,仡佬族“打篾鸡蛋”文化被列为遵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打篾鸡蛋因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比赛规则的不断完善,由务川民族中学老师负责组织队员集中培训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项目金奖。这也是打篾鸡蛋在外界的首次亮相,并一举成名,为外人知晓和赞叹。仡佬族人民也因此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激起民族文化自信,產生强烈的保护传承意识。
这一时期的传承,不管是表演活动,还是校园教育活动,以及竞赛活动,都遵循着严格的活动规则,在参与人数、场地大小、比赛时间、比赛用斗、“打斗”得分和记分、违例、犯规、圈打、反圈打、“公主”特权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和论述。还有一个特殊的变化是有了女队员的参与,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男生的比赛中增加“公主”的角色,其中“公主”为女生,在接斗区进行接斗和从事一些“专门的活动”。比如男队员被“公主”抓到后“公主”方获得一次间接“打斗”权,男队员不得碰撞“公主”等。二是有了女生的比赛,女生比赛中的“公主”就为男生,“男公主”在整场比赛中可以像其他队员一样跑动(而不像男生比赛中“公主”只局限于公主区域),从事其他队员的活动,但“打斗”时得回到接斗区接斗,这样就增加了女生比赛中的精彩性,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参与者。
3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态势分析
3.1 宗教性向表演性的转变
很多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产生皆是源于宗教色彩,并在民族历史的发展中,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强大精神支柱,人们总是通过它们的存在和传承寄托着生的希望和向往。比如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的祭祖节庆活动,在西南片区这样的活动多在“三月三”和“六月六”举行。远古时代,这些活动成为活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日,期待得到祖先和各神灵的保护和庇佑,致使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安康无疾,而且它往往是各民族聚居处或是村落里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受到族人的最大重视。黔北务川仡佬族、仁怀后山苗族的“三月三”和“六月六”祭祖以及黔东南侗族苗族“六月六”水鼓舞蹈求雨的活动,在早期社会,这些活动均有很强的宗教色彩。但如今,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祖先和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样的节日文化复现,其宗教色彩明显淡去,更多的是缅怀先人、铭记历史、传承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活动。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民文化的搏弈中,传统文化也随着合力的巨大而张力更加突显,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和关注。因此,很多传统的文化活动在民族地区、民族传统节日中并没有因西方文化和现代文体的冲击而完全淡去,反而以其新的姿态吸引着大批的外来人群来参观和景仰。在复兴民族传统文化大潮的影响下,以及通过旅游带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赢政策倡导下,很多民族地区已经在政府的主导下再次掀起了“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高潮,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也因此再现人们的视野,重展风采,得到民族地区和外来人员的推崇和认可,成为民族的文化品牌,成功实现自身宗教性向表演性的质的转变。尤其是贵州这几年的发展政策和走向,自从2016的旅发大会召开后,更是让各地初现头角的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完全浮出水面,走进人们的视野,成为旅游的一大资源和亮点,在这场风风火火的旅游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3.2 民间随意性组织向政府有序性组织转变
以前的打篾鸡蛋活动,祭祀性的在寨老或长房主事的主持下进行,而娱乐性的完全是大人或小孩自发性的、临时性的、随意性的进行,没有任何正式的组织和程序。自从改革开放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村落里基本上只剩下儿童和老人,因此,民间基本上没有人再继续这些传统活动了。如今活动的开展是在复兴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以及旅游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由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面,使其在社区、校园和一些专门的场合有序再现,这种有组织的再现对当代社会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很多的传统文化得以重新走进青少年的视野,激起年青一代的民族情怀,同时也掀起了老一辈人的美好回忆。当然,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生态环境改变、传承人生计方式改变以及西方文化冲击较大情况下传承传统文化作出的相宜和有效调节。
3.3 规则无序性向严明性转变
较之传祭祀时期的单一规则和娱乐时期的活动方式多样,现在的打篾鸡蛋传统体育活动在现代社会的复出,是经过挖掘、加工和整理过的,在推广之前都进行过专家学者们的严密考究,制定出相对以前较完整规则,以利于其在现代社会的推广和传承。规则一经制定,对项目的发展就有了一定的导向和制约作用,结合现代人的体育价值取向、融合现代人的体育审美观而又保持傳统体育的文体内核,促进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在现代社会的普及传承。
3.4 民间场域向正式场域转变
民族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地区为满足民族成员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诞生的,其产生与发展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却终因交通、信息及经济的落后而得以相对完整保存。可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交通向落后偏远山区处的延伸就尤如一把大剪刀,撕开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环境,再加上信息社会、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如大潮一般涌向民族地区,人们被动地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用充满好奇的眼神和盲目的心态被迫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兴趣爱好、体育需求、日常生活习惯等,都在西方文化、现代文化扫荡下重新洗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改变。民间相袭较久的传统体育文化自然在琳琅满目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下落选于现代人的求新求奇的价值需求,慢慢的,很多就从人们的生活、视野中退出,导致到目前为止,很多的民族传统文化濒临绝境。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引导下,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的需求下,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因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得以彰显,就如当初西方文化进军民族地区一般成为现代城市人眼中的新秀,吸引着城市人的眼球,以“旅游”之名,他们来到民族地区,感受民族文化的新奇和魅力。但这一社会背景下的民族传统文化复现,不再是以前的民间场域的随意性展现,而是在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下,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服务而进行的,因此,为了效果最大化,其场地都是在正式的表演舞台进行,比如新修葺的大型祭祀场所、文化表演场馆、民族文化博物馆等。当然,为了长久的传承传统文化,解决传承人断代的问题,现代社会传统文化的主要场域——学校,自然担当起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有的之地,进行文化的传承和培养着新一代的文化传承人。
3.5 传承人老龄化向青少年转变
从前的民族地区,男女老少都自然而然、心安理得的享受着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欢愉。但自从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通讯以迅耳不及之势撕开民族地区闭塞的大门之后,民族地区的人们纷纷加入了沿海务工大潮,家里留守儿童和老年人居多。在这一阶段,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主要由老年人掌握。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由学校完成,他们在学校主要是接受义务教育的课程学习,而多与传统文化传习无关。学校体育也是西方的泊来品居多,再加上电视、电脑、游戏机、手机等电子产品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传统节日氛围浓缩,传统文化自然逐渐从他们的视野中消失,不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成为他们的需求选择。但是,在复兴传统文化大潮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改头换面后从民间“移植”进校园,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自然从老龄化过渡到年轻一代,年轻一代从老的传承人手中接过民族文化传承的大旗,成为新一代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大任。
参考文献:
[1]刘 丽.地缘环境与黔北仡佬族文化 [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0(1):88-91.
[2]王朝文.清镇仡佬族[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3]曹 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仡佬族“打篾鸡蛋”社会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6):53~57.
[4]罗正琴,毛 强.对仡佬族打篾鸡蛋运动形式的梳理[J].考试周刊,2011(45):128~129.
[5]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6]乔 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146.
On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Evolution of "Bamboo Egg" of Gelao
Luo Zhengqin1 Mao Qiang2(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2,China; 2. The Fifth Middle School of Zunyi, Zunyi Guizhou 563000,China)
Abstract:The "Bamboo Egg" is a unique style Gelaos folk traditional activity, with strong ethnic characteristics, combining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together, combining collective celebrate and sports in one, won the Gelao peoples favorite. This article,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and so on, has"Bamboo Egg", the sport activity originated in Gelao Ginkgo village and popular in the Wuchuan Gelao Autonomous County as the study object, and does deep analysis on the activity, and finds its characteristics: firstly, the activity changed from religion to performance; secondly, from random to organization; thirdly, the activity rules changing from disorder to the strict ones; fourthly, the field from folk field to the formal field; fifthly, the inheritors changing fron the aging people to teenagers. From these changes of "Bamboo Egg" culture, the activity has good development in the minority area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aware of this sport development.
Keywords:Bamboo Egg evolution traditional sports 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