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国内35784种植物40种涉及绝灭等级

2017-11-06

环球慈善 2017年11期
关键词:植物园威胁物种

中国国内植物的“户口本”信息,最近发生了更新。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等机构主办的《生物多样性》杂志发布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中国35784种植物,有40种涉及绝灭等级,其中属于绝灭等级的21种植物为中国特有种。记者了解到,为保护植物,国内在就地保护方面建成自然保护区超2700个。在迁地保护方面,植物园近30年建设发展迅猛,但植物园存在分布不均且同质化现象。此外,国家试点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体保护在三五年内或见成效。

中国高等植物数量全球第三

气候带齐全致生物多样性丰富

数据显示,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全球30多万种植物,中国占了1/10,高等植物35784种,其中1.5万多种植物是中国特有的。仅云南一省就有超过1.9万种高等植物种类,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数量,广东省内有7717种。

为何中国植物如此丰富?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马克平研究员介绍,“中国是唯一一个气候带谱齐全的国家,先天环境多样化。”植物学大会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益展数据显示,中国地域辽阔、横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因此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所有的自然植被类型,且有非常多的生态系统和类型。这也因此造就了中国高等植物数量居北半球第一、世界第三的地位。

此外,地质历史原因是另一个重要原因。对中国生物多样性来说,有两个地质历史事件是最重要的,一个是青藏高原的隆升,另一个是第四纪冰期。第四纪冰期时中国亚热带大部分未被冰川覆盖,这使中国成为重要的物种保存中心以及物种形成和进化中心。

还没被人类了解

很多植物就已经消失了

但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活动正在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4年物种红色名录中,有1.5万多个物种正在受到灭绝威胁。有研究认为,人口的增长给地球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压力,人類现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已超地球资源的1.7倍。当今生物灭绝速率比66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以来所有的灭绝速率大1000倍,每年有1000个物种正在消失,如果不采取措施很快会变成每年一万个,估计1200万种现存真核生物有一半可能在21世纪末消失。由此,有学者认为,地球正在进入第六次生物物种大灭绝时期。

而在国内,在199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册和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的基础上,环保部和中科院2013年联合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评估报告(下称评估报告),采用IUCN研发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和标准,该体系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的物种濒危等级评估体系。评估报告对国内的超3.5万种高等植物进行评估,每种植物都有(受威胁)等级。今年7月出刊的《生物多样性》杂志最新研究对评估数据进行了部分更新。

评估使用等级包括绝灭、野外绝灭、地区绝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无危、数据缺乏。绝灭即灭绝,受威胁等级包括极危、濒危、易危3个。

新近研究显示有3879种(约11%)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多达40种植物已经确认灭绝,占比0.11%。其中属于绝灭等级的21种植物都是中国特有种。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说,虽然全球植物有30多万种,但从经济价值角度来说,全球广泛应用植物也就2000~3000种,最常用的不过50种。很多植物甚至都还没被人类了解就已经消失了。植物不像动物,比方大熊猫有深入人心的形象,它的可爱和现状反差能让人意识到保护的重要度,但其实有很多植物也是珍稀的。

云南受威胁物种数量最多

绝灭主因是生境的丧失和退化

评估结果显示,物种绝灭的主要原因是生境的丧失和退化。由于人类经济活动改变了土地性质,使野生植物分布地转变为农林产品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及路网管线场地,从而蚕食毁坏植物的原生境,久而久之,造成物种居群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只有少数物种的绝灭主要是由于过度采集所导致的,如五加科的三七(Panax notoginseng)和木兰科的绒毛含笑(Michelia velutina)。

特有物种方面,中国特有的高等植物占中国高等植物总数的51.4%。评估结果显示,特有种中属于受威胁物种的有2462种,占受威胁物种总数(3879种)的63.5%。中国高等植物特有种在科级水平上的受威胁状况为,被子植物是兰科(Orchidaceae)最受威胁,兰科植物有532个物种为中国特有,其中属于受威胁物种的有271种,比例达50 .9%。国家1级保护植物,如水杉、银杏、珙桐、银杉、天目铁木、金钱松、百山祖冷杉等,都是中国代表性的受威胁植物。此外,评估结果显示,受威胁物种数多的主要是西南一些省区。云南省受威胁植物最多,有1674种,占全国受威胁植物的44.4%;其次为四川、广西、西藏。

除了以上明显受到威胁甚至已经灭绝的物种,评估报告对近危和数据缺乏的物种也提出需要关注的呼吁。新近研究显示,属于近危等级的高等植物有2818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7. 9 %。而属于数据缺乏等级的植物有4804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13.4%,这些物种主要是野外居群和分布等信息不确定。评估报告指出,对含20种以上的科进行分析,以被子植物为例,其中杜鹃花科(Ericaceae)数据缺乏比例最高,该科种数为933种,其中数据缺乏种数为210种,数据缺乏比例为22.5%。报告提出,物种调查过程中可重点关注数据缺乏等级的物种,以填补数据空白。

当前植物面临的问题是

它们正在失去生活的地方

华南植物园主任任海介绍,当前植物面临的问题是,它们正在失去生活的地方。

一是原有森林被砍掉。因为利益原因的也有,国内火热的进口红木原木生意在让东南亚邻国的红木资源几近灭绝,近年来情况有所减少。以广东为例,历史上的湛江徐闻县曾有森林,而在50多年前解放初期,这片存在数万年的热带雨林遭“灭门”式砍伐,就为了作为农田和改种甘蔗。因为交通建设原因的也有,很多森林地区被砍伐改造成公路码头,以深圳湾为例,原有的5公顷海岸带减少到现在的2公顷,所为的就是再造滨海大道。

二是破碎化。植物生存的环境大块大块被改造用来修建城镇,生态环境破碎化,老虎不敢跑了、鸟不传粉了,植物没有传粉更难有下一代了。

三是污染。很多植物都是不抗污染的,一下酸雨就死定了。而且现在全球气候变暖,有数据显示,地球再升高2℃,80%左右的生态系统都要崩溃。

四是内因。部分植物有繁殖障碍。

五是外来物种的影响。例如,在广东种植的桉树,虽然是有用的物种,但该类植物排外,是个“麻烦种”,影响广东其他原有植物生存,外来入侵物种是另一回事,比方薇甘菊,号称一分钟一公里,从内伶仃岛上到深圳,如今堪称深圳的头号植物入侵者。

IUCN将威胁因素总结,6个主要方面:生境退化和丧失、直接采挖或砍伐、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物种内在因素和种间影响。评估主要分析被子植物所受的威胁因素,评估报告结果显示,生境退化或丧失影响最大,涉及2116個物种,占所有影响总数的60%,其中又以农林牧副渔业发展的影响最大,占比18.1%;还有基础建设和资源开发,分别占比7.1%和3.0%。直接采挖或砍伐涉及物种963个,占所有影响总数的27.3%。此外依次分别为物种内在因素(占比10.1%)、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占比1.1%)、种间影响(占比0.9%)和环境污染(占比0.5%)。对于威胁因素,评估报告指出,威胁因素是随时间和空间不断变化的,对威胁因素和物种居群变化开展动态观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关注】

历时45年,摸清国内植物“家底”

鉴于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早在1993年,中国就加入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源于了解,保护多样性首先要知根知底。公约之后,国内持续对本土植物进行“摸清家底”,至今仍在进行。最值得一提的显然是《中国植物志》出炉。几代中国科研人员为生物建立“户口本”,历经45年、400人、由200多个分类学家完成的《中国植物志》,到2004年全部完成共计80卷126册5000多万字。该志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植物志书,记载了中国3万多种植物的“户口信息”:科学名称、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地理分布、经济用途等。除了植物志,近年来《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国家动植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等也陆续完成出现。

不过,2002年《生物多样性》第六次缔约方大会确定“2010年大幅度降低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不但没有实现相反还恶化了。先后在1994年和2010年,中国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后者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与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到2030年生物多样性得到切实保护。2015年国务院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23%,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等目标。

建成自然保护区超2700个

就地保护了65%以上的物种

“摸清家底”的同时,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涵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马克平介绍,保护生物多样性主要有三种方式: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属于就地保护的类型。中国对于就地保护的推动力度较大,自1956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已建立自然保护区2740个,国家级保护区446个,占国土面积的14.8%。就地保护了65%以上的物种。

马克平说,“有钱”才更有条件做环保,中国现在发展起来了而且重视环保和生态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在亚洲做得最好。但是目前保护还是存在问题,有些地区还有为经济利益先破坏再治理的情况。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对自然保护的认识不足,破坏生态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另外,国内现在才400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应该解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基本运行经费,每年也就十几个亿的财政支出。不然搞得保护区为了生计,开发利用保护区的资源,经常违反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马克平感觉,当前自上而下推行自然保护难度还是很大,地方政府不仅要贯彻上级批示和文件,关键是要提高认识和自觉性,要有保护自然的概念,而不是怕了才去干。要从长远发展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只看重短期利益。

国内有195个植物园

收集保存植物物种2万个

迁地保护方面,目前国内共195个植物园(树木园),覆盖主要植物区系,收集保存植物物种2万个,占比中国植物区系65%。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中国办公室主任文香英介绍,植物园有3个功能,其中一个就是保护物种。中国目前非常重视迁地保护,并取得一定成就,中国的植物园发展得很快,特别是近30年。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副秘书长黄宏文持同样看法。国内的植物园数量在解放前不到20个,到目前数量众多。从一线城市慢慢拓展到三四线城市,覆盖范围基本上跨越了南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一直到东三省。

尽管发展快,但濒危珍稀植物这么多,文香英认为还是要加快速度去保护。而且国内的植物园现在有个问题是分布不均,比方西藏很多珍贵植物,但却没有植物园。另外国内的植物园跟国际的还是有些差距,包括布局管理、资源收集和评价等方面都还不够好。过去有段时间植物园的发展连续性也不好。黄宏文则指出目前国内的植物园存在建设同质化问题,起码有40%的植物园没有建设到位,偏向公园性质。他呼吁,植物园的建设还是要立足本土特色,把当地的植物做好做扎实就很不错了。很多地方不切实际地种植热带、高山等不适应本土生长的植物,本末倒置,把精力花在别人更有优势的地方。

目前有9个国家公园

正在进行体制试点

除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国内在离体保存方面也下了功夫,包括2009年成立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累计保存22301种动植物资源。除了种子和DNA等,中国还有55家单位建立了种质资源圃。企业发起的遗传资源保存同样有规模,包括华大基因2016年成立深圳国家基因库、世界首个植物干细胞银行7月25日成立等。此外,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政府层面的生态系统修复行动和环保民间组织同样活跃。

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试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在先后建成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目前有9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在进行,包括三江源、大熊猫、钱江源、东北虎豹等国家公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的一个典型行动,用以解决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的方法,其效果可期。事实上,近年来国内颁发多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趋于完善和系统化,国内经济投入和保护意识都有所增强。马克平认为,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对自然保护是有利的,他对中国自然保护的未来充满信心。也有行内人士点评,目前的管理力度确实很大。当然,保护效果的呈现需要一个过程,估计3到5年会有效果产生。

【延伸阅读】

全球生物多样性估值

20年前已达33万亿美元

对于植物乃至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近年来国内外开始研究量化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给其“定价”。马克平介绍,包括通过其涵养水源、缓解洪水和减缓气候变化等,通过一系列计算,来评估折算出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借此让人们认识到其重要程度。马克平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NATURE”1997年曾发表一篇文章介绍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间接价值有多少。当时的评估是全球生态系统每年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产生33万亿美元的价值。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全球GDP加起来有18万亿美元。这相当于生态系统带来的间接价值远高于GDP的总和。 本刊整理自《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植物园威胁物种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植物园的“虎”明星
跟动物聊国家植物园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人类的威胁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受到威胁的生命
面对孩子的“威胁”,我们要会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