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散打发展现状研究综述

2017-11-06郭荣荣

武术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散打发展现状概念

郭荣荣

摘 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围绕高校散打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和归纳,主要集中在:散打概念的界定,散打运动的发展,高校散打发展现状几个方面。研究发现:对散打的认识局限在“攻防层面”,应从散打的内涵和外延整体把握;对散打运动发展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单纯站在传播者角度思考如何传播散打,忽视了武术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缺少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散打的研究,应从器物技术、制度习俗、心理价值三方面建构散打文化理论。

关键词:高校 散打 概念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9—0031—03

武术是中国历经数千年嬗变积淀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全息影像”。[1]散打则是中国武术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正如王培锟[2]所说“散打运动是中国武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搏击术”。当今的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对散打项目的传承和发扬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打作为适合大学生的一个体育项目,理应在大学课堂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恰恰相反,散打项目在大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所以,若要使散打在高校更好开展还需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完善。为此,本文作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将与高校散打发展现状有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

1 对散打概念的研究

众所周知,名称是表示某一种事物的语言文字符号,它作为一种专业的概念术语应该反映出实物的本质属性和本质特征。关于散打的概念,有些研究者认识上大体一致。叶威武[3]等人指出散打也叫散手,古称相搏、手搏、卞、弁、白打等。谌俊斐[4]在《空手道与武术散打的对比分析》中指出,在散打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散手俗称散打”,“散打亦称散手”的表达方式。苏瑞停[5]在《传统技击术——手搏与现代散打之异同》中提到,散手,古称相搏、手搏、手战等,由于徒手相搏的运动大多在擂台上进行, 又称“ 打擂台”。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进一步对散打概念作了界定。此类界定基本描述了散打的内涵。王文彬[6]认为,散打是两人运用踢、打、摔等基本技法,按照规定的场地、时间、条件进行的一项较技、斗智的激烈对抗的体育项目。邱丕相,蔡仲林[7]也在《武术格斗基础教程》中提到,散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和防守等方法,进行徒手对抗的现代体育竞技项目。”此外,伍广津[8]从文化融合视角出发,认为散打是以攻击为目的,注重激应对抗的一种中西方结合文化气息很浓的体育项目。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对散打的认识停留在本质是“攻防技击”的体育项目层面,缺少进一步深入阐释散打区别于其他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体育项目的特征。

2 对散打运动发展的研究

散打运动自1979年开始试点工作以来,历经30余载,从最初的迷茫试验,经了“否定之否定”的轮回逐渐形成了独具对抗性、民族性、体育性的竞技体育项目。散打運动的火热开展,也引起相关学者的关注。张铁钢[9]认为,《武林风》栏目在推动散打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使其更好为散打服务,契合大众的需要,电视栏目要从战略角度看散打,武术运动的发展。郭玉成[10]在《散打运动的中国特色》中提到,散打运动在试点之初就形成了“远踢,近打,贴身摔”的风格,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逐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竞赛体系,并形成了固定的技,战术展示形态,但从技术的标准化,规定性方面,散打运动的改革和发展还要围绕区别国外的技术风格和中国特色作进一步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孙向豪[11]认为,散打的文化建设在整个国际社会争创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姜传银[12]认为武术散打后奥运时代的发展战略是首先要组建专门的推广机构,在国内注重在学校的推广,在国际上利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武术散打的传播,其次在推广策略上应转变观念,以武术散打推广为主,武术套路为辅,并进一步加强武术散打自身的改革,提高知名度和参与度。于万岭[13]提出,改变散打出现边缘化趋势必须重新整理散打的思路,确立散打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包括修改现行散打规则,开展散打商业赛事在内的一系列行为涉及的可行性,以保证散打健康发展。

这一研究范式的文献,为我们研究高校散打课开展情况提供了有力的材料支撑,但其不足之处是文献主要集中在技术和规则层面,缺乏对散打运动文化的理论建构。

3 高校散打课发展现状研究

有关高校散打发展现状的研究,从搜集的文献来看,主要集中于高校散打课存在问题及发展策略两方面。

3.1 高校散打存在问题

关于高校散打存在问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散打教师素质不高;场地设施条件差;学生对散打认识有偏颇。

3.1.1 散打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教师兴则教育兴。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说:“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课堂改革,课堂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14]散打运动在高校的普及程度在与散打教师综合素质紧密相关。[15]徐立阳经调查发现,专业出身的部分散打教师缺乏对传统武术本身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导致无法贯彻改革思想,部分专业水平低的散打教师又无法实施创新的教学模式,不能认真落实改革措施。邱斌宋梁等人也在各自的研究中提出高校散打教师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此不一一赘述。

3.1.2 场地设施条件差

良好的场地设施是任何一项体育运动开展的基础与保障,场地设施等物质条件会在一定程度制约项目的开展。周永盛[16]在《福建省普通高校散打运动现状及对策研究》通过调查得出,在15所高校中,仅有2所学校设有专门的散打训练场地,训练设施齐全的有6所,11所高校仅提供了场地,没有任何设施。此外,另有研究指出,多数散打课是在操场或篮球馆内进行,教师只能根据简单的硬件设施教授基本的散打技术,对场地要求较高的摔法和对抗性动作无法进行。[17]

3.1.3 学生对散打存在误解

刘东[18]通过调查北京30所院校得出,87.8%的学生认为散打属于竞技项目,同时大多数学生对散打的民族情感认知不够,仅39.5%的学生对散打的民族意义表示肯定,48.2%认为其民族意义不大。隋卫星[19]也提出,在散打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从电视上所看到的格斗不同,最终导致学生对散打产生怀疑和焦虑。他们对武术散打运动的实质理解有偏差和误解,单纯认为武术只是具有表演性质的套路,而散打只是对人的攻击性大。总之,与此相关的文献研究为促进高校散打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3.2 对策研究

有关专家和学者在看到散打进高校后发展仍不容乐观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對策和建议。李丽[20]认为,我国大学生散打赛事的发展应积极建立赛事共同体,细化散打项目的职责分工;拓宽媒体宣传路径,加强礼仪礼节的贯穿及提高赛事与项目的文化形象等措施。姚兰[21]通过对韩国跆拳道的快速发展推广面向世界的方式经验及我国高校散打的发展现状进行归纳,并给出扩大宣传,改革学校课程规划,与时俱进,深化内涵的创建几点建议。黄春林[22]认为,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的武德修养,讲究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借助教学实战的对抗性,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良好心理素质,改革考试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金晓飞[23]提到,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科学的高校散打体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武术散打教师的素质等建议。

综上所述,众多学者针对高校散打发展问题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和对策,大都认为高校散打应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散打的文化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武德教育。但少有文章针对“散打文化内涵”展开研究,以致在散打教学中教师进行武德教育缺乏理论支撑。

4 已有研究不足之处

上述观点对于从多角度审视高校散打发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也有其不足之处:(1)对散打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局限在攻防技击层面,应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来整体把握散打,才能更好地厘清该项目;(2)散打运动发展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单纯站在传播者的角度,将关注度放在如何将散打更好传播,忽视了武术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传播对象的接受程度最终决定传播效果;(3)对高校散打的研究,多数文献局限在一般意义上的对散打进行各方面改革并以此增强学生对散打运动的好感,缺乏对散打文化内涵的理论构建,应从器物技术、制度习俗、心理价值三方面来阐释散打文化内涵。

5 结语

正如萨特所说: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散打作为脱胎于传统武术的一门竞技体育项目,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吸收泰拳、空手道、跆拳道等的精华,逐渐发展成现今日益国际化的项目。

散打的发展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才能保证散打项目的健康发展,由此推动高校散打发展迈向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培锟.对中国散打运动融入世界体坛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10 (1) :28-31.

[3] 叶威武.近十五年核心期刊散打摔法文献述评 [J].武术研究, 2016 (2) :64-67.

[4] 谌俊斐,杜坤,宋文利. 空手道与武术散打的对比分析[J].军事体育学报,2015(3).

[5] 苏瑞停.传统技击术-手搏与现代散打之异同 [J].武术研究,2016(4):50-5116.

[6]王文彬.改革开放三十年武术散打运动发展历程回顾[J].科技信息, 2012(2):459-460.

[7]邱丕相,蔡仲林.武术格斗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伍广津.武术与散打的文化比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1998 (s1) :324-325

[9] 张铁钢.论武林风栏目对散打运动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5 (4).

[10]郭玉成.散打运动的中国特色[J].搏击·武术科学,2012(10):86.

[11]孙向豪.中西体育文化融合视角下竞技武术散打争论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3 (1) :51-55.

[12]姜传银. 后奥运”时代武术散打发展战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 (1):44-47.

[13]于万岭.散打发展论 [J].体育文化导刊,2010 (1):102-105.

[14]百度百科[EB/OL].http://www.0791quanquan.com/ news_jiaoyu/topic_1466956.

[15]徐立阳.对沈阳市三所高校开设散打课现状的调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 (10) :67-691.

[16]周永盛.福建省普通高校散打运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1 (9) :112-114.

[17]张文娟,王旭辉.普通高校散打公公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16 (15).

[18] 刘 东,岳庆利,王世英.影响北京市普通高校散打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15):84-86.

[19] 隋卫星,陶 嘉.长沙市普通高校散打课程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5):106-107.

[20] 李 丽,金玉柱.我国大学生散打赛事的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6(3):83-86.

[21] 姚 蘭.韩国跆拳道发展对我国高校散打发展的启示[J].当代体育科技, 2013(21):159-160.

[22]黄春林,王玉为.高校散打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s1) :45-50.

[23]金晓飞.蔡润田高校散打选项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27):126-127.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anda Develop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o Rongrong(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of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literature data and the logic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focu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Sanda, the development of Sand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and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anda confines to the "offensive and defensive level", should be from the Sandas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overall grasp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da movement; most scholars simply stand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cator thinking how to spread Sanda, ignoring the acceptance of Wushu; lacking those researches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of the study of Sanda, we should be from three aspects: the artifacts, institutional customs, psychological values to construct Sanda culture theory.

Key words:university sanda concept present situation

猜你喜欢

散打发展现状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