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辩证思维方式在传统武术中的体现

2017-11-06张俊杰

武术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辩证思维武术哲学

张俊杰

摘 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是一项中国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整体观和联系观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并诠释了事物之间的对立面和统一面。然而武术作为辩证思维的载体,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神形合一”“天人合一”的整體观;和“阴阳法”“五行学说”的辩证对立观。因此,通过对武术的辩证解析,能够从本质上把握武术的内涵和一般规律,从而更好地推动武术的客观发展。

关键词:武术 辩证思维 哲学 价值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9—0027—03

1 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在传统武术中的解析

1.1 “神形合一”的有机统一观

在传统武术中,“神形合一”的思维模式,始终贯穿着习武之人对身心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和运动形式,并追求内、外相合的精神价值。在武术当中“神”是指人的内在意识、思维等心理活动,包括意、精、神、志、思等主观意识活动;而“形”是指外部的运动形式,包括四肢躯干、五脏六腑、肌肉等人体组织结构。《墨子·经上》说:“生,刑与知处也。”其大意为人的形体与思维是相合的,所以人便有了生命力,人的思维和形体是对立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可见“神”与“形”是彼此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王宗岳所著的《十三势解》中提出:“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一语中和“六合不相连,必是学艺浅”的拳谚中也可以看出 “神”与“形”是相辅相成的,是具有同一性的两种不同形态。

在传统武术的技击方面,人们会惯用于“六合”之说,即“内三合”和“外三合”。例如形意拳中的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和“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其实质是外部的运动形式与内在的意识活动互相匹配,主要体现在手、眼、身、法、步与精、气、神的彼此统一、互相协调。在武术的拳谚中有这样一说:“有内无外难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从中也可以看出“形”与“神”是一对完美的共存体,并且影响着习练者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对意识和形体的统筹认识,做到动作是否协调,劲力是否顺达的动作要领判断。

其实,不管是从武术哪个拳种的角度来看,其统一的内容都是强调习练者的动作要与主观意识相结合,从而达到神形兼备,内外协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知、行、意的统一。

1.2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观

“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最早是由庄周所提出,后被西汉哲学家、政治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学说,并由此构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和主体文化。“天”是指客观的物质世界,即自然。所谓的“天人合一”是说“天”与“人”实质是相同的,“天”是大自然,“人”是小自然,二者与之相应,故一切的人事活动都顺应于自然之道,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天”“地”“人”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有的一切都要遵循规律。庄子更是认为“天”与“人”本是相通并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

传统武术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渐渐地融入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并呈现出套路演练的多样化。例如:拳术融入了自然界中动物的形态,形成了“象形拳”。如:龙拳、螳螂拳、猴拳、鹤拳等;在动作演练方面有白鹤亮翅、黑虎掏心、大鹏展翅、打虎式等动作名称;在技击方面有鸳鸯脚、鹤形步、鹰爪、虎爪、扑鸽旋坛等技击特点。这些都是人们对自然在客观认识后效仿大自然的客观形态,从而力求与自然相融。

在传统武术中,练功的方法十分注重人体与大自然之间的联系,从而采取不同的练功形式来达到训练目的。例如:太极拳、八卦拳,都讲究练功时的时间、地点、季节、方位、和气候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孙福全的《八卦拳学·八卦拳神化之功借天地之气候形式法》指出习练者“须择天时、地利、气候、方向而练之”,根据不同的时间变化、方位的选择、季节的变更,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功法练习,从而达到调养其精血,提高各个脏腑的机能水平,调节身体的内、外平衡,改善人体的整体机能,使习练者的身心得到良好、全面的发展。

2 中国哲学的辩证观在武术中的体现

2.1 “阴阳学说”

阴阳之说源自于《周易》,是易经最基本的思维观点。《周易·系辞上传》中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四十二章》指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内经·素问》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从以上这几个论述来看,阴阳是两种对立而统一的物质或形态,它们之间相克相济,互为转换。

武术在实践与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阴阳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许多的门派及拳种,太极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其实在太极图的“阴阳双鱼”中就能够看出,整体是由部分所组成的,凡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然而辩证思维观点在太极拳中的体现,就是习练者对阴阳两极的认识,所以太极拳在习练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在于如何领会阴阳之间的变化, 到达“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动一静,互为其根”的变化目的。“静”只是为了更好的提供“动”的效能,即求得动的机变状态;而“动”则是“静”的目的,即对静的具体表现,其内容是强调习练者在运动过程中心理的培养和对运动形式的统一,做到以快打慢、以静制动的技击方式。

在武术的技击方面,常常伴有辩证的思维观点。其中在拳谚中就说到“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但又“起腿半边空”,这两句是说手臂是用来防御的,腿部所发出的力量要大于手臂所发出的力量,所以用来攻击对方时腿部攻击更为有效,但是在应用腿部进行攻击时,人体是失去平衡的,因为只有一条腿在用于支撑身体平衡,因此在这时很容易造成被对方所反攻。在武术的拳谚中,诸如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巧”等等,从中不免都透出一些辩证思维的色彩。

2.2 “五行學说”

“五行学”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的辩证思维,最早在《尚书·洪范》中提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认为客观世界是由这几种物质形态所组成的,并在阴阳二气的调和下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原理。“相生”表示彼此之间互相生旺、相互促进的意思,即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克”则表示彼此之间互相制衡、相互制约的意思,即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五行学说”对中华武术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五行属性的归类与自然、人体和拳术之间“相生”(互利)和“相克”(互害)的关系。例如:五行与人体器官的关系,在《黄帝内经》中就系统地记载了“五行”与“五脏”的配属关系,即:“水—肾,火—心,木—肝,金—肺,土—脾”;五行与拳术的关系,在《孙禄堂武学录》中就阐述到“钻拳者,属水;崩拳者,属木;炮拳者,属火;劈拳者,属金;横拳者,属土”从以上的例子中可见,“五行学说”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文化中是一种思维方式的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具体运用模式。武术的健身功法在融入“五行学说”的思想后,形成了特有的健身效果及方法。中国传统医学以五行属性为理论基础,强调人体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提出“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与人体的“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之间互相匹配,达到某种程度的作用。

木—春(五时)、肝(五脏),在春季肝气旺盛,为避免肝气过盛,引起肝脏的损伤,所以适当的武术功法练习,有助于提高肝脏的功能,例如:习练者在练习“六字诀”吐纳法中,嘘(xū)字气功可以增强肝和眼睛的功能,治疗肝脏的不适之症。另外,在春季保养肝脏可防止因春季肝气过盛,所引起的暑期期间阴虚的症状;

火—夏(五时)、心(五脏),在夏季时天气较为炎热,可引起人的情绪暴躁,血压升高等现象,导致心肌缺血,损坏心脏的功能,所以在夏季习练者在练习“六字诀”时,采用呵(kē)字气功来增强心脏的功能。另外,在夏季进行适量的健身气功练习,有利于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达到静心养生的效果。

土—长夏(五时)、脾(五脏),长(zhǎng)夏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是夏季与秋季之间的过渡期。所以在这段期间练者在练习“六字诀”时,采取呼(hū)字功的练习,来达到人体气的平稳运行,有助于秋季肺气的巩固。

金—秋(五时)、肺(五脏),秋天是收获和收缩的时期,气温从炎热转变为凉爽,气候逐渐干燥,人体体内的阳气逐渐衰败,新陈代谢缓慢分泌。对人体而言,这段时期,容易感染肺部的病症。所以在秋季习练者在练习“六字诀”时,采用呬(xì)字气功的练习方法,把肺部的废气排出,除干解燥,使人体呼吸平畅,达到滋养肺腑的效果。

水—冬(五时)、肾(五脏),冬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然而人体在这个季节进入了一个休养的封藏阶段,在这一阶段重在固肾养精,在冬季这个阶段习练者可以采取“六字诀”中,吹(chuī)字功的练习方法,从而来治愈或缓解虚寒、肾亏等肾经疾患。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孙禄堂.孙禄堂武学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3]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The Embodiment of Dialectical Thinking Mode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in Traditional Wushu

Zhang Junjie(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Lanzhou 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Wushu, as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Chinese nation, is a Chinese folk traditional sport, and has set a microcosm of Chinese philosophy as a whole, ha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ntact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overall concept has always been the domina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opposite and the unified side of things. Wushu, as a carrier of the dialectical thinking, however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namely the unity of god, the overall concept of "nature and humanity". And "yin-yang theory", "five elements" dialectic view. Therefor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Wushu dialectics, we can grasp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ushu from the essence and the general rule, so as to bett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and objective knowledge.

Keywords:Wushu dialectical thinking philosophy value

猜你喜欢

辩证思维武术哲学
中华武术
唯物辩证思维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民族复兴视域下科技创新环境培育与优化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