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磨换书看的莫言

2017-11-06姜薇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诺贝尔文学奖篮球比赛

姜薇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1981年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他的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小学生的范文

莫言只读到小学毕业,没有上过初中,但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大家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他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跑步比赛等。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地把各种运动项目写一遍。莫言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用来写篮球比赛,他写队员们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作文受到了老师赞扬,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感到写作的兴趣来了,他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推磨换书看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经常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还出力推磨换书看——推十圈磨才能获准看一页书。接受访谈时,主持人问:“您不能推一圈磨就看一页书吗?”莫言说道:“我愿意可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自己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得完,第二天他都必须还书。这可怎么办?莫言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连放羊这个“本职”工作也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得咩咩叫,他却读得忘乎所以,气得母亲直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十多个村庄的书籍,而且他一天之内就读完了《青春之歌》,至今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感慨道:“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用耳朵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拿他的话说就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就越觉得恐怖。

漫長的冬天,莫言无以为乐,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就自己乱寻思。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家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正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一个幼时伙伴说:“咱们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跑到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看到野草燃烧就高兴

在接受专访的时候,莫言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爱好:喜欢到田野里、河滩上,把枯草烧成灰,一来让它们变成灰肥,二来也满足一下自己“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莫言说:“在田野里烧草,很快乐,又不犯法!”

莫言从饥荒年代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粮食的时候,村民都挖野菜吃,有不少人因此得病、死亡。不仅粮食匮乏,连烧火的野草都是一个大问题,哪里都弄不到。所以,如今莫言回到乡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秆、河滩上的野草都枯萎在那儿没人收捡,自己的心里便油然而生一种感慨:“唉,这些东西怎么都堆在那里没人要啊!”

所以,当莫言走近这些昔日的柴草,他就喜欢点火。他说:“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思考板]

莫言的作品植根于古老深厚的文明,具有无限丰富而又科学严密的想象空间,其写作思维新颖独特,以激烈澎湃和柔情似水的语言,展现了中国这一广阔的文化熔炉在近现代史上经历的悲剧、战争,反映了一个时代充满爱、痛和团结的生活。(淘 淘)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诺贝尔文学奖篮球比赛
加拿大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征解析
相信不可能
概述当代文学对魔幻现实主义的接受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基于NBA篮球比赛浅析体育竞技运动的魅力
MEANWHILE, DURING THE BOXER REBELLION…
篮球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