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与远方
2017-11-06初楚
初楚
远方,有多远?
在我居住的这座小城,最远处可以看到西天边的一道山脉——昆嵛。它巍峨,连绵,稳重,温柔,就像一道屏障,伫立在远方,守护在远方。小的时候,我以为那就是最远的远方。直到有一天,我终于登上了它的顶峰,俯瞰脚下,绿野绵亘,河流纵横,城市林立,才知道山的那边是如此广阔,孩童的心灵在瞬间打开了通向远方的视野。
那一年,我十岁,开始跟随妈妈走向远方。妈妈是一名中学老师,每年的暑假与寒假,就是我们用脚步丈量远方的日子。
啊,远方,那南台湾太平洋上吹来的强劲暖风,海上夜航所见的天心一轮圆月,奈良公园梅花鹿明净的眼睛……远方,真叫我惊讶、沉思。
一
西班牙。身着优雅“花边”,有无数美丽尖顶的塞尔维亚大教堂,这里以安放哥伦布的棺木闻名。
哥伦布是一个梦想家,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立志要做一个航海家。他确信西起大西洋是可以找到一条通往东亚的航海路线的。他坚决要把这个梦想变成现实。这位梦想家的目光所及,远超同时代的所有人。他的远方,是地球的另一端。没人相信这种地圆学说,大家以为他疯了。最终,他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四次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1500年,西班牙政府派人到美洲把哥伦布逮捕,将他押回西班牙。哥伦布留下遗言:绝不把遗体留在西班牙的土地上。清醒之后的西班牙政府后悔莫及,最终运回了他的遗体。遵照哥伦布的遗言,他的棺木没有埋在地下,而是被四位西班牙国王的雕像高高地托举在空中。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塞尔维亚大教堂里用雕塑留下的令人哑然一笑的一幕。
哥伦布说过:即使是简单的事实也需要有人去发现,去证实。站在后面指手画脚是无用的,关键在于创新。我们的眼睛总向往着远方,比目光更远的是什么呢?是勇于出发、勇于探索的脚步。
二
冬天,北京地壇公园的园子里寂寥静谧,祭坛四周的老柏树越发苍幽。我仿佛在夕阳沉静的光芒中看到一个摇着轮椅的年轻人。他的目光同样望向远方,苦苦追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但是他的双脚却无法迈开。
他是史铁生。18岁,史铁生奔向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远方——遥远的清平湾。21岁,他双腿瘫痪。那本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啊!这个快要被命运逼疯了的年轻人,最终在古老的地坛中安静了下来,找到了精神的栖息之地。史铁生在这园子的古树下,用写作开始了一次又一次心灵的远行。曹文轩说,写作是给自己的灵魂一个家。史铁生做到了。听,他生前为自己写的挽歌:“呵,节日已经来临,请费心把这囚笼烧净,让我从火中飞入烟缕、尘埃和无形。最后的归宿,是无果之行。”他把死亡看作必然降临的节日,看作生命的最后一次远行,灵魂冲破了身体的囚笼,奔向远方那热烈的寂静。
他用自己残缺的一生,诠释了勇气和执着,他的脚步没有到达美丽的远方,但他的思想早已成为一代人精神的领航之船,带我们驶向更远的远方。比脚步更远的,是勇于追问、勇于思考的精神。
三
仿佛浅水湾里的深海鱼,我在浩渺的题海中苦苦挣扎,疲惫不堪。周末,妈妈又带我来到了那座山——昆嵛。走了那么多的地方,看了那么多的远方,我的心,还是会回到这里。而它,似乎也在冥冥中为我准备好了一切。
森林中松针淡淡的清香,脚下的落叶在低吟浅唱,流水击打在岩石上溅起的清亮水珠……这山总有种母亲的味道。从小到大,我总会来看看它,开心也好,痛苦也罢,在这,我的心总能像一张被揉成团的纸被慢慢展开、抚平,然后,静静地听到内心的声音,回归平静。今天,我又听到了大山的回音,它对我说,孩子,再坚持一下,今天的努力,不就是为了明天到达更远的远方吗?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不成为学习的奴隶,而与它携手并进,一起朝着那遥远的前程奔去吧!
啊,远方!从故乡通向远方的,是安徒生笔下那条光荣的荆棘路吗?“灵魂啊,一旦懂得了它的使命之后,你在光荣的荆棘路上所得到的一切创伤,都会痊愈,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
那就是心灵的故乡啊,给予远行的游子力量与抚慰。它永远在那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