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林区点尾尺蛾的调查研究
2017-11-06刘亚荮孙丙寅田瑞选
肖 娟 ,张 玲,刘亚荮, 孙丙寅 ,田瑞选
(1.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077; 2.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 太白 721600; 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4.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陕西 杨凌 712100 )
2017-03-08
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项目(16JS127)资助。
肖娟(1968-),女,陕西武功人,林业工程师,主要从事公益林建设管理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太白林区点尾尺蛾的调查研究
肖 娟1,张 玲1,刘亚荮2, 孙丙寅3,田瑞选4
(1.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077; 2.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 太白 721600; 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4.陕西省龙草坪林业局,陕西 杨凌 712100 )
点尾尺蛾(Euctenurapteryxnigrocciliaria),是粗榧科(Cephalotaxaceae)植物的一种毁灭性害虫。2015-2016年对陕西省太白林业局、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点尾尺蛾发生情况调查研究,点尾尺蛾在太白林区中山区1年发生1代,以卵在寄主的叶背、树皮裂缝及附近杂草上越冬。该虫在中山地带山坡、沟谷地均有不同程度发生,有虫株率为79.4%~96.4%,虫口密度60~207头·株-1。受害最重的是陕西省太白林业局苏家沟林场王家沟管护站。该虫每年5月下旬始发,至9月下旬成虫产卵结束。本文针对点尾尺蛾的发生危害程度提出了点尾尺蛾的综合防治方案。
点尾尺蛾;虫情调查;发生规律;综合防治
点尾尺蛾(Euctenurapteryxnigrocciliaria),也称粗榧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昆虫。是粗榧科(Cephalotaxaceae)植物的一种毁灭性害虫。粗榧科植物,在秦岭林区都有分布,多生于山坡、沟谷或混生于杂木林中。近年来粗榧、红豆杉和扫状粗榧等粗榧科林木都遭到了点尾尺蛾的严重为害。每年5月中、下旬,新梢萌发前后,点尾尺蛾的幼虫也随之孵化,群集在新梢上啮食刚萌发的嫩叶上表皮。由于上表皮受到损害,嫩叶一经太阳曝晒便枯萎卷缩。幼虫随着龄期的增加,为害更加严重,叶子常被啮食殆尽。老龄幼虫还会为害较嫩的树皮,严重地影响了树势,甚至抑制翌年新梢的萌发。如果连续2~3年遭到该虫的为害,则植株很难成活。
为全面调查点尾尺蛾的发生危害情况,2015-2016年,我们采用线路调查与标准地调查相结合、定点观察和面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点尾尺蛾危害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观察,以期为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地概况
以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调查对象,陕西省太白林业局位于秦岭西部,太白县境内。辖区地理坐标为:E 107°03′00"~107°46′40",N 33°38′13″~34°09′55"。属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性山地气候,受地形影响,南北差异明显,各地小气候特征不同,山地垂直变化显著。年均气温7.6 ℃,6-8月份日照充足,无霜期为120~180 d,平均年降水量776~1 081 mm,且多集中在七、八、九3个月内,土壤为山地棕色森林土,森林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混交林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由北向南过渡型特点,境内共有植物约177科,679属,1 600多种。其中主要乔木100余种,灌木300余种,草本600余种。主要的植被类型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高山针叶林及高山灌丛、高山草甸等,粗榧科植物,在调查区都有分布,多生于海拔1 000 m以上的山坡、沟谷或混生于杂木林中。
调查区主要病虫害为柿星尺蠖(Percniagiraffata)、黄连木尺蠖(Pistaciachinensis)、粗榧尺蛾(Euctenuropteryxnigrociliaria)、木橑尺蠖(Culculapanterinaria)、油松毛虫(Dendrolimustabulaeformis)、栎黄枯叶蛾(Trabalavishnougigantina),栎毛虫(Paralebedapiagifera)、华山松大小蠹(Dendroctonusarmandi)、双簇天牛(Moechotypadiphysis)、落叶松球蚜(Adelgeslaricis)、落叶松叶蜂(Pristiphoraerichsonii)、四点象天牛(Mesosamyops)、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hetaohei)、油松球果小卷蛾(Gravitarmatamargarotana)、榛实象(Curculiodieckmanni)、多种金龟等。病害主要为杨树叶锈病、松落针病、栎白粉病、栎褐斑病和锐齿栎锈病等。
1.2 调查方法
对陕西省太白林业局、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进行线路调查,了解点尾尺蛾的发生情况,然后进行标准地调查,选设标准地,标准株数不少于100株[1],统计有虫株率,在标准地内,采用选标准树3~5株,按上、中、下、东、西、南、北十二个方位各抽取40 cm标准枝一个,统计害虫数量,推算全株害虫数量[2]。
有虫株率(%)=(有虫株数/ 调查总株数 )×100%
株虫口密度=标准枝平均虫口量×标准枝量
1.3 生物学特性观察
在太白林业局苏家沟林场王家沟管护营林站和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蒿坪管护站设点,定期观察点尾尺蛾各虫态发育进展情况,并作记录,揭示该虫的发生危害规律。
2 结果与分析
2.1 形态特征
成虫:白色,体长24~27 mm,翅展37~41 mm,全身披有白色茸毛。触角黑色,双栉状,雄的较宽。复眼黑色。三对足颜色不一,前、中足灰黑色,后足披有白色茸毛。翅白色。前翅有三条淡黑色横线,在横线中央有黄色鳞片,内、外横线长,自前缘直达内缘;中横线较短,位于中室顶端。后翅中室顶端有一个黑点,稀延成不明显的斜线,在近第三中脉处有一个尾状突起。在突起部分,有一个土红色的小点。红点外被黑色鳞片包围,形成一个黑圈。在尾状突起附近,有淡黄色花纹。前、后翅的反面,在近外缘处有一系列短的黑色条状斑纹[3]。
卵:呈卵圆形,上部稍平,具有略凸的卵盖,卵的表面具纵刻纹。初产时为淡绿色(未受精的卵为鲜绿色,不饱满),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接近孵化时,则呈灰黑色[3]。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为45~67 mm。头部较胸部为宽,坚硬,深黄色。幼虫体色变化很大,初孵幼虫,背面黑色,腹面白色,两侧气门线亦为白色,头、胸及腹部第6~10节为黄色。2龄幼虫初蜕皮时,体为绿色,后慢慢变为灰绿色,身体透明。3龄幼虫体为黄色(略带紫色),腹部背面1~5节具有三条黑色纵线。腹面1~5节也有四条波伏黑色纵线,其纵线两头(胸部及腹部6~8节)则成点状。各纵线之间,每节相接之处有一个黑点。幼虫取食后略带青色。从4龄幼虫开始,头顶前上方左右有明显的两个黑点。腹部的背、腹面除有黑色纵线外,其纵线间的每节相接处黑点延伸为黑色横线,使腹部的背、腹面呈方格状。体壁淡黄色。幼虫体色的变化,到4龄定型,以后随着龄期的增加,方格状的花纹扩大,体壁的黄色加深[3]。
蛹:体长为28~38 mm,纺锤形,腹部稍尖,体色及花纹与老熟幼虫近似。雌的较肥大,雄的较瘦小[3]。
2.2 生物学特性
2.2.1 生活史 点尾尺蛾1年发生1代。卵在寄主的叶背、树皮裂缝及附近杂草上越冬。秦岭林区翌年4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初为孵化盛期,5月中旬为孵化末期。幼虫期很长,8月上旬才开始结茧化蛹,中旬为化蛹盛期。下旬为化蛹末期。成虫9月初羽化,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下旬为羽化末期。9月上旬开始产卵,中旬为产卵盛期,下旬结束产卵[4]。
2.2.2 生活习性
卵:卵产于叶背面,成行排列;或成堆状产在树干的附生植物或树皮裂缝里。卵期长,最长需要218 d,最短需要181 d。
幼虫:幼虫期长,约119~147 d,仅次于卵期。点尾尺蛾幼虫7龄,各龄历期无一定规律,一般说来,1~6龄所需的天数较少,平均10 d左右。第7龄需要很长时间,几乎占幼虫期的二分之一。
1~2龄幼虫大都群集在嫩叶上,以嫩叶的上表皮为食料,仅余叶的下表皮与叶脉,经太阳照射后,叶子渐成焦灼状。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食量也随之增加,不仅啮食嫩叶,老叶也不能幸免,甚至啮食新梢上的树皮,使木质部暴露,枝条枯死。幼虫取食是用臀足攀住叶片,胸部悬空,然后再用胸足抓住叶片,自上而下地取食。
取食后再以臀足抓住叶片,将身体倒悬于叶背,静止不动。
幼虫在取食或静止于叶背时,稍受惊动,立即吐丝下垂;不再受外界干扰时,身体又沿所吐的丝向上波浪式扭动,重新攀住叶片和枝条。自5龄开始,不仅有吐丝下垂的习性,且能弹跳。
幼虫老熟之后,转入结茧化蛹时期。结茧前的2~3 d,幼虫停止取食,并排除体内的粪便。
蛹 8月上旬幼虫开始结茧化蛹,9月上旬便羽化出成虫。约27~39 d。刚化的蛹,颜色淡黄,体壁柔软,黑色花纹也不清晰。约半小时之后,黑色花纹才逐渐清晰,体壁转硬,颜色加深。茧大多散结于叶的背面;但在为害严重的地区,往往结茧于寄主附近的杂草丛里,群集成堆,几个至几百个不等。
成虫:成虫期在整个生活史中为最短,寿命5~15 d,以7~11 d为最多。成虫白天停在叶子的背面或杂草丛中,夜晚或清晨外出活动。趋光性较弱,飞翔能力很强。每日清晨可以看到许多成虫在灌木林中飞舞,太阳出来之后,便都躲藏起来。
2.3 发生危害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计算株虫口密度,结果见表1。
表1 点尾尺蛾幼虫标准地调查表
由表1可看出,点尾尺蠖在太白林区各林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有虫株率为80.1%~96.42%,平均为87.66%,株虫口密度60~207头·株-1,平均株虫口密度111.71头·株-1。受害最重的是陕西省太白林业局苏家沟林场王家沟和白云林场大沟。
点尾尺蛾太白林区1年发生1代。卵在寄主的叶背、树皮裂缝及附近杂草上越冬。秦岭山区翌年4月中、下旬,卵开始孵化,5月初为孵化盛期,4月中旬为孵化末期。幼虫期很长,8月上旬才开始结茧化蛹,中旬为化蛹盛期。下旬为化蛹末期。成虫9月初羽化,9月中旬为羽化盛期,下旬为羽化末期。9月上旬开始产卵,中旬为产卵盛期,下旬结束产卵。
1~2龄幼虫大都群集在嫩叶上,以嫩叶的上表皮和叶肉为食料,仅余叶的下表皮与叶脉。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食量也随之增加,不仅啮食嫩叶,老叶也不能幸免,甚至啮食新梢上的树皮,使木质部暴露,枝条枯死。幼虫在取食或静止于叶背时,稍受惊动,立即吐丝下垂;不再受外界干扰时,身体又沿所吐的丝向上波浪式扭动,重新攀住叶片和枝条。成虫寿命5~15 d,白天停在叶背面或杂草丛中,夜晚或清晨外出活动。趋光性较弱,飞翔能力很强。
3 防治建议
3.1 人工除卵
点尾尺蛾以卵越冬,卵一般产在寄主叶背和树皮裂缝以及寄主附近的杂草丛中,在9月至翌年3月以前,清除寄主附近杂草,消灭越冬卵。
3.2 捕杀幼虫
根据幼虫具有受惊吐丝下垂的习性,在零星分布的粗榧树上,可人工捕杀幼虫,使其坠地进行消灭,较为简便。
3.3 采集消灭茧蛹
8月中旬是点尾尺蛾结茧化蛹盛期,此时在寄主植物的叶背或附近的杂草丛内收集虫茧,集中消灭。
3.4 药剂防治
幼虫3龄以前具群集性,秦岭南坡中山区,在5月下旬以前,进行喷药,即可达到有效防治。可喷洒1.8%阿维菌素乳油1∶2 000倍,或每667 m2用25%灭幼脲悬浮剂2 000倍、80%敌敌畏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800~1 000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500~2 000倍液;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较好地控制了该虫的发生及其为害。点尾尺蛾幼虫期长,为害性大。因此集中捕灭幼虫是防治点尾尺蛾的关键,而防治又以药剂防治最为有效。
[1] 盖钧镒.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3-34.
[2] 牟吉元.昆虫生态与农业害虫预测预报[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62-192.
[3] 方育卿.点尾尺蛾的初步观察及防治试验[J].昆虫学报,1976,19(3):218-324.
[4] 周体英.点尾尺蛾研究初报[J].应用昆虫学报.1985(5):212-214.
EuctenurapteryxnigrocciliariaLeechinTaibaiForestArea
XIAO-Juan1,ZHANG-Ling1,LIU-Yazhou2,SUN-Bingyin3,TIAN-Ruixuan4
(1.ShaanxiForestResourcesAdministrationBureau,Xi'an,Shaanxi710077; 2.TaibaiForestryBureauofShaanxi,TaibaiShaanxi721600; 3.Yangling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Yangling,Shaanxi712100; 4.LongcaopingForestryBureau,Yangling,Shaanxi712100)
EuctenurapteryxnigrocciliariaLeech, Cephalotaxus (Cephalotaxaceae) is a devastating pest. It was investigated during 2015-2016 inTaibai Forestry Bureau and TaibaishanNature Reserve in Shaanxi Province. In middle district of the Qinling Mountains, ithappens 1 generationa year, with eggs laid in the back of the host leaves, bark cracks and weeds over winter. It occurs in slopes of middle mountain area or valley to varying degrees, percentage of trees infected is 79.4% ~ 96.4%,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s 60 ~ 207/ plant. Most seriously infected area is in Wangjiagou management stationof Su Jia Gou Farm belonging toTaibai Forestry Bureau. The insect starts in late May and started to lay eggs in late September. Integrated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pest were put forward.
EuctenurapteryxnigrocciliariaLeech; investigation of pests; occurrence; integr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 763.42
A
1001-2117(2017)03-00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