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园林古籍看传统庭院植物配置

2017-11-06王丽茜李秋明麻欣瑶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花镜造园花木

陈 波,王丽茜,李秋明,麻欣瑶

(浙江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从园林古籍看传统庭院植物配置

陈 波,王丽茜,李秋明,麻欣瑶*

(浙江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明代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清初李渔的《闲情偶寄》和陈淏子的《花镜》等古籍均有述及我国传统园林植物配置原则,是作者经验与实践的结晶之作,对我国园林植物景观营造产生巨大影响。深入探究这些古籍,总结归纳相关的植物配置手法,古为今用,意义匪浅,并以郭庄东南隅庭院为例,指导现代植物配置设计。

古籍; 庭院设计; 植物配置; 郭庄

我国有着悠久的造园史,有关园林植物配置的诗词歌赋、笔记等古籍资料内容丰富,卷帙浩繁。明代计成所著《园冶》是我国第一部园林艺术理论专著,论述了宅园、别墅营建的原理和具体手法,虽无单独的花木篇,却在园说、相地等章节提及植物配置,虽少却精;明代文震亨所著《长物志》卷2“花木篇”在前言概述了植物配置理论,后文列有约50种花木,具体论述了各种植物的种植要点,系统而全面;清代李渔所著《闲情偶寄》中的“种植部”同样列出诸多花木,以轻快的口吻述说作者养花的经验之谈;清代陈淏子所著《花镜》详细地记述了观赏植物栽培原理和管理方法,其中“种植位置法”更直接地提出了相关的植物配置设计原则,堪称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有关园林植物配置的最高论著,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另外,还有诸如《群芳谱》《浮生六记》《履园丛话》《遵生八笺》等古籍也有述及植物配置,值的参考揣摩。

古代造园多为私人庭院,通过对相关古籍的研究有利于把握古代优秀的庭院植物配置手法,以期为现代庭院设计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以《园冶》《长物志》《闲情偶寄》《花镜》4本园林古籍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他相关古籍为辅,分析其中关于庭院植物配置的原则和手法,并以杭州郭庄为例,深度探讨传统庭院植物配置原则的应用。

1 庭院植物配置原则

《花镜》的“课花十八法”畅论花艺技巧,为全书的精华之处。其中的“位置种植法”仅600余字,却对古典园林植物配置与种植设计作了精辟的论述,内容十分全面。经提炼与归纳,可得出6个植物配置原则: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内外结合,季相突出。本文将围绕此原则研究相关古籍。

1.1 适地适树原则

适地适树是指造林树种的生态特性与造林地立地条件相适应,也就是把树栽植在最适宜生长的地方[1]。于庭院而言,受庭院面积、光照、房屋建筑等限制,其植物配置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更为讲究在合理的位置栽植合适的树木。

适地适树需要正确处理“地”与“树”之间的关系。在我国,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树造林中的重要性。如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中“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2]。《群芳谱·雅称》中指出“佳卉名园,全赖布置”;《花镜》中的“故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位置之有方耳”,进一步阐明了适地适树的重要性,以及“地”与“树”之间的重要联系。对于具体树种的栽植要点,《园冶》在“园说”中提到“梧阴匝地,槐荫当庭;插柳沿堤,栽梅绕屋”;《闲情偶寄》中有“榴性喜压,就其根之宜石者”;《长物志》的“别有一种曰‘秋海棠’,性喜阴湿,宜种背阴阶砌”;《花镜》中的牡丹“惧烈风酷日,须栽高敞向阳之所,则花大而色妍”。在《园冶》中“相地”一节有“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树桠不妨封顶”,作者提及适地适树的具体实施途径,即重新选择房屋位置以保留老树的改地适树和修剪老树枝桠以建造房檐的改树适地,可见古人在很早就开始注重古树的保护。

关于庭院中不适宜栽植的花木,《长物志》在卷2的“花木”篇提到“又如桃、李不可植于庭院,只宜远望”;《遵生八笺》在“家居种树宜忌”一节指出“宅东不宜种杏,宅南北不宜种李,宅西不宜种柳”“宅内种桑并种槿,种桃终是不安康”。“桃”谐音“逃”,“柳”谐音“流”,“桑”谐音“丧”,古人认为均不吉利,庭院中应用较少。其实,果树招虫,以桃树为最。古代庭院选树虽有诸多迷信成分,其实亦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1.2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相应的措施的方法态度。在庭院植物配置上,因地制宜就是要求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庭院自身实际,突出特色。

在我国,很久以前人们就有了环境文化观念,通过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协调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互为共生的状态,如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与“天人合一”、佛教与道教强调不为不恃,因任自然[3],它们均主张要根据自然规律办事,顺应自然,认为人的实践活动不能过度而阻碍自然发展,还倡导人们要主动去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写道“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阐述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明确提到“因地制宜”这个词:“一则创造园亭,因地制宜,不拘成见,一榱一桷,必令出自己裁。”《园冶》中的“相地”篇,针对各种地形条件提出了相应环境下的庭院设计。如村庄地,充分利用乡野素材,体现乡野之趣——“选村庄之胜,团团篱落,处处桑麻” “围墙编棘,窦留山犬迎人;曲径绕篱,苔破家童扫叶”;城市地建园,力争闹中取静——“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竹木摇飞堞雉;邻濠蜿蜒,柴荆横引长虹”,又可“院广堪梧,堤湾宜柳,别难成墅,兹易为林”。根据庭院面积大小,陈淏子在《花镜》中指出“如园中地广,多植果木松篁,地隘只宜花草药苗”。庭院中的位置不同,栽植的植物种类、形态也不同,《长物志》中写道“如庭院中、栏杆旁,应当是虬枝古干、品种各异,枝叶茂盛,疏密有致。或水畔石旁,横逸斜出;或一望成林,或一枝独秀”。

1.3 疏密相间原则

写作中“疏”“密”的表现手法体现为该疏处一笔带过,该密处精雕细琢。园林中的“疏”“密”涵义与此相似,主要表现为植物的多少、空间的广隘。花木栽植稀疏,景致便可渗透,达到忽隐忽现的效果;花木栽植密集,成为空间的界限,既划分了空间,也成为障景。

《花镜》中指出:“设若左有茂林,右必留旷野以疏之”,指出空间应有疏有密。《长物志》中也提到造景要疏密有致:“如庭院中、栏杆旁,应当是虬枝古干、品种各异,枝叶茂盛,疏密有致”。《园冶》则在村庄地的营造中描述了这样一幅疏密相间景观:“堂虚绿野犹开,花隐重门若掩”,院外田野遍布,空间宽阔,院内草木茂盛、郁郁葱葱遮蔽着房屋,忽隐忽现、有疏有密似重重大门。除了观赏上对景观疏密相间的要求外,花木本身也有疏密栽植要求。《长物志》提及竹的栽植时写道:“种竹有‘疏种’、‘密种’、‘浅种’、‘深种’之法”,按此4种种植法,一般均能长势茂盛。

1.4 虚实相生原则

按字面意思来看,“虚”是空,是空灵、清空或者说是无;“实”就是实在、质实,就是有[4]。在传统园林种植设计中,“虚实相生”的“虚”指“情”,即蕴含在植物景观中的人文内涵;“实”指“景”,即客观存在的植物景观[5]。情由境载,意随景生,造园的最终目的在于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中国园林不同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中国园林中还包含了意境,也即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情感。《园冶》中有“山林意味深求,花木情缘易逗”“因借无由,触情俱是”等句,反复强调造景中“情”的重要地位,如木槿花朝开暮落,简短的一生引人吁叹[5]。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感慨“睹萱草则能忘忧,睹木槿则能知戒”,以实涵虚,这是景物本身含了情,人若能懂便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花镜》中所提到的“前有芳塘,后须筑台榭以实之”大致就是“虚实相生”的字面表达,以实衬虚,这样的虚实对比使景观更显丰富多变。沈括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对“虚实相生”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虚中有实者,或山穷水尽处,一折而豁然开朗;或轩阁设厨处,一开而通别院。实中有虚者,开门于不通之院,映以竹石,如有实无也;设矮栏于墙头,如上有月台而实虚也。”这里所说的“虚”“实”表现为空间的转换,即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似无却有、似有却无的转换,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1.5 内外结合原则

庭院分院内和院外,一般以围墙圈之为界限,除了院内景观,还可以借院外的景观入园,达到内外结合,也就是通常说的借景。李渔认为开窗妙于借景,他对借景的方法更是独有一套,设计了“尺幅窗”这一独特的观景方式。他所造的浮白轩,后山丹崖碧水茂竹修林,于是裁纸作为画的头尾和镶边贴于窗上,俨然一幅厅堂图画,“坐而观之,则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通过以窗为纸,巧妙地将院外的景色引入庭院中,达到内外结合的效果。当然,“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畽,尽为烟景”,《园冶》提出的不是所有的景色入了园子就要利用,而是应把好的景色引入园中,不好的就要遮挡掉,如此才能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而从小空间来说,内外结合也指山石、建筑、水体和植物等之间的相互有益结合。《履园丛话》提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6]。简言之,就是说园林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闲情偶寄》中讲到“径莫便于捷,而又莫妙于迂”,曲折有致的小径在古典园林中十分常见,意在表现含蓄、不能一眼望尽的美。当然,光有曲径还不够,《花镜》中的“外有曲径,内当垒奇石以邃之”,指出曲径与山石相搭能使其更深邃。松、竹、梅向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其本身便带有高雅的品格,在园林中与其他元素相结合搭配,则使整个景观都富有了更深的意蕴。《园冶》的“径缘三益,业拟千秋”、《长物志》的“次者杂植松竹之下,或古梅奇石间,更雅”分别将松竹梅与园路与山石结合,使景致更有意境。

1.6 季相突出原则

植物有兴衰,随四季而变,通常把这一过程称为季相变化。植物的开花、结果和凋零时期不同,使得每季的观赏重点也不一样。因此,掌握植物的这些观赏特性,对植物进行适当配置,突出其季相特点,致四季有景可赏尤为重要。

关于季相,众多古籍中均有论述。《花镜》中的“其中色相配合之巧,又不可不论也”讲述了季相突出的重要性;《长物志》中也有提到“草木不可繁杂,随处种植,使其四季更替,景色不断”,同样指出植物要合理选择、搭配,以致四时之景不同;《园冶》在“借景”一节中详细描述了景色随四季变化的景象,“片片飞花,丝丝眠柳……红衣新浴;碧玉轻敲……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觉篱残菊晚,应探岭暖梅先”,春有柳树夏有荷,秋有桂香冬有梅,四时景致不一、有景可赏。欧阳修的《谢判官幽谷种花》诗有云:“浅深红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概述了诗人之于栽花的见解,即按不同花色、开花时期搭配种植,以致时有花开。高濂在《遵生八笺》中之于此诗作了扩展,详细讲述了四时可植之花——玉兰、桃、牡丹、海棠、桂花、山茶、蜡梅、梅花等,以及其花色种类,如山茶有粉红山茶、千瓣白山茶、大红滇茶等。正如其在此节末尾所言,各种花卉风采不一,栽成后占地并不多,须注意的是其修剪:“当与兼收并蓄,更开十径,醉赏四时”。以上讲述都是总体而论,在谈及具体花木的季相时,《长物志》在花木篇说道:“红梅、绛桃,只是林中点缀,不宜多植”;《闲情偶寄》在述及紫荆时提到这种花是可以不要的,“但春季所开,多红少紫,欲备其色,故间植之”,说明古人也十分注重季相表达,根据花色来决定是否栽植其于院中。

2 庭院植物配置案例分析——以郭庄为例

郭庄,又名汾阳别墅,位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杨公堤卧龙桥畔,清光绪33年(公元1907年)为绸商宋端甫所建[7]。庄园整体呈狭长形,在西面和北面分别设置了入口(图1)。郭庄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被誉为“西湖古典园林之冠”,从当地人“不到郭庄,难识西湖园林”的语句中可见其重要性和典型性[8]。因此,本文选取了郭庄作为案例分析对象,并截取其中的东南隅庭院,从上文论述的6个原则入手,进行具体的庭院植物配置分析。

郭庄东南隅庭院面积约为620 m2,地势相对平坦,空间不大,却小而精致,细节处理巧妙(图2)。庭院分为北侧和西侧两个主入口,不规则的园路把庭院分成5块小绿地,绿地边缘均由湖石堆砌围合,花木簇拥,草木繁盛,粉墙黛瓦。植物、建筑、山石和水体相互搭配,古朴典雅,与郭庄整体风格一脉相承,为较能反映郭庄整体景观特点的一处庭院景观。

从适地适树原则分析,该庭院内种植了28种植物,隶属于17科25属[9]。乔木有香樟、罗汉松、水杉、日本五针松、龙柏、梅花、桂花、红枫、羽毛枫、鸡爪槭、山茶,灌木有蜡梅、金边胡颓子、茶梅、阔叶十大功劳、月季、南天竹、云南黄馨、迎春、春鹃、火棘、花叶蔓长春,草本有矮麦冬、沿阶草,藤本有常春藤、紫藤、花叶络石,竹类有紫竹。这些植物多为乡土植物,抑或是经栽培驯化后适应本地环境的植物,因而均能健康生长,且配置合理,符合适地适树原则,并达到较好景观效果。

从因地制宜原则来看,该庭院地形起伏小,因而在立面上,于南区栽植3株高低不同的高大香樟为背景,既拉高了整体高度,又增加了林冠线变化(图3),还缓和了园外高耸突兀的水杉,丰富了植物层次。5个小绿地中以西侧入口处绿地面积最小,其植物种类较少配置却不单调。以石围合,沿阶草作为勾边,其内栽植南天竹、春鹃加以点缀,并刻意选择了枝干纤细的梅花和红枫作为主要观赏树种,并以江南园林传统的白墙为底,整体看去和谐自然,较好地展示了江南园林小巧雅致的特点(图4)。

图3 庭院南区植物配置

图4 庭院西区植物配置

从疏密相间原则来看,该庭院栽植了诸多的乔灌木,或丛植,或群植,或孤植点缀。植物的林缘线疏密有致,开合有序,且过渡自然(图5,香樟分枝点高,下层视野开阔故未包括其中)。

图5 根据林缘线绘制的疏密相间分析

从虚实相生原则来看,北侧有小溪流过,将植物与另一空间分隔开,成为虚隔,于是其上设置园桥以实之。水系周边栽植了桂花、梅花,水为虚,花木为实,光影斑驳,水木相映,虚实相生(图6)。中心绿地种植了数棵梅花,冬季叶落枝条稀疏,成为虚隔,让两边的游人可从枝干间隙感受到空间的渗透和虚实交替之趣(图7)。

图6 庭院北侧花木倒影

图7 庭院中心植物配置

从内外结合原则来看,南区3株香樟树高冠大,围墙较为低矮,但林下并未种植小乔木,而是利用围墙外栽植密集的水杉作了空间填充,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该院落的私密性(图8)。在西侧园路,透过林下空间可见庭院外侧的廊桥,透过廊桥又能看到远处的植物景观,增强了景深。有近景,有远景,廊桥的设置将庭院内外较好地衔接起来,空间显得更为充实,层次更为丰富(图9)。

图8 庭院东侧建筑前方植物配置

图9 庭院西侧小路植物配置

从季相突出原则来看,该庭院植物应用较为丰富、季相分明,四季有景(表1)。具体来看,在北侧入口,色叶植物羽毛枫和鸡爪槭、开粉色花的茶梅以及青翠常绿的龙柏颜色上互补,高度上与建筑相搭错落有致,成为冬季视线焦点(图10)。

表1 郭庄东南隅庭院四季主要观赏植物

图10 庭院北侧入口植物配置

3 小结

古代造园与现代造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古代造园者兼具多种身份,既是造园家,也是诗人、画家、园艺家。他们常常亲自栽培花木,深谙养花之道,也会将画论、诗意写进园林。因而在实际造园中,他们能充分根据植物习性来适地适树,使其各得其所;能因地制宜,令出自己裁;能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密相间;能融情于景,虚实相生;能景致突出,内外结合;能纳四时之景,突出季相。古代园林讲究咫尺山林现自然美景,力争闹中取静。经过长期实践,古人对造园有诸多理解,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并纳入了书籍之中。当代城市人口密集、环境喧闹,在现代庭院设计中,人们常常会追求古人的生活愿景,越来越着力于回归传统。对古人造园理论进行研究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既是继承传统又能促进现代庭园景观设计的发展。

[1] 刘峰,鲁化文,宝力格. 浅谈适地适树[J]. 内蒙古林业,2001(12):27.

[2] 王越. 常绿树木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1(33):219-220.

[3] 李杰. 论李渔的园林美学思想[D]. 扬州:扬州大学,2010.

[4] 阎琦. 空白之韵: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虚实相生[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133-134.

[5] 王欣. 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6] 钱泳. 履园丛话[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 宋瑛. 江南造园之意境:浅析杭州郭庄的古典造园手法[J]. 浙江建筑,2011(12):4-7.

[8] 郑淼,郭毅,乔鑫. 杭州郭庄园林艺术赏析[J]. 中国园林,2010(11):97-100.

[9] 邬丛瑜,王静,宋丹,等. 郭庄东南隅庭院绿地植物群落分析[J]. 中国园艺文摘,2015(12):88-94.

收入日期:2017-08-12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6YJC760043)

陈 波(1978—),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设计,E-mail:bochen2008@126.com。

麻欣瑶,E-mail: 26615198@qq.com。

文献著录格式:陈波,王丽茜,李秋明,等. 从园林古籍看传统庭院植物配置[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0):1805-1810.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41

S68

A

0528-9017(2017)10-1805-06

(责任编辑张瑞麟)

猜你喜欢

花镜造园花木
花镜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不同类型花镜植物配置研究
——以贵阳市登高云山公园为例
壹 造园·纳瑞集祥
关于花镜植物材料的选择与应用的探讨
园林景观植物配置中花镜设计的浅析
花木笺
唠叨的妈妈
爱找茬的老师
时间都去哪儿了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