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百喻经》中的“愚人”形象

2017-11-04刘丽红

学习导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愚人现实生活智商

摘要《百喻经》是印度的一部佛教典籍,其中的“愚人”形象并不都是智商上的愚,而是失去了人性的本真,虚伪、愚蠢、狡诈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这些形象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愚人 思想 行为 讽刺意义

《百喻经》是印度一部以寓言故事宣講大乘法的经书,是佛教典籍中较为特殊的一种。由九十八个独立的比喻故事构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的主角形象“愚人”并不都是智商上的愚,而是失去了人性的本真,虚伪、愚蠢、狡诈、残忍、伪善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

一、“愚人”形象产生的社会背景

婆罗门是古印度的贵族集团,掌握神权,是知识的垄断者。佛教与婆罗门处于对立面,《百喻经》中直接批判讽刺婆罗门的不在少数,但是如果仅仅只是描述事实并不能让受众明白佛教批判婆罗门的良苦用心,只有夸大事实,或把人物“愚化”才能让受众在夸张的基础上了解婆罗门的丑陋。由此可见,“愚人”形象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如第十一篇“婆罗门杀子喻”中,讲述了婆罗门为了维护所谓的尊严,伪善又凶残的杀害自己的亲生子女来欺骗人们。用浅显的故事直接抨击了严格的种姓制度,揭露了神权代表婆罗门的虚伪,“愚人”形象在佛教否定婆罗门思想以及主张具有巨大的推动力量。

从印度当时受众的文化水平来看,《百喻经》采用“愚人”为主角形象是经过斟酌的。印度古代下层群众文化层次较低,难以理解复杂的道理,因此《百喻经》并不能直接向受众灌输思想。不得不采用讲故事的形式。以“愚人”为主角形象的说理方式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并且获得传播的最大化。

二、愚人中“愚”的表现方式

(一)思想上的“愚”

第一篇“愚人食盐喻”讲的是愚蠢的人去做客,嫌食物没有味道,在主人加盐之后觉得很美味。愚蠢的人思考加一点盐就这样味美,更多的盐就会更好,于是直接吃盐,后果可想而知。主人公的推理是正确的,只是没有把主观意识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导致在思维的过程中发生了偏差,走了极端往往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第七篇“认人为兄喻”讲的是一个愚蠢的人认为某个被社会称赞的人很富裕,便认其为兄长。在得知他欠下外债之后又不再称其为兄长。这个故事对比其他夸张的故事更贴近现实,现实生活中像主人公一样的人比比皆是,这些认钱不认人的人并非是智商愚笨,而是虚伪、狡诈之流。

第九篇“叹父德行喻”讲的是从前有个人在大家面前赞誉自己的父亲,愚蠢的人称赞自己父亲的德行更高。大家要他说说具体哪些行为,愚蠢的人回答说他父亲从小就断绝了性行为,从未与异性接触,做不干净的事。众人笑话如果他父亲不近女色,他又是如何而来。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智商低下之人,而是为争名誉,所想的理由极不合逻辑,以至于落下笑柄。

《百喻经》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愚人”不单单是局限于智商的愚蠢,更多的是抨击现实生活中不懂得转变观念或迂腐自私之人。故事中“愚人”的身份不只是一个智商愚蠢之人,他是一种文化符号, 象征着社会尖锐的事实以及虚伪的面纱。

(二)行为上的荒唐

《百喻经》中“愚人”占据了各个阶层,包括平民、商人、财主、婆罗门、国王等。尽管表现千姿百态,却不过一个“愚”字。书中很多故事读起来让人觉得荒唐,不可思议。这与寓言的表达形式有关。夸大现实以产生距离感,让人读起来发笑,笑后回归现实。“愚人”形象就像镜子一样,还原现实世界,并影射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弱点和丑恶。

第六篇“子死欲停置家中喻”讲的是有一个愚蠢的人,七个儿子中的一个死了,想把尸体留在家里自己离去。周围的人劝他应该立即把尸体安葬。愚人想:“如果不能将儿子留下来,而应该安葬的话,就需要再杀死一个儿子来平衡担子,这样才能安全的到达墓地。”于是他又杀死了一个儿子。为了保持担子两头的平衡,竟杀子而葬,此种行为荒唐至极,就连文中的旁人都笑古往今来未有此人。愚人的荒唐行为让人听后觉得发笑,却又哭笑不得。

文章夸张愚人的行为,使愚人的行为看起来更加的荒唐可笑,也是作者为了引出义理的重要手段。把行为夸张、结局夸张,让故事变得不可思议,深入人心。

三、“愚人”形象的讽刺意义

对于创作者来说,不仅要以现实为根据编造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而且还要以现实为根据阐发道理,现实既是依据又是归宿。以“愚人”为主角形象的故事内容和与现实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相关,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佛教与婆罗门的对立导致《百喻经》不能直白的讽刺和揭露,而是通过更加隐晦的方法来表达现实。《百喻经》以“愚人”为主角形象,对“愚人”进行了夸张、讽刺,间接地反映生活,揭露生活中存在的丑恶嘴脸以及不堪的现实,读者在欢笑的过程中对故事与道理的印象更深刻,能产生较好的宣传效果。

以“愚人”为主角的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不同的道理。故事中作者对“愚人”直接的批评、“愚人”沦为笑柄的结局、文章末尾佛学义理的讲解、读者阅读时的反思与启发,都是“愚人”形象在哲理方面的升华。“愚人”形象并不是胡编乱造的,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加以改造而成的,真实的反应世态,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作者对现实社会深刻的揭露及隐晦的讽刺。

在“愚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具有丰富的哲理性与教育性,每一个故事都蕴含着一个哲理。如:“渴见水喻”告诉人们要学会满足,学会克制欲望;“三重楼喻”告诫人们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乘船失盂喻”告诉大家要顾全大局,懂得变通。《百喻经》中的愚人形象不单只是为了制造幽默感,更是希望通过愚人题材的故事来表达对社会的思考,让现实生活中的人能认清自己、摆正自己。

作者简介

刘丽红,女,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

通讯地址(样刊邮寄):湖南长沙市岳麓区桐梓坡西路保利麓谷林语F区16栋1602房endprint

猜你喜欢

愚人现实生活智商
愚人食盐
愚人节这一天
智商
愚人吃盐
二则
愚人食盐
亲,你的智商已下线
假期归来
团队智商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