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研究

2017-11-04林悦

卷宗 2017年28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对策

林悦

摘 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提出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的对策: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建设,构建市民化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子弟学校的管理;整合教学力量与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改变农业转移人口观念,正确对待市民化教育。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对策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是指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适应城市生活、防御社会风险、加快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继续教育方式,它既包括适应城市生活的指导性教育,也包括文化心理方面的思想性教育。

1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育内容与形式单一,难以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当前的市民化教育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就业培训和上岗前的简单培训,对人文道德修养、社会公德、系统职业方面的教育有待加强。这难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情况。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往往不细致,很少会在培训之前了解学员的需求,重视培训形式,忽视培训内容,导致很多培训缺乏针对性,转移人口无法真正从中获益。转移人口真正需要的法律政策、心理健康、职业技能培训、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则等实实在在的知识却很少出现。

(二)教育主体难以多元化,配套服务不到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依靠多元化教育主体和科技文化、教育、医疗各类资源。政府部门缺少专门的负责机构来系统组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教育工作,对于配需计划的设计、培训的实施和质量效果的考察都缺少规范的机制;各部门合作还未成熟,各个单位分散培训,很多资源都难以得到充分利用,或者是各自为政、或者是多头管理,造成教育指导上的盲目性。例如,多数高校的教育资源尚未面向农业转移人口。社区教育服务存在严重缺位现象。当前,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习点的教育力量尚未发掘出来。

(三)教育资源二元结构明显,转移人口子女入学仍存问题。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当前,对于农业转移人口来说,教育资源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存在。具体来说,首先表现在学校教育资源紧缺,办理入学的流程繁琐。虽然当前政府要求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安排符合条件的子女入学,但是前提是公立学校必须有空缺接收这些学生。其次,处于“灰色地带”转移人口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部门对待这样的学校也是取舍两难。很多子弟学校在夹缝中生存,大多没有固定的校园,教学质量更是比不上公立学校。第三,部分公办学校存在着转移人口子女受冷落和歧视的情况。由于多数孩子之前接受农村教育,教材不同加上来回搬迁,他们所受的教育和城市教育有一定差距,他们学习基础不如城市学生,成绩相对较差。

2 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的因素

(一)市民化教育制度建设缺乏,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当前,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多数培训未纳入重要的日程。首先,大部分地区只注重整个劳务输出的数量,对转移人口发展缺乏规划。相关部门对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缺乏正确认识,也缺乏制度化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包括设立相应的负责人员和负责机构、制定符合需求的培训计划、进行宏观指导和系统安排、建设宣传信息渠道;其次,市民化教育的相关管理机制尚未完善,存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农业转移人口给他们的发展带来了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巨大的利润,但对于他们的发展,多数企业并没有长远的考虑。第三,市民化教育缺乏资金保障。当前市民化教育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多方合作,包括输入地政府、输出地政府、农业部门、教育部门共同沟通协商。

(二)用人單位社会责任感缺失,开展市民化教育参与度不足。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是指用人单位对除投资者之外的其他利益群体承担的道义上及法律上的义务与责任,包括提供应有的劳动报酬、安全的工作环境、适宜的工作条件、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员工的教育培训。《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的岗位培训责任,对不履行培训义务的用人单位,应按国家规定强制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用于政府组织的培训。”但现实中,多数用人单位把转移人口当成是廉价劳动力,最大限度的获取更大利润,压低转移人口的工资。

(三)教育信息情报缺失,教育市场不完善。教育信息情报缺失主要是由于缺乏沟通,教育信息与劳动力所需的用工情报以及所需信息存在不对称情况。转移人口信息情报不准确,信息收集滞后于实际情况,对培训需求缺乏实地调研,使收集到的信息缺乏及时性和预见性,从而直接影响转移人口的培训选择。另一方面,转移人口业余文化生活贫乏,工作之余很少接触信息媒介,看电视、听广播、上网的机会比较少,能够接收到的学习信息缺乏,使转移人口失去了很多教育机会。同时,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仍然处于初始的发展阶段,教育市场仍然不规范。很多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四)转移人口知识水平较低,素质参差不齐。转移人口在城市社会阶层中处于较低地位,常常被称为边缘群体、弱势群体,较少具有能和用人单位平等对话的权利,在进入用人单位时,有些员工很难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证自身的权益,市民化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权利也往往受到漠视,甚至造成自卑心理以及学习障碍。现在大多数转移人口受教育程度很低,多是在初中水平,在用人单位能够从事的岗位是有限的,只能从事简单的机械性质劳动,加上难以及时通过培训自身技能,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他们存在的边缘心态也会影响市民化教育,对城市生活过分理想化的设想与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常常使他们陷入迷茫状态。如果此时不及时进行市民化教育,就会使他们再次陷入心理融入的恶性循环。

3 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的思路

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完成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带来社会、用人单位、个人“三赢”局面,一方面能够为城市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会提高社会整体素养。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市民化教育课程,探索适合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的实践经验,积极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教育发展。endprint

(一)完善教育法律制度建设,构建市民化教育投入的长效机制。完善有关转移人口教育培训的各项政策,积极保障转移人口教育权利的实现。政府加强主体意识,发挥市民化教育的推动作用,把握教育的发展方向,制定科学的计划,给予宏观指导,鼓励发展终身教育和成人教育,尤其是转移人口融入城市需要的市民化教育。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9条规定:“国家实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应当采取促使保障并发展公民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职业教育法》,严格开展执法检查,确保正确有效实施。2015年4月,张德江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到郑州、开封、许昌检查。检查职业教育法实施情况,是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项执法检查任务。要深入了解实施情况,抓住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对策,确保职业教育法正确有效实施。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对子弟学校的管理。首先是建立转移人口业余培训学校。学校要做到“五有”:有规章制度、教学场地、教学设施、学习内容、师资力量。各用人单位的党政部门和工会负责人对学校运行、授课团队、技术支持全面把关,全面支持转移人口业余学校的教育活动。其次是优化转移人口子女教育。将转移人口子女教育公平问题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奖优惩劣。同时,增加公办学校学位数量。第三,大力扶植农民工子弟学校,并对其进行管理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开办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办学校的入学压力,解决难以顺利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的上学问题,为他们提供上学机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农民工子弟学校发展,例如低息贷款、吸引外资、政策倾斜、联系场所,对于符合条件的学校及时给予审批。

(三)整合教学力量与资源,建立多层次市民化教育体系。丰富市民化教育培训内容。在对转移人口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最感兴趣的培训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除了就业技能和新岗位培训之外,找工作方面的技能、务工紧密相关的规章政策、如何调适心态,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文化素养提升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内容。这说明当前务工人员思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獲得就业技能,而是更加关注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市民化教育应当能够满足转移人口的新需求,开发相对应的课程。

(四)改变农业转移人口观念,正确对待市民化教育。市民化是一个从地理位置上的转变,到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的转变,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帮助转移人口正确看待市民化教育,让转移人口愿意参与市民化教育,真正觉得市民化教育有意义。帮助转移人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适应城市的生活,塑造敢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注重宣传城市文化与城市历史,使转移人口了解城市、热爱城市,产生归属感,不再认为自己是边缘群体,学会如何同城市居民和其他打工者沟通交流,增加主人翁意识。同时,构建终生教育体系。转移人口要想在城市里长久发展,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重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如果仅限于停留在进城时的知识技能水平,将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重构知识体系的重点是结合当前的工作情况,整合自身的知识体系,找到知识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提升。

参考文献

1.刘璐.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平问题研究——以郑州市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4.

2.卢美芬.农民市民化教育:问题形态与策略重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35:96-98.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