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流动人口教育水平的相关性探究

2017-11-04黄婕

城市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市化政策

黄婕

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新兴流动人口大幅度地涌入城市,产生了很多新的特点。但是流动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现状依旧令人担忧,可以从流出地和流入地教育系统方面、以及人为观念的影响来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这需要从政策、观念等多方面去解决。

关键词:城市化;流动人口;教育;政策

一、引言

流动人口与城市化之间联系紧密,伴随我国现代城市化的快速扩展,各个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在逐渐增多。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4年11月18日发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4》指出,到2013年末,我国流动人口的总量为2.45亿,超过了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的总的流向趋势并没有改变,特别是特大城市人口聚集态势还在加强。由于我国新型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各政府不断扩大城市发展规模,各个中小型城市的崛起,城市对劳动人口的要求不断激增,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来在增加家庭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城市流动人口对于城市化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城市中很多产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外来流动人口,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流动人口的社会生产能力对于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研究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重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改革催生现代流动人口新特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城镇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中国城镇化发展将会进一步提高,而高等教育规模与城镇化水平在一定期限内将会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面对城市化的發展和各地政策的帮助,其实流动人口的教育层级逐渐有所增加,改变了长期以来的低教育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新特征中:

1.年龄趋势年轻化:与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化发展刚刚起步相比,流动人口的年龄层级开始向年轻化转变。根据之前流动人口的调查显示,流动人口以中年居多,青年与老年所占的比例较少。但是,根据国家卫计委组织2010年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约为28岁,其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占流动人口总数的50%以上。随着城市建设的脚步加快,城市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增加,必要的知识储备也是流动人口生产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很多较之于知识层级较低的中老年流动人口来说,青年流动人口拥有相对领先的知识素养,因此将占据城市建设的主要市场。所以较之上一代,流动人口的外出年龄更加年轻。

2.城市价值观的转变:如今趋于年轻化的新生代流动人口进入城市,流动人口不仅仅希望从城市获取较高的薪资,也期待能够融入城市,对城市的价值观开始由难以加入走向融合。面对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部分城市流动人口的与上一代相比拥有相应的知识教育水平,他们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其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期待。其中大部分更愿意在一个稳定的城市获得一份长久的工作,并拥有在城市继续发展的愿望的期待。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实现城市化过程中主体的多样性。

3.流动方式集体化、固定化:从之前流动人口流入城市的方式来看,个人化的迁移方式是主要方式,而如今流动人口更多的是由个体劳动力向整个家庭化迁移转变;同时,由短暂性、多方位的流动地点转移为固定的流动,大多数的流动人口愿意在一个城市中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与之前零散的奔波和做工形成巨大反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包括流动人口自身对于城市的融入感,他们愿意驻足某个特定的城市,也包括城市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三、流动人口受教育的制约因素

面对城市化进程吸引的在众多的流动人口向城市迁移,流动人口的就业现状依旧令人堪忧,而据调查,流动人口的就业是与其教育水平呈正相关的。在现阶段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流动人口对城市化的贡献不一样,而教育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户籍制度不完善:从建国以来,我国就长期处于二元户籍制度之中,农村户口与非农村户口之间的差异长久存在,导致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时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但是在现阶段,二元制的户籍制度的影响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农村与城市的教育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与公平性依旧存在。

2.农村教育系统不健全: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差距总是存在的并且是合理的。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从表面上看是贫富水平的悬殊,但是从经济内涵的深层次来看,较低的文化程度是产生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与城市教育体系相比,从物质上看,农村的基础教育设施有待完善;从师资力量上看,农村的教师数量和文化程度不高;从环境上看,农村学习经济上的贫乏促使农村人口一代又一代的进入是城市务工,但是他们的知识水平决定他们进入城市所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必然是相对较低的。

3.家族观念的影响:伴随大批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对城市的期待效应潜在地影响当地农村人口。农村人口初中未毕业就进入城市务工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轻视教育的观念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依旧存在,他们将经济的获得当作是当下最重要的家庭任务,从而忽视教育的重要性,“读书无用论”观点依旧村子落后农村地区。如何从思想上和制度上保障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权利将是未来发展乡村和城市流动人口素质至关重要的因素。

四、顺应流动人口的发展需求。提升其教育手段更新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理所应当的需要享受城市化发展带来的福利。因此,大批的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水平的探讨也处于激烈的讨论之中。

1.促进流出地教育系统化: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是存在农村经济与城镇相比悬殊很大的地方,因而教育直接的脱轨也是普遍存在的。从农村的地方政府角度上来说,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保证农村教育支出的重要比例,从制度上保证流动人口可以在他的学习生涯中能接受规定时间和相同质量的教育。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将教育作为该地居民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体制落实到实处,尽量减少半路辍学的现象。从城镇的流动人口来说,首先发展的城市可以通过物质支持的方式来帮助农村教育实现现代化。由于很多的地方教育设施依旧不完善,因此可以相应地提供一些教育物质来帮助农村地区改善教育条件;同时,城市也可以定期给农村提供教育质量的补给新鲜血液。可以组织相应的师资帮扶的支援队伍,帮助农村地区可以获得新鲜的文化知识。

2.完善城市教育公平化: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显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流动人口的教育问题,对于随迁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指出了一点意见,但是由于流动人口职业水平与其教育程度之间存在重要联系,而大部门流动人口在进入城市的时候教育水平已经成形但是专业技能缺乏,因此城市政府可以适当的颁布相关政策有程序地组织相关流动人口进行职业技能的免费培训。结合当今流动人口年龄的年轻化态势,相应的流动人口技能培训可以弥补农村教育的不足,也可以使他们享受城市教育的公平待遇,这也有利于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为城市化建设贡献出有价值、高效率的劳动水平。

3.增强自身教育观念:从流动人口本身来说,尽管他们对城市的渴望和融入感已有所增强,但是他们自身承载的知识文化素养依旧令人担忧。城市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觊觎流动人口的廉价劳动力,上一代的流动人口老经验影响这新一代流动人口,在他们的印象中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依旧可以在城市建设中生活,而流动人口也只是满足当前的现状而忽视自身教育问题。但是要想真正在城市中找到一席之地,流动人口依靠传统的体力劳动已经满足不了当代社会的要求。当农民获得较高的知识水平的时候,他们会有更好的机会和能力走出农村,进入城市从事他们喜欢的产业,而不是靠出卖劳动力被迫谋生。

小结:单纯的体力劳动不足以支撑城市化的进程,流动人口的知识已经转变成一种必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从各个方面提高流动人口的教育是为城市化建设提供保障的重要基础之一。在提高流动人口教育的过程中,不仅希望其能够为城市发展增值,同时也可以将其知识技术反馈给当地农村地区,为促进农村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施展他们的用武之地,用城市建设的新方法反哺农村城镇化的过程,让我国城市化的过程真正实现全方位、多覆盖的局面,让全体人民可以共享城市化的巨大福利。endprint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城市化政策
“三提高”“两保障”: “双减”政策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基于双变量probit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研究
China allows couples to have three children 中国出台三孩政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股指冲高回落 多方政策救市
数说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二孩可在居住地登记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