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
2017-11-04郑荣志
郑荣志
摘要:在现代主义运动过后,在肯定其“功能至上”的同时,许多建筑师开始反思千城一面的“国际式”,出现了许多流派,如后现代主义、解構主义、新陈代谢派等。其中一种追求地域特征和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流派,叫新地域主义。
新地域主义并不是对地方传统建筑的简单复制或模仿,而是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运用新的材料、技术和形式来表达。本文通过对中国本建筑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近现代建筑先驱在教育和实践方面所做的贡献,并对中国地域建筑的精髓进行梳理,谈谈笔者对中国本土建筑的发展,并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地域主义;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
研究背景
现代主义建筑除了强调经济、坚固、美观外,开始倾向环保、可持续性。随着国外的砖石和钢筋混凝土建筑技术传到国内,其耐久性和低廉的建设成本,比较符合中国战后的经济条件。中国改革开放后全国各地兴起一轮又一轮的现代城市建设,除了少数文保建筑,许多古建筑遭到大量地破坏。中国传统建筑的未来将何去何从,这是新一代建筑师应该反思的问题。
1.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脉络
我国古代原始森林繁茂,取材方便,再加上木材易加工、施工周期短、抗震性能良好等特点,中国自古就开始用木材来建造建筑。中国古代将建筑单体分解成台基、墙身、屋顶的构筑方式,并发明了一系列的构造方式和用材型制,加强建筑稳定性的同时也节省材料,而宫殿建筑群更是中古传统建筑的最精髓的代表。
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财富积累,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砖瓦材料的发明,形成秦汉夯土台基和木构架相结合的“高台宫室”的建筑风格,唐将这一风格推向更加雄伟和成熟;宋以后建筑体量明显变得精致小巧,并制定一系列规范节省木材;辽金西夏时期建筑构件更加精简,到元明清时期基本形制化。从汉唐时期斗拱粗壮的结构作用到后来精致小巧的装饰作用的演变,就能够看出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封建社会的长期摸索和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结构、施工,还是在空间艺术和传统文化的表达上,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迥异于西方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2.近现代建筑工作者对传统建筑的探索
随着世界列强的入侵,殖民者在全国主要城市兴建了一批殖民建筑,扩展了国人的眼界,也带来了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方法,一些日美留学归来的建筑学者,开始在战后的中国开始了建筑实践,在这种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兴起了一场在中国建筑史上被称为“传统复兴”的建筑运动。
传统复兴,大致分为三种设计模式:第一种是完全仿古做法的“宫殿式”;第二种是被视为折中做法的“混合式”,即功能按照现代的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却采用传统的三段式;第三种是以突出传统装饰符号为特征的设计形式。传统复兴体现了当时的建筑师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一次努力,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并没有没有摆脱外在的装饰符号主义,还是没有触及到中国最精髓的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后,某些地方政府和设计师对国外流行的建筑形式,不考虑是否与当地文化相冲突就直接采用。国家大剧院、北京奥林匹克公园、CCTV大楼、广州歌剧院等越来越多的新奇的建筑出现在中国时,外界很多人都说中国变成了世界建筑的试验场。有些建筑的确在中国取得了成功,但有些建筑却让整个城市和当地文化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3.现代建筑大师对传统建筑的探索
深受欧美影响的日本,在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丢掉传统,而是学习国外优秀的结构技术和施工管理经验,探索出一条复合日本本土风俗和地理特点的建设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美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
在越来越强调文化软实力的今天,国人开始反思,如何重新定义中国建筑文化,一批优秀的建筑师和教育家,开始了他们自己实践工作。
3.1香山饭店
虽然在美国接受的是现代建筑教育,贝聿铭从小在苏州狮子园长大,深受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熏陶。香山饭店是贝老先生结合中国北方民居与苏州园林,提炼中国传统院落和园林符号精心设计的酒店。
香山饭店平面布局尊重原有场地和环境,将建筑的前庭、大堂和后院,分布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为了保留珍贵的古树,利用地形营造出各个高低错落的庭院式空间,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的艺术感,使得空间连续而又不失自然,这为后来他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奠定了基础。
3.2深圳万科第五园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在住宅建筑上兴起了一场“新中式”的建造活动。新中式主要提炼北方的合院和南方的园林,常以低密度的高端住宅为代表。
合院派建筑追求北方四合院的生活方式,注重“居”,以一定高度的青砖院墙或房间围合的庭院为核心,形象浑宏大气而又不失传统;南方园林派则注重“游”,以开放式的自然景观、曲径通幽的空间处理手法,白墙青瓦、高大的马头墙、飞檐等装饰符号为语言,表达一种山水画般的意境美。
第五园吸纳了岭南园林、北京四合院、徽派建筑等众多中式建筑的精华,以现代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将园区入户道路和景观路线统一起来,设置大小不一的庭院和水面等景观元素,外形上提炼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和双破屋顶,用新的材料来重新表达。白墙黑瓦简洁的外观和色彩,倒映在水中,营造出朦胧的江南水乡风格,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山水意境,发挥的淋漓尽致。
3.3苏州博物馆新馆
博物馆选址位于拙政园旁,由于高度限制,新馆设计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共两层,建筑平面为庭院式布局,由北向南依次递进,主要分为三大功能区:中间为入口庭院、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面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面为次展厅和行政办公区。整个建筑主基调仍然保持苏州传统的粉墙黛瓦,材料却使用现代钢筋混领土和钢结构屋架,与老馆既有传承,又有对比。
博物馆屋顶造型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园林建筑,经过贝式典型的几何形体的切割,内部结构采用现代的钢结构代替传统的木屋架,外部传统的青色小瓦和现代材料玻璃相结合,自然光线经过玻璃天窗下的格栅过滤后,再进入室内。
新馆与拙政园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交相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的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特点,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3.4绩溪博物馆
为尽可能保留用地内的现状树木(特别是用地西北部一株700年树龄的古槐),设置了多个庭院和天井,既满足了建筑的采光,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室内外空间环境。走进入口庭院,中心为两条水圳交汇之处的水面和一组被抽象化的“假山”,符合园林式建筑的“山水”意象的艺术氛围。刻意将参观流线曲折化,经过主庭院的、水面的“观赏流线”,将游客引至建筑东南角的“观景台”,再到室内展品和几进院落的依次变换,这种室内外交替的观赏流线,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自然紧密结合的特点。
俯瞰建筑的屋面,规律性组合布置的三角屋架单元,连续起伏,白墙灰瓦的建筑形态、虚实对比的庭院和局部突出的古树,和秀美的远山和淡蓝的天空,构成一幅缥缈宁静的山水画。
小结:中国传统建筑主要以木材为主材料,其独特的力学原理和视觉效应,尤其是建筑群体组合而成的轴线空间,随着几进院落的空间组合变化,展现不同的景致和主题。精神上主张“天人合一、浑然一体”,无论是无论是写意的江南庭院,还是独立组团的四合院,都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也是中国集儒、道两家文化之长的体现。
针对逐渐式微的传统建筑,近些年来大家都有意识的保护一些传统建筑,就像北京呼吁保护一些胡同和住宅结构等。但我们并不能完全地复制和模仿,而应该在深入了解传统后,提炼一些真正有意义的文化去创新,让它重新焕发出生命力,这是我们作为年轻一代建筑师应有的意识和责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