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海南高校志愿者可持续参与的对策研究
2017-11-04贾朋社许筱
贾朋社 许筱
摘 要:城市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志愿者服务对于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与重要作用。志愿者参与动机、参与数量、质量、参与的可持续性等,直接关系到志愿服务质量,也影响城市整体发展。本文通过对海南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现状的分析,结合期望理论,对如何有效的促进海南省高校志愿者可持续的参与志愿服务提出建议,以其通过高校志愿者的良好参与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志愿者;志愿服务;期望理论;可持续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基于期望理论的海南高校志愿者持续参与”(HNSK(ZX)14-163)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与之配套的城市综合建设与升级项目持续增多。海南政府当下持续快速发展的新战略、海南既往发展基础薄弱的历史现状,与国内外游客及海南民众对海南发展的新要求、高标准,促使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集合海南全省各界积极力量、各类优势资源共同协作。作为社会力量中的积极分子,海南志愿者尤其是高校志愿者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以进一步凸显。围绕海南发展需求,解决志愿服务中存在的急迫问题,通过引领高校志愿者持续参与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在保证志愿者参与数量的同时提升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服务质量,对进一步提升海南省在国际和国内的整体形象,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品质化等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高校志愿者
又称为大学生志愿者,是独立的、非营利性的志愿群体,他们坚持扶助、公益、宣传等事业,多以自愿的形式出现,广泛开展各项志愿活动。相对于其他志愿者群体而言,高校志愿者的数量、基本素养、可参与志愿服务的项目范围以及稳定性均比较强。
(二)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组织自愿的,在不求回报的情况下,為改善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的时间及精力所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就在于“奉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者们可以得到能力的提升,也不同程度满足自己的多元化需求。
(三)期望理论
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的激励理论。他认为,对于不同的人,在从事任何事之前,都出于不同的动机,这样的动机往往与期望值挂钩,期望值是根据个人的经验判断达到目标的把握程度。人的积极性就与期望值相关,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估计达到目标的概率越高,激发起的动力越强烈,积极性就越大,积极性很大程度提升其参与的可持续性。
2 海南省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现状
根据对海南省高校志愿者机构及高校志愿者的抽样调查和深度访谈,并通过文献检索等方式对相关志愿者服务的分析、统计等,目前海南高校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如下:
(一)参与人群
自2013年海南省委出台实施了《推动全省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工作方案》以来,海南省实名注册志愿者达27.21万人,其中高校志愿者注册达到15.10万人,占据志愿者人群55.5%,占据最多数。全省高校志愿者注册的人数基本和海南在校大学生人数持平,这与海南省相关高校实行志愿服务活动与相关课程学习、与学生相关奖励评定挂钩存在紧密联系。就参与人群来说,高校大学生(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是参与的主体,志愿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正面的参与动机,以及更持续参与的积极性、稳定性和人数,因此提升参与的可持续性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至关重要。
(二)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种类
伴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海南创新思维加快引进诸多新兴项目,并对全省范围内的相关项目建设进行优化升级,在这些项目引进、建设和升级中,海南高校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可以归纳为五大类:一是参与旅游类志愿服务活动方面,包括旅游环境维护(包括海洋环境保护等)、负责任旅游宣传、旅游文化体育赛事服务等;二是国际旅游岛“双创”等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城市交通、城市卫生、各类校园交通安全等;三是医疗健康类活动,健康管理、健康旅游、无偿献血等;四是社会责任方面,例如常态的志愿支教、福利院帮扶、贫困乡村或家庭帮扶等;五是以个人意愿为主的其他志愿服务。高校志愿者因群体的高素养、多专业、稳定性等原因,显现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广泛性与多元化。
(三)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目的
“帮助别人我感到很快乐”、“增加些人生阅历,同时赚点社会经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比较符合现在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这些动机将参与志愿服务的“利他”与“利己”在价值观与行为上较好地融合于一体,促进了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可以说这些动机是积极的、肯定的。通过访谈、调查,还有相当多的学生参与动机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完成学校对志愿时长的要求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甚至获取志愿者活动贴还是一部分是意识到并参与志愿活动的实际意义。从调查发现,主动参与、持续参与、完全“利他”的志愿活动,并以此完成自我价值实现的比例甚微。
(四)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参与比例与效果
通过调查,目前在校大学生为各类大型旅游文化体育赛事志愿服务的比例最大;其次是参与交通治理、环境保护、志愿支教等志愿服务活动;其他类型的诸如基层的下乡服务、济贫服务等比例均比较低。其中大型旅游类文化体育赛事因时间周期短、项目内容丰富、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因此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高,效果良好;其他类型的志愿活动(除个人志愿选择的活动类型)因内容单一、社会关注度不高等,导致志愿服务参与的持续性不强。
3 海南省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
通过对海南涉及高校志愿者服务管理的制度规范调查和分析研究,发现存在以下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一)参与动机的盲目性与功利性endprint
基于期望理论可以得知,一个人对目标的把握越大,达到目标的概率也就越高。目前,海南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是学姐学长的影响,认为他做我也应该做,存在盲目的从众心理,没有明确的价值期待;另一部分是为达成学校的时长要求,期待不挂科以顺利毕业等。这种盲目性或功利性,严重影响参与的积极性、持续性和志愿服务的效果。
(二)志愿者招募的非针对性
对于海南省所集中的不同项目的志愿服务在招募高校志愿者时,通常只注重参与者的身体条件、参与时间和最终参与者的人数,而对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参与者的素养水平、既往参与的整体表现等未能关注和重视,导致在服务过程中无法保障参与者的积极性和服务效果,更无法引导长期的持续性参与。
(三)志愿者培训机制不完善
当前,海南在高校志愿者管理上实现了注册制,注册后便获得了志愿者身份。但是在大学生成为一名志愿者到参与志愿活动前,却缺乏系统的关于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引导、理论培养和技能训练;对于一些大型的、专业性活动,也仅仅是在活动开始前进行短期的、零散式的培训。这样导致志愿者群体中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志愿者缺乏相关服务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就直接上岗,一些学生在参与服务之后取得的成就、价值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时,也直接影响到参与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四)政府关注度缺乏,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政府和社会对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大学生关注度较为薄弱,相应的奖励机制也比较缺乏,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后续的综合性激励机制还没有,这也影响到高校志愿者再参与的积极性。
4 促进海南省高校志愿者可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对策
依据对海南高校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现状调研和服务管理机制存在问题的分析,对于海南高校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提出以下对应机制:
(一)优化志愿者的管理与服务机制
从志愿者的管理机制上,海南应形成以高校为指导,以大学生自主组织的志愿者机构为主体,弱化或消除行政命令和个人命令对高校志愿者机构和志愿者的行政管理,导入到志愿者依据规范自主管理,从机制上首先凸显出志愿者机构活动的自愿性、自主性;其次,应该对高校志愿者的组织机构建立、志愿者培训、志愿活动开展给予相应的经费保障和场地支持等,支持高校志愿者机构依据自身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各类公益性事务。
(二)规范志愿者的遴选与培训
在志愿者的招募中,海南各高校要从身体条件、专业素养、参与动机、可参与时间、期望参与服务类型、既往参与评价多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统计,将高校志愿者群体再依此细分为可对应参与负责人旅游宣传、交通秩序维护、社会环境保护、文化体育赛事服务、医疗健康宣讲、公共社会责任等不同类别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群体,根据活动类型组织对应条件的志愿者参与,提升专业性、可参与性、持续性,保证服务质量;同时,重视对志愿者群体开展价值培训、专项知识与技能培养、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与价值引导等,将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利他”过程中,实现健康的、非功利的“利己”价值,以此提升参与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
(三)提高志愿者的社会地位和保障
大学生群体的参与动机和可期待价值虽然多元,但核心是在参與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实现自我锻炼,为今后自我发展奠定基础,最终实现自我价值。针对这样的特点,高校与政府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号召社会尊重和帮助高校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提升尊重感和荣誉感;另一方面应当更加注重对大学生的激励与保障机制,建立持久规范的志愿者体系,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成效等与在校期间的奖励,与未来的就业推荐、职业晋升等建立联系(这种机制建立在规范、严格的效果考核基础上),提升不同项目参与的可持续性,从而促进整个志愿者服务事业的良好发展。
5 结束语
优化志愿者服务管理体制,让更多高校志愿者持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政府通过引导社会力量加快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良好途径,是海南高校学生道德与素养提升的重要通道,更可以向国内外游客战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大学生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
[1]安国企,曹凯.论青年志愿服务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J].中国青年研究,2002(1).
[2]曹卫洲.国外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概况[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3]陈曦.大学生志愿服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9.
[4]丁元竹.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J].志愿服务论坛,2003(1).
[5]饶华清.杭州旅游志愿者的发展与对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