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村落保护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可能性

2017-11-04林喜兴

城市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传统村落大数据

林喜兴

摘要:人类文明随着工业革命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新旧文化之_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城市化的强大背景下,“建设性破坏”、“旅游性破坏”使得传统村落中的文化经验和生产生活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古村落保护也成为乡镇规划的工作重点。近年来,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新导向,在村落保护领域也出现了一些基于大数据视角的研究。

本文通过梳理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发展,总结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并且通过研究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的先进技术与方法,探寻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于传统村落保护的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大数据;保护规划方法;现代适应性更新

一、相关概念

1.1传统村落定义

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为核心建立的一整套法律体系为指导。在该法中,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定义为:”保持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

而在学术界中,则对传统村落、传统聚落等有更加详细的定义与区分。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是居住、工作、社会交往等活動的场所。村落,指的是大的聚落或多个聚落形成的群体,常用作现代意义上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传统,一般认为是历史的延续,是思想、风俗、道德、制度等要素的综合。

传统村落是在村落、聚落的概念中再加上“传统”的限定,使其的特性都符合历史延续的思想与风俗等等。而我们将传统村落与现代“新农村”的概念相比,更能发现传统村落的特色。新农村已经失去了部分血缘和地缘联系起来的感情,慢慢脱离了宗族和风俗的制约,人际联系与情感需求减弱。

1.2“大数据”的内涵

“大数据”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合计,用以指带各种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手工处理来分析解读信息的海量数据。信息通信技术以其客观、精确,灵活的特性在各学科研究领域中都展露头角。大数据的技术冲击是我们在规划工作中包括传统村落保护中都不可忽视的。

二、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理论与政策发展

2000年,安徽西递与宏村成功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后,我国开始真正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2002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后,我国的历史遗产保护工作都围绕这一核心展开。《保护法》提出关于“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明确规定。冯骥才先生在同年发起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制定了有关古村落认定标准的提纲,为古村落的认定和保护做出巨大贡献。

2006年,来自国际学术界和中国古村落保护领域的专家代表集聚西塘召开“中国古村落保护国际高峰论坛”。在此次会议中,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古村落保护的价值意义、途径与方法,以及当代人对古村落保护的责任与市民,并发出《西塘宣言》。2008年国务院第3词常务会议通过并发布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的条件。2012年由中央四部委牵头,对中国现有的传统村落进行全面普查,并于同年制定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国关于传统村落的认定与保护终于慢慢走上正轨。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地方性法规的颁布,都在地方区域指导着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而在2014年3月举办的“2014全国古村落经验交流会暨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上首次提出了大数据时代古村落保护与传承的新出路。说明我国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工作已从定性向定量进行信息化转变,信息采集方法、数据库的建立等方法将会使传统村落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三、传统村落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阔、个性鲜明,但根据目前数据显示,2004年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统计出传统村落总数有9707个,但到了2010年仅剩下5709个,平均每年递减7.3%,平均每天消失1.6个传统村落。使得传统村落如此快速消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得村落内的生产生活失去活力,多数村落空巢化严重。剩余的老幼人群保护意识较为淡薄,村落生态逐渐衰败,出现了空巢到弃巢的景象。

(2)由于建筑技术较为落后,传统村落的,建筑环境不一定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拥有一定经济条件的村民多数都会选择推掉旧屋,翻盖新房,这也是传统村落中的建筑无法完整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3)近年来,城镇化的号召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损。由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的政府行为,拆迁力度强大致使村庄消失。

虽然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是发展必然的趋势,各国都有村落减少和消亡的现象。但这并不能让我们抛弃这历史长久积累下来的文明财富。从以上现状,我们可以总结出传统村落保护中现存的问题:一是传统村落“老龄化、空心化”;二是目前拆旧建新的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出现旧屋夹新楼的景象;三是传统民风民俗与现代生活的脱离。

四、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困境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得村落里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活动。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瓦解,然而接受了现代文明和城市文明影响的在外务工人员,在思想上无法与村落的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传统村落保护与修复的主要劳动力丧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2)城市化与新城镇建设的宏观政策影响下,部分地方政府对传统村落产生了建设性的破坏。并且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改善,他们迫切地希望改变居住条件,这公权与自发行为的双重作用下,村落的古风古貌遭受严重破坏。

(3)大部分的传统村落发展处于自发状态,地方政府的引导与监督力度不足,村民的保护自觉性较为欠缺。同时不少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技艺在新一代居民中逐渐淡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危机,缺乏保护的完整性。endprint

(4)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关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制度仍然欠缺,政府中缺少专门的职能机构执行传统村落的保护与管理工作。不仅如此,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传统村落保护的专项资金,使得保护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五、信息技术手段解决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的可能性

5.1空间信息技术的特点

空间信息技术的特点包括:信息获取的客观性、信息定位的精确性、信息管理的灵活性、信息分析的空间性及信息表达的直观性。这些特性可保证在传统村落勘测中,减少人为干扰因素,提高地理信息的准确度;在信息管理中,提高统计与分析的速度,并且可通过可视化的表达,使信息传达更加便捷。

5.2信息技术特性对应的需求分析

传统村落保护涉及到一系列的具体工作,其中包括现状的调查、发展的规划、行为的研究及信息的管理等等。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简化,更加高效地完成工作。

(1)调查和分析

在传统村落保护中,调查和分析是一项工程量浩大的基础工作,往往需要花费众多的人力物力。通過GPS等卫星遥感图像对村落的文化资源进行空间定位,了解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再利用GIS系统的空间数据管理功能,构建传统村落中行政区划、道路交通、地形地貌、民居建筑等空间数据以及经济统计数据、文化资源等结合形成的一体化数据库。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调查与分析的精确性及便捷性,并且避免了人力财力的浪费。

(2)宣传与记录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可实现信息可视化表达的转化。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部分传统村落居民,图示与文表能更加直观地对其进行宣传工作。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也可以更完善地记录和保存传统村落中风俗活动、民间技艺及富有地方特色的生活生产状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

(3)规划与管理

在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和管理工作中,可以依据前期调查阶段所建立的GIS数据库进行多种要素的分析,根据设定要素的质量特征、重要性、敏感性等加权比重,制定出相应的保护规划策略。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规划工作,还可以建立传统村落的信息管理表格并且实时更新数据,以便于更好地落实每一阶段的工作要求。

(4)利用与传承

借助GIS进行文化资源空间定位后,可以用二维与三维的表现功能,像社会公众展示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状况,并且借助网络向国内外大众展示和宣传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特色,以实现全社会对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的关注和重视。结语:目前我国的许多地方工作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我们应当坚持且积极宣扬传统村落的保护,珍惜这笔宝贵的财富。社会发展瞬息万变,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日常工作都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脚步。大数据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也应该积极地尝试与信息空间技术结合。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统村落大数据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利用方式初探
大数据环境下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传统媒体转型思路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从“传统村落”项目申报看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文化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