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2017-11-04周隐

城市地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周隐

摘要:叙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中国的自然环境现状,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相处

中图分类号:X24

引言: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自然环境是末位的,经济发展是优于自然环境的。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经济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因为破坏自然环境而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逐渐逐渐凸显并变得严重起来。随着问题的加重,在现有经济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改革,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未能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前提下,环境问题已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1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使人们逐渐从自然环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拥有了战胜自然环境的力量,使人逐渐在与自然的对抗中占据了上风。工厂的建立和各种工业活动的开展,开始了对自然环境的初步破坏。经济发展需要原材料的支撑,原材料来源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这种破坏力也逐渐增强甚至失控。自工业革命以来,各种污染物的排放致使自然环境急剧恶化,南极臭氧层出现漏洞和全球变暖趋势增强,南极冰面减少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在南太平洋一些小岛已被海水所淹没。这些环境变化一方面与自然环境本身的发展有关系,但其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人类的经济活动。

1.2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依存关系

一直以来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工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原材料的加工,而原材料的来源就是自然界,人类的衣、食、住、行全部依靠自然环境的供给。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日益增加,人们开始使用手中的利器去征服自然。开始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和利用,有的甚至会滥采滥伐,对自然的过度使用以至于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生存环境逐渐发生恶劣变化,相对的人们也承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报复。进入20世纪后,随着生产力进一步提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提升,自然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类开始更深刻地认识大自然,只有合理利用大自然赋予的资源,人类才能造福社会,自己才能从中获益。世界各地屡屡爆发的环境问题在一次次震惊世人的同时,也使世人认识到人类必须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使人类社会不断繁衍下去,社会经济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2.中国的自然环境现状

2.1雾霾的出现

近年来“雾霾”一词已成为中国国民津津热道的热词,这与中国的自然环境有直接和根本联系。“雾霾”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与中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结构有着关系。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2014年中国国民经济总量已高达10.4×1012美元,位居世界前10之列。这一成绩的取得是中国政府制定的正确经济政策所使然。这一成绩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中国的环境问题和环保压力,雾霾近年来呈现出加重趋势,雾霾的出现和形成不仅与环境污染有关,还与地形有关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与环保措施执行不力和监督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

2.2北方地区的沙尘暴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承受着人口的高压,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1%,而耕地面积仅有7%,中国人均可耕地仅有900平方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50平方米。中国的经济建设长期以来都承受着巨大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中国政府长期维稳的出发点和中国经济政策的立足点。中国长期以来都是退耕还林和去林造田并存,造成了森林资源逐年减少、土地沙漠化的现状,中国北方地区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面积减少,引起了沙尘暴。

2.3 工业结构引发的环境危机

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较少,西部最少,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也呈现出由东向西逐次缩减的现状。这种工业结构与地形有关系,东部人口密集,经济最为发达,但东部地区也因地形的原因,导致工业污染无法及时有效扩散,集中在了东部地区的上空,致使东部地区污染最为严重。而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部分重工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重工业长期以来在中国经济中占有极大比重,轻工业和科技产业占比较少,中国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便是重工业,这与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占比最大不同,也是导致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3.1经济的发展需要环境保护作为基础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这是因为环境对经济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体现在:1.环境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发展基础,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离开环境谈生产是不科学的。2.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助力还体现在资源的供给上,资源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东西。早期经济活动浪费严重,而地球上的能源资源是有限且无法再生的,随着使用量增加和储存量减少,未来地球势必进入一个资源短缺期。当资源短缺时,现在的很多经济活动势必要消失。但通过环境保护可迟缓这一天的到来,可为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使经济活动持续进行下去。3.科学发展观中指出“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其中可持续发展便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国民生产总值,不能再走过去片面强调工业化的路子,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人的舒适生活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平等相处。

3.2环境保护需要经济的发展为辅助

经济活动可为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通过开展经济活动,人类在积攒了财富的同时,也发展了科学技术。对自然环境研究的深入可使人类更加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于早期对环境的破坏,加之环境的再生难度高,没有一定的财富和技术支撑很难发展起来。经济活动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是依存关系,这种依存关系为经济活动的开展必然重视环境保护问题,而环境的保护是由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为基础的,要在环境保护上由原来的被动保护到现在的主动保护。

3.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党中央在十八大所做的正确决策。中国经济基础底子薄弱,要想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崛起,就需走一条独立自强的发展之路。面对中国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需在思想上樹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以自然界客观规律为指导,按照客观规律能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取得成绩后要及时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不受外力干扰。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以宜居、怡人为建设目标,在环境保护上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生态建设路线。在经济活动上,要以资源的再利用和创新资源使用方式为发展方向,走新能源、生态能源的道路。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要大力发展科技,依靠科技去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3.4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能动关系

在经济发展时,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在保护自然环境时,要以经济为基础。在经济法中注重环保,国家要立法,授予环保部门执法权,严格控制工业排污。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有所转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把中国的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把高能耗产业向节约型产业转变,走出一条效益型、经济型、科技型、经济型的经济新模式。在能源结构上大量使用清洁能源,鼓励公共交通,发展轨道交通,减少私人汽车排污。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由以工业为主向第三产业拉动转变,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国家要鼓励高等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高素质、高科技人才,为中国经济注入新活力,使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动力。在自然环境上,以保护为主,实现人口、环境、发展的协同。

结语:经济发展离不开环境支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经济活动辅助。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要转变观念,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文明建设。环境保护要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进行,要把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把环境保护转变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以打造有利于人民生活的生存环境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进动力,是环境保护必须走过的阶段。endprint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之重大(点)工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政策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新《环境保护法》4个配套办法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