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

2017-11-04陶章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体系构建

陶章

基金項目: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广西物流协同创新发展研究”(编号:2017KY037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陈旧,引发了产销脱节、农户利益难以保障、流通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本文着眼于“全产业链”视角,在构建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流通、食品安全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提出了构建一体化流通链条、整合流通资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实施供应链逆向调控等创新路径。

关键词:全产业链 农产品流通 维度分析 体系构建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分析

全产业链的内涵分析。中粮集团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即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实施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价格,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且全产业链与流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实施产业链的系统管理、有效管控。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全产业链强调“全”字,即对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理顺流通渠道,构建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对产业链的全面掌控,协调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关系,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流通效率、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第一,流通成员间组建企业联盟,以协作为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施纵向一体化,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成员间沟通架起“桥梁”,实现信息畅通交换。第四,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第五,规避各种流通风险,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滞销、“卖难”和“贱卖”。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困局

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复杂繁冗,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多样,主要有六种(见图1),从各自所占的比重来看,依旧沿用传统流通链模式,占比达到68%。近年来,虽然直采流通模式、一体流通模式有所发展,但占比依旧较少,分别为5.4%、3.2%。传统流通链模式下,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是最大弊端。农产品从田间至消费者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收购、运输、批发等,成本层层叠加,导致农户利益被严重挤压。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也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流通链条过长,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近年来频频出现了滞销事件,“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时常发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县50万斤李子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子遭遇低价格困境等,信息不对称、市场反应速度慢,导致小农户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严重打击种植积极性。除此之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面临“卖贱”、“买贵”的困境,农户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涨。

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多组织化程度低,如图1所示,传统流通市场占比最大且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这也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大多较为分散、种植规模小,在流通链上缺乏话语权,在自产自销模式下更是扮演着初始物流的角色,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由于农产品量少,流通主体往往会因“凑单”导致鲜活产品损耗率较大。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在3%左右,部分鲜活产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5%,而国外这一比率仅为1%-2%。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核心、龙头流通组织,尽管农产品种植地区已开始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但通常规模较小、专业程度低,无法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难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当前“调结构、促改革”背景下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体系,缺乏核心、龙头组织的带领,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仍旧陷入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困境。

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效率难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批发、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收购的农产品运输至批发市场,就近买卖能够节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处县域边界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就只能选择较远的路线运输至本县、市的农贸市场,这种“舍近求远”的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网点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将批发、农贸市场设在城市外缘地段,尽管从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看,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响,农产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度成本较高。农产品进入批发、农贸市场,面临多个部门的监管,费用繁多,如管理费、进场费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价格波动。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面临着优惠政策落实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场调节也加剧了农户的利益风险。

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动态、价格信息,盲目地选择种植品种,在丰收季节,大量同品种的农产品纷纷涌向市场,往往造成供大于求,农户不得不承担“增产不增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上,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消费者等都相互独立,产销关系难以把握,频频发生的滞销案例更是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严重滞销,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产,与广西、山东西瓜“撞期”,导致价格低迷,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后通过政府、社会各界通过网上信息联系收购商,销售情况逐步好转,且价格也上涨至2元/公斤。这个案例再次说明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农户掌握市场信息、提升话语权,也规避了流通的盲目性、价格波动风险,能够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绿色流通的加速发展。endprint

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与维度分析

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构建。在全产业链视角下对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重构,其实质是通过信息共享推动供需平衡,通过上下游各主体的整体协同实现合作共赢。由此,构建以“合作机制”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将松散的流通主体集中起来,通过信任机制、契约机制将其整合成一体化的运行体系,建立联盟式的渠道合作关系(见图2)。建立完善、高效的信息平台,实现各流通主体间的信息互通,对市场信息进行预测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构建基于终端需求的农产品以销定产、产销均衡模式,创新规避各种流通风险,保障流通主体的利益。以利益分配为动力,强调流通中核心组织的掌控能力,发挥流通职能部门与价值创造作用,构建各流通主体的价值链分工与创造体系。协同运作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建立强化农产品全产业链的跟踪、查询监督网络,防范道德风险、提高食品安全,使消费者能够明白消费。整体而言,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任务与目的就是促进各流通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以信息共享机制为途径将参与流通的各主体连成有机整体,共同促进流通成本降低和流通效率提升。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维度分析。基于企业角度分析:基于鲜活农产品不易存储的特点,决定其流通环节必须实施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才能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损耗率。尤其是产业集中度低的现阶段,流通企业专门从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超市、农贸市场专门从事零售,通过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与整合。构建纵向一体化的流通模式,打通产业链,实施品牌化营销与拓展,降低生产风险,逐步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利润,最终实现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基于流通角度分析:针对当前“小流通”与“大市场”的矛盾,流通主体可结合区域实际参与市场兼并重组,形成实力雄厚、综合性强的流通组织,使原有的单一组织向更综合的职能分工转变,从而减少中间交易环节、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流通模式。实施分工内部化,即拓展流通主体的内部职能,不再局限于流通,还辐射产品开发、生产、零售等领域,能够缩短农产品的流通链条,提高效率。基于食品安全角度分析:构建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与质量控制体系,继续推进“农业技术下乡”的活动,形成以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质量监督队伍,结合市场动态、标准体系实施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控制,从源头上提升农产品质量。结合农产品规模生产、流通精简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农户、消费者、流通主体间的利益联动与相互制约。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发展的创新路径

着力構建一体化的农产品流通链条,推进流通模式向多元化发展。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中,一体化流通链模式的组织化程度较高,也能够引导流通主体实施规模经营。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一体化流通模式与需求导向更契合,实施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促进流通产业链条的延伸,提高议价能力,为农户增收创造条件。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实力,与农户签订契约,引导科学种植和养殖,打造纵向一体化流通体系,实施农产品从田间至餐桌的全产业链管理。同时,在我国经济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促进其向多元化发展。如构建专业合作社为中心的驱动模式,自建配送中心,统一收购、配送农产品,整合流通资源,降低流通成本。构建物流中心主导模式,凭借流通规模效应向下游延伸,建立一体化的流通产业链,提高产销合作水平。构建连锁超市拉动模式,以契约合同为纽带形成“农超对接”体系,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向上游延伸,整合产业链,形成一条龙产销服务体系。

整合农产品流通资源形成合力,有效提升流通组织化程度。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呈现松散状态、“各自为阵”,导致流通资源的浪费,且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难以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就必须培育核心组织,形成流通合力。组建更多的专业合作社,提升流通组织化程度,实施全产业链的协调整合。组织农户种植,合作社担当联系上下游的重任,根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户生产,与上游企业、超市等签订契约,协调供需价格,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引导,培育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发展多业态零售组织,打造形式各异的核心组织。优化零售网络布局,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形成以资本、契约为纽带的流通主体联盟,发挥市场自由组织机制,调解农产品市场产需矛盾。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金融扶持政策,培育龙头企业、组建大型物流中心,发挥市场信息传导功能,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优化流通节点布局,着力推进绿色、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农产品的全产业链架构是一项系统工程,涵盖多个环节,优化流通节点布局能够有效连接“供需链”,促进流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产业链两端的价值对接。以消费需求为源动力,结合农产品种植区域、需求量、交通设施等要素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背景下,着力推进绿色、冷链物流,有效降低损耗率、提升配送速度。基于价值链分工,发展流通组织规模经济效应,利用信息传导机制布局流通空间链,减少流通环节,兼顾合理利益诉求,实现农户增收、流通成本降低、让利消费者的多赢局面。如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实现农产品的自由流通、就近流通,相关部门科学布局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运输时间。结合居民、小区密集程度合理布局城市网点,建立多渠道、网络化的服务模式,形成大型超市与农贸市场互补的网点布局,解决农产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加快农产品信息交易中心的构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是农产品全产业链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能够有效化解农产品市场存在的供需不均衡、滞销、质量安全等问题。加快建设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各主体构建契约制度,共享信息、预测市场需求,增强成员间的利益联盟、促进成员间的战略协调。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参与平台建设,搜集、分析、发布市场信息,为农户生产提供指导与服务,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环节在市场、物流、质量信息的交互传递,避免产销锐节、价格大幅波动等问题。构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追踪、监管,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能追踪、信息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的目标。例如目前全聚德烤鸭、敬亭绿雪茶叶、北疆红提葡萄等都已实现全程追溯,消费者通过手机发送产品序列号即可查询相关信息,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提高食品安全监督水平。

综上,本文以全产业链视角为切入点,以所设计的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逻辑图为核心,促进流通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引领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运行机制发挥着调控与纽带的作用,是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体系重构的基础与保障,围绕运行机制所提出的流通主体间的战略协同或契约协调将有助于优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永芳,蒙玉玲,张惠敏.以全产业链模式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J].商业经济研究,2015(2)

2.李伟珍. O2O模式下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发展战略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3.王小平.创新农产品流通渠道模式研究[J].价格月刊,2015(7)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产品流通全产业链体系构建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农产品流通途径研究
农村职业学校学生成绩考核体系的研究
如何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