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人生的智慧》
2017-11-04赵伟
赵伟
吾有午休的习惯,亦有睡前读书的习惯。近期午休,随手翻来叔本华《人生的智慧》(Arthur Schopenhauer著,韦启昌译),一看便爱不释手。据说列夫·托尔斯泰当初也是这种感觉,一读叔本华的书,就喜欢得不得了。在给友人的信中自称,叔本华的书给他所带来的愉悦是“从来未曾体验过的”。叔本华著作的一个核心思想,是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对于人的幸福感的极端重要性,认为独处与思考是开发这种内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个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个不甘于平庸的人应该爱好独处。托尔斯泰是喜好思考和独处的,叔本华的书恰恰是写给有独立意识的人看的。我不是搞哲学的,认识不一定对,但感觉不错,边读边记。
哲学家的话和诗歌是相通的,嘴里念着才有那种感觉。好的诗歌富有哲理,好的哲学句子富有诗意。在我的感受中,读诗歌和读哲学美句子同样令人陶醉!
第一个感悟:穷人的痛苦和富人的无聊,当是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所面对的两大问题。
叔本华说,痛苦和无聊是人类幸福的两大死敌。每当我们脱离其中的一个时,我们也就在接近另一个。我的思考是,沿着叔本华的视点可以这样去看:痛苦多半是跟着穷人的,因为“生活的艰辛和匮乏产生出了痛苦”,一个社会的穷人越多,这个社会的苦难就越深重。饥饿、疾病,甚至战争,都和贫困贴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贫困的原因和结果。故而一个贫困的社会,一个欠发达的经济体,民众遭受的痛苦折磨要多于无聊。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穷人脱离贫困而致富,富人群体日益庞大,无聊的人群就会增加。无聊也会生出许多事的,无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实际上不多,大多数人在饱食之后都会想着做点事。要么是有意义的事情,要么是无聊的事情。
穷人遭受贫困的折磨,富人遭受无聊的困惑。经济发达之后,社会治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都可能是因富人的增加引起的。
在我看来,时下中国有两种富人:一种是有钱没闲,这种富人天生就是创造或积累财富的;另一种是既有钱又有闲,这种富人是真正的有闲阶级。随着此类富人的增加,无聊人群的数量会大增。后者也会引出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社会得给这些人找点事做。
第二个感悟:所谓人生的智慧,就是关于人的一生怎样过得幸福的智慧。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爱,自娱自乐,源自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但是这因人而异。
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在于三项内容:第一项是人的自身,即在廣泛意义上属于人的个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第二项是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财产和其他占有物。第三项是人向其他人所显示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主要是荣誉、地位和名声。
决定人幸福与否的因素主要是第一项,即精神与个性因素。但这是先天造就的,后天难以改变。人与人的第一项差距是大自然划分的,由此可以判断,这些差别比起第二、三项差别来,对于造成人的幸福抑或不幸福会产生更为根本和彻底的影响,因为后两项内容的差别纯粹出自个人自己做出的判断和决心。“第一项是主体,另外两项是客体。”对于人的幸福而言,主体远比客体重要。
人与人的第一项差异中,包括健康、心灵和情感以及精神能力。健康状况对人的幸福至关重要。“人的健康尤其远远地压倒了一切外在的好处。甚至一个健康的乞丐也比一个患病的君王幸运。”当然光有健康还不够,还得有别的要素或禀赋。
那就是“一副健康良好的体魄和由此带来的宁静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跃清晰深刻、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理解力,还有温和节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产生的清白良心,所有这些好处都是财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心灵和情感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远远胜过地位、出身以及财富。因为心灵是人自身所拥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则属于身外之物。“人自身拥有的优势,如伟大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感,与人的地位出身以及优厚财富等诸优势相比,犹如真正的国王与戏曲舞台上假扮的国王一样。”精神丰富程度决定着一个人是平庸还是高贵。因为“一个人精神能力的范围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第三个感悟:精神丰富的人耐得住寂寞。能够自得其乐。而能够自得其乐的人最幸福。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独处时,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乐。但对于一个冥顽不灵的人,接连不断地聚会、看戏、出游消遣都无法驱走那折磨人的无聊。”
善良与节制能够使人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向上。“一个善良温和节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乐,但贪婪妒忌卑劣的人尽管坐拥万千财富却难以心满意足。”问题是,善良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自我启蒙多半能够使人弃恶从善。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摆脱自我加诸的不成熟,乃至不经别人指点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珍爱自己的精神个性,欣赏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做一个卓尔不群的人。“如果一个人能够享有自己卓越的与众不同的精神个性所带来的乐趣,那么,普通大众所追求的大部分乐趣对他来说,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种烦恼和累赘。”苏格拉底看到街上摆卖的各种各样的奢侈品时说,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多!
第四个感悟: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充分发挥我们既定的个性。
我们应该循着符合我们个性的方向,努力使个性得到适合的发展,除此之外,一概避免。这话虽然不假,但实践起来不易。因为要认识自己既定的个性很难。胡适在62岁时还坦言,自己一生都在东摸摸西摸摸,不知究竟搞什么好。但有一点,就是一直在按照自己的兴趣做事为学,因此自感过得很幸福。
人与人之间名誉地位的差距外在性很大,非个人所能左右。比之财产更不易获得,因此难以刻意追到。“因为名誉、名望、地位等全由他人的意见构成。每个人都能争取到名誉,即清白的名声,但社会地位,只有服务国家政府的人才能染足,显赫的名望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价值至贵的东西,那是天之骄子才能得到的金羊毛。”尽管如此,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求的。endprint
第五个感悟:不好交往的人或许拥有伟大的精神。愚蠢的人打发时间,聪明的人利用时间。
一个人喜欢与人交往的程度,与其思想的平庸和贫乏程度一致。“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
“一个人若有了卓越而伟大的精神思想,就会造成他不喜欢与人交往。一百个傻瓜聚在一起也产生不了一个聪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爱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平庸。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选择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闲暇只会造成一个无用的家伙。
第六个感悟:什么样的人能获得幸福?
能够自得其乐的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发展并取得成就的人,能够应用其技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人。
第一个答案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个说法。一个人若能够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断发展,并借助这种才能从事某种活动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亚里士多德说过,幸福属于那些能够自得其乐的人。因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们控制。人到老年,几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会枯竭,此时此刻,一个人的自身拥有,比起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因為我们的自身拥有能够保持得最为持久。
每一快乐都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应用人的某种能力作为前提;没有这一前提,快乐就无从谈起。斯托拜阿斯说,幸福就是发挥、应用我们的技巧,并取得期待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把探究哲学的生活称为最幸福的生活。他在《政治学》里说,能够不受阻碍地培养发挥一个人的突出才能,不管这种才能是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歌德说,谁要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才能并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第七个感悟:珍惜每一天。记日记是督促自己珍惜时日的最好方法。
一个人在晚上睡觉前,应该详细地逐一检查自己在白天的所作所为。这样生活才有方向感。记日记是最好的方式。
“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个人只会感觉到自己的自身。进一步而言,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他就越孤独,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独处能力与人的思想的丰富程度呈正比。“一个人对社会交往的热衷程度大致上与他的精神思想的价值成反比……”孤独为一个精神禀赋优异的人带来双重的好处: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第二点弥足珍贵,尤其我们还记得社会交往所意味着的束缚、烦扰甚至危险。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
第八个感悟:现实世界有三种贵族,基于自己内在精神的贵族是真正的贵族。
三种贵族分别为:基于出身和地位的贵族,基于金钱财富的贵族,精神思想的贵族。最后一类是真正至为高贵的;只要给予他们时间,他们的尊贵就会得到人们的认可。腓特烈大帝曾经说过:“具有优越灵魂的人占据和帝王同等的地位。”他对内廷总监也说过这番话,因为内廷总监很反感地看到部长大臣和元帅们与自己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而伏尔泰却被安排坐在只留给国王和王子的桌子。在这三类贵族的周围聚集着一大群心怀嫉妒的人。
第九个感悟:怎样对待我们不喜欢的人?
如果我们碰到一些糟糕透顶的人,就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林子里总少不了一些怪鸟。”“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这话讲得很好,但不知叔本华本人是怎样实践的。实际上,叔本华一生大半时间是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打擂台似地讲课败北之后,他便辞去教职避走他乡,在法兰克福远郊一个小镇的一家小旅馆住下,著书立说,直到出名,直到逝去。故而,叔本华与他人,尤其是与利益相关者打交道的机会似乎并不多,当鲜有机会实践他的这个说法的!
第十个感悟:坏人容易形成团伙,伟大的人卓尔不群。
“两个彻头彻尾的无赖很快就会彼此认出,就像他们胸前别着标签似的,并且马上走到一块商量阴谋诡计。”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金庸先生在《笑傲江湖》写作后记中说,“努力目标为大多数人谋福利者为好人,只着眼于自己的权力名位物质欲望而损害旁人者为坏人。好人或坏人的大小,以其嘉惠或损害的人数和程度而定。”他还说,那些追求个性自由的隐士,也可归为好人之列。(作者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