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化小说”教学研究
2017-11-04杨荣
杨荣
“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版块,但据笔者的调查,这一文体的实际教学效果却并不太理想。尤其是小说文体中较为特殊的“诗化小说”的教学,甚至可以说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或认知的误区。因此,针对这种现状,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就成为了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所在。
一、何谓“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是小说文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类,它兼有诗、散文与小说的特征,可以看作是对既有文体观念的一种冲决与突破。一般而言,“诗化小说”具有以下几个共性。1.小说重意境、氛围的营造,抒情性强,而轻情节与人物。2.小说结构较为松散,常随生活的流动而浑然成篇,无刻意雕琢之痕迹。3.小说的语言极凝练、简省,且富有诗意。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源起大致可以从废名算起,其笔下的《竹林的故事》就充满了田园诗般的优美、静穆与感伤,在这篇以“意境”见长的小说里,作者揉合他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读来清丽哀婉。废名之后,沈从文的《边城》,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孙犁的《荷花淀》,铁凝的《哦,香雪》,何立伟的《白色鸟》等都称得上是“诗化小说”中的名篇。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对“诗化小说”的讲授显然不能按照传统小说的路径进行。传统小说通常由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构成,注重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塑造,讲究情节的跌宕起伏,以故事性见长。而“诗化小说”走的是淡化人物、淡化故事的路子,它更为关注的是小说语言的诗性及意境与氛围的营造,力图达到一种整体性的抒情效果。由于二者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所以在当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因为某些教师的把握不当,对此类文体的讲述出现了一些偏差及问题。
二、“诗化小说”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根据笔者的调查和了解,“诗化小说”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农村、乡镇中学)大都依然走着传统、老旧的路子。下面我以两个教学实例为例进行说明。其一,《边城》的教学设计。某乡村中学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中提出了三个要求:1.理顺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勾画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挖掘人物心理。3.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分析上,而对《边城》中浓郁的民情风俗、独特的语言艺术则是轻描淡写的一语带过。如此一来,小说中极具湘西边地风情的艺术氛围被大大地冲淡、弱化了,而沈从文先生试图通过这种氛围来营造的那个桃花源般的理想世界,来讴歌的那种“健康、优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生命形式”都因为教学重点的偏移导致了学生对其一知半解。事实上,教学《边城》这样经典的“诗化小说”,必须将人物的分析与理解放置在小说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把握。翠翠的纯真,祖父的善良,天宝、傩送兄弟的骨肉深情,湘西边地每一缕让人感到温暖的人性之光,实际上都来源于这片未被城市文明污染的纯净土地。一旦脱离了湘西大地的依托,单纯地去讨论人物及性格,人物的立体性,小说整体的抒情气氛也就不可避免地大打折扣。所以,施教者至少应该明白,沈从文先生刻意赞美的其实不仅仅是翠翠、祖父等几个具体的人,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博大仁爱的灵魂,他们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主人公,是人性之善的守护者。同样,通过对湘西边地淳朴、优美的人文环境的书写,教师也必须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不仅仅是出于对家乡一往情深的赞美,更是他用以抵抗城市文明病的一块盾牌,同时还寄托着他对城市文明逼迫下乡村文明日益凋敝的忧虑与哀伤。与《边城》类似的还有《白色鸟》,此文在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中学语文课本里均有收入。下面,笔者谈一个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案例。(以下为课堂节录):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的体裁是?生:小说。师:那我们学小说需要学习什么?生:学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吧。师:对,可是小说有它自己的特点,知道吗?生:三大要素。师:能详细点吗?生:有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故事的人物。师:知道有哪些人?生:两个小伙伴。师:知道是什么事情吗?生:开斗争会了。师:开斗争会是怎么回事?生:就是打仗。(众笑)师:啊?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啊。生:老师,我知道,文革时期开斗争会就是把人拿来斗争。师:那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啊?生:批斗好人。师:对了,就是批判阶级斗争。
不难看出,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按照的是传统小说的教学模式来进行的。偏重对人物、事件的分析,并把文章主题概括为“对阶级斗争的”批判。严格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误导。首先,整篇小说虽然刻划了一黑一白两个儿童,但实际上除了彼此间天真童稚的对话,并没有传统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作者的着力点显然也并非要在本篇小说中构筑一个精彩的故事。其次,文末虽然提到了“斗争会”,影射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但从小说整体来看,时代只是整篇小说的一道布景。这道布景的目的不是将小说的主题推向阶级斗争,恰恰是为了反证在阶级斗争如火如荼的年代里,仍然有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童真,有人性中的纯然与温暖。所以,在此堂课程的教学中,作者用力最勤、用意最深的对美好自然环境的描绘,对美好环境中快乐、自由人性的赞美反而被忽略和遗忘了。这不得不说是非常失败的,而这种失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此类小说文体知识的匮乏。
三、“诗化小说”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根据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解决。一、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将学习教育常态化。中学语文教学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把“诗化小说”当成传统小说来进行讲授,关键原因就是中学语文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乡镇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欠缺,理论功底薄弱所造成的。以笔者所在的贵州地区为例,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中学语文教师大多是中专或大专毕业,专业素养和城市中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教师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地处偏远,此类教师接受教育培训,提升理论素养的的机会又十分有限,因此,用陈旧的理论知识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普遍化现象。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县乡教育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地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利用各种机会(例如寒暑假的“国培”、“送教下乡”)将教师送出去接受新鲜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专業素养。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购买一些对教学有帮助的研究性书籍(譬如关于“诗化小说”的研究著作),或聘请名师、专家定期到学校开展相关的专业知识讲座,将理论学习常态化,或不定期举行教师教学比赛等等。总之,要想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让其进行不间断的充电学习,并将各种培训机制化、常态化。
第二、抓住文本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虽然选取了相当篇目的“诗化小说”,但对此类小说并没有专门指出其特点,也没有给予任何相关的提示。基于此,一些理论素养稍微欠缺,对此类文体不太了解的教师就只能按照传统保守的小说教学模式进行操作。事实上,“诗化小说”并不注重人物与故事情节的塑造与编排,反而在小说语言与意境方面用力最勤。像《白色鸟》《受戒》《边城》,都是语言与意境皆美的典范之作。如果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案时能抓住小说语言、意境、氛围等要素来诠释小说,就更贴近它的艺术特征,学生的理解自然也会更到位。
第三,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语文素养较高,教学起来自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些课外阅读作业,如废名、铁凝、汪曾祺、沈从文等名家的小说,并给予适当的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小说语言的表达、结构的安排、意境的营造等要素,并思考这些作品与传统小说存在哪些差异。通过课外的阅读准备,学生虽然不可能完全了解此类小说的奥妙,但至少会形成一些感性的认识,察觉到“诗化小说”的某些独异性,而这对于课堂教学必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诗化小说”的教学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确是一个难点问题,教师难以把握,学生也难以理解。要想切实的解决教与学的问题,还需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既要提高教学者的理论素养,也要注重培养教学对象的语文素养,最终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