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县马蹄组培苗变异情况浅析
2017-11-04陈雪玲
陈雪玲
Seedling World苗天下
荔浦县马蹄组培苗变异情况浅析
陈雪玲
马蹄组培苗以优良的性状表现,在荔浦县深受农户的欢迎。但马蹄组培苗在生产上的变异问题,是制约马蹄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旨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试验与观察,阐述马蹄组培苗变异的原因和症状的辨别,并提出防止和克服马蹄组培苗变异的措施。
柯卫东 男,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水生蔬菜研究室主任,推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水生蔬菜行业计划及“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及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多项,《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长江蔬菜》编委。长期从事水生蔬菜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在水生蔬菜种质资源保护及创新、新品种选育、微型种苗繁殖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有创造性贡献,有力推动了我国水生蔬菜学科建设及产业发展。发表论文、论著100余篇(部),制定农业行业标准9部,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
1 荔浦县马蹄组培苗推广应用现状
马蹄是荔浦县的传统农产品,已有上百年的种植历史,所生产的马蹄以个大、皮薄细嫩、甜脆多汁、化渣爽口、营养丰富、耐贮运等优点而享誉国内外。
由于荔浦马蹄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不加选择地进行无性繁殖,而且是以小马蹄留种繁殖,品种严重混杂退化,加上不科学的栽培管理,病虫害逐年累积发生,各种病菌害虫的抗药性也随之增强,导致产量及品质不断下降,严重阻碍了马蹄的生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自2000年以来,我们以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精心挑选具有荔浦马蹄优良特征特性和经济性状,高产、稳产、优质、形状好,适应性、抗逆性、抗病性强的马蹄品种,通过组织培养、继代繁育,逐步培育出性状稳定,具有优良特征特性的品种。进行茎尖组织培养,是提纯复壮收效最快的办法,所生产的种苗不仅保持了原来马蹄的优良性状,达到快速繁殖良种的目的,且表现植株生长势强,种苗不带病毒、抗逆性强、大果率高、产量高、品质优等特点。
十几年来,经荔浦县先选育,再经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提纯培育的马蹄组培苗品种,先后有桂蹄一号、桂蹄二号、GT 3号,通过试验测产验收,桂蹄一号平均 667m2产量 2 750 kg,大个率56%,比常规品种(667m2产量2 300 kg、大个率36.8%)增产19.6%,大个率提高19.2个百分点;桂蹄二号平均667 m2产量可达 2 890 kg,大个率55.5%,比常规品种增产25.7%,大个率提高18.7个百分点;GT 3号平均 667 m2产量可达2 990 kg, 大个率57.8%,比常规品种增产30.0%,大个率提高21个百分点。经过十几年的推广应用,荔浦全县种植马蹄组培苗面积5 360 hm2,马蹄组培苗使用率达到了90%以上,年产量16万t,总产值5亿多元。因此2009年获得了农业部授予的“国家级马蹄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010年获得农业部 “荔浦马蹄”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经过精心选育的马蹄组培苗品种,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
2 马蹄组培苗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荔浦县从2003年开始推广马蹄组培苗,至今,已有14 a,虽然从总体上来说,大部分的马蹄组培苗表现性状良好,但少部分马蹄组培苗产生变异的问题始终存在。对组培苗产生变异的原因及症状不了解,就不懂得怎样辨认和除杂,因此有些马蹄组培苗在大田生产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苗,杂株率高的达30%以上,其产量、品质以及商品价值大大的降低。为了解决马蹄组培苗在生产上存在的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了解组培苗产生变异的原因及变异症状的识别,以便减少和防止组培苗变异给大田生产造成的损失。
2.1 马蹄组培苗产生变异的原因
通过咨询专家和查找相关文献,人为马蹄组织培养中发生遗传变异的因素主要有:选择母本不优良,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量过大,培养基温度、光照过高或过低,繁殖继代数增加等。
2.2 马蹄组培苗、变异苗的辨认
马蹄组培苗在试管苗阶段是无法辨认的,只有在脱离试管后,在苗圃繁殖培育成一定高度的幼苗时才能分辨。据观察,苗龄在30 d以上,苗高25 cm以上开始表现症状,经过长时间观察和记录,辨认与区别马蹄组培苗优质苗与变异苗,主要从叶色、长势、分株能力等几个方面来区别(表 1)。
3 防止和克服马蹄组培苗变异的措施
结合小区试验与长期大田观察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想要马蹄组培苗在生产中保持优良性状,关键在于组织培养和繁殖育苗2个阶段,必须按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繁殖育苗阶段严格去除变异组培苗。
①选择性状优良、生长旺盛的无虫无病植株的球茎进行组培。
②组培过程的光照要适中,过强过弱的光照都会诱导变异。
③温度要适宜,35℃以上,12℃以下对生根长苗都不利。
④激素浓度要适当,激素的组成和含量对变异有重大影响,尽量不用2,4-D,否则会使变异率增高。
⑤减少继代次数,继代培养代数与变异率成正比,经试验观察,超过10代以上变异率提高,因此一般控制在10代以内为佳。
⑥不断剔除变异苗,在繁殖育苗阶段,根据上述变异苗症状严格剔除变异苗,防止种到大田后出现叶状茎矮化,细弱发黄,叶尖枯萎,早衰、结果多、个小、质劣的现象。
通过以上措施,可把变异率控制在农业部颁布的《种子生产条例》所规定的不超过5%的许可范围标准以内。
10.3865/j.issn.1001-3547.2017.18.006
陈雪玲,广西荔浦县农业局,546600,电话:15277371662,E-mail:1124147841@qq.com
2017-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