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让种地变“轻松”
2017-11-04农一
农业物联网让种地变“轻松”
在番茄追肥的时节,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凉河村一蔬菜基地大棚里,项目负责人池皓却很悠闲。
“多亏这些新‘武器’,把我从繁重的农事中解放出来。”近日,池皓高兴地告诉笔者,自从有了它们,不仅省时、省力、节成本,还提高了蔬菜产量和品质,真正实现了智能化种植。
池皓口中的新“武器”就是物联网技术。据重庆市农委市场与经济信息处副调研员安昌全介绍,近年来,物联网技术逐渐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涵盖了种植、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
实时监测 缺啥补啥
笔者在凉河村大棚蔬菜基地看到,一排排绿油油的蔬菜纵横交错在不规则的田块里,生机勃勃;在每棵蔬菜根部,一根直径5厘米的塑料管道埋在下面,一头连接水肥营养池,一头顺着田块绵延,为生长的蔬菜提供养分,而在菜地里,仅两个人穿梭其中,查看蔬菜的生长情况。
“引进物联网技术后,基本实现农业生产的半自动化。”池皓说,通过对作物生长每个阶段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配比相应的肥、水比例,从而实现缺啥补啥。
具体来讲,不同作物所需的光照、水分、肥料等有很大不同,即便是同类作物,生长环境也有所偏差。去年3月,基地投入近百万元,引进物联网技术,通过对作物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分等的实时监测,再由传感器将数据传输至后台服务器,根据数据曲线判断作物的生长需求,进行自动施肥、浇水等。这样,农业生产不仅精准,而且更加轻松。
“以前,我这7000平方米的菜地要请5个人施一周的肥。现在,半天就能完成,不但减少了劳力,还节约了肥料和水。”池皓说。
对比“云”数据 农事早安排
相比传统农业受制靠“天”吃饭的窘境,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提前进行农事预防。
笔者在位于渝北区玉峰山镇旱土村的重庆香浓硕生态农业果园看到,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大片果树生机盎然。“要不是大数据帮忙,今年葡萄恐怕颗粒无收。”重庆香浓硕生态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韩志峰说,葡萄耐旱,对含水量敏感,一般在40%~50%适宜,而今年雨水多,“于是,通过互联网+系统,调出云平台里干湿条件下作物生长的云数据,提前进行追肥、配药等,才化险为夷。”
“互联网+系统,实际是一个云端。”韩志峰说,“云端”一方面通过远程监控系统、遥感传输系统等物联网技术,收集不同作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不同生长阶段的数据信息,形成数据库;另一方面借助云平台,专家还可远程问诊农企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实现精准帮扶。
渝北区农业信息中心副主任辜庆均说,在渝北区,像重庆香浓硕公司应用农业物联网生产的企业还有11家。两年来,渝北区共投入上千万,搭建了“1+N”的总云端。1即渝北农委数据中心,N即是农业物联网企业建立的子数据中心,收集不同作物在各种条件下的数据信息,农户可结合这些数据信息及当地的种植环境,提前进行农事安排,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未来,还将通过云端,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农户做到哪种条件下适合种哪种作物,哪种地形适宜种什么作物。
安全又生态 增产效益高
使用物联网技术还可实现作物标准化生产,提高质量和效益。
韩志峰说,使用物联网技术后,果子口感香甜适中、大小匀称、品相更好;肥料从150克降低至50克,在提高利用率的同时,有效控制了土地农残污染和板结,防止了环境恶化。他还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作物增产近40%以上,A级绿色农产品由之前的40%提高到85%以上,综合效益更是提高到50%~80%。
如今,物联网技术支撑下的香浓硕生态采摘园,一年吸引5万游客前去采摘观光,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万元。
(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