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素材运用新气象
2017-11-03曹振国
曹振国
前些年流行的一种作文应试模式——“文章不长,名人帮忙;字数不够,诗词来凑”。一举例就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不论什么题目,都能拿来套一套。还有人认为,用诗文名句、名人名言点缀,就是“书卷气息”;拿古人、文化人说事儿,就是“文化底蕴”。概括起来说,这类考场作文思想内容上或者空洞无物,游离主题或题旨,牵强附会;或者云山雾罩,借中外文化名人故弄玄虚,故作高深;或者情感上矫情伪情,苍白无力,却刻意以整齐的句式铺陈渲染,刻意煽情。有的考生引用名人名言一味贪多,有些是一知半解,有些又含而混之肆意混淆,将不同意味的话语硬性铺排,编造成了一个权威话语的迷魂阵。这几年,高考阅卷开始对这类考场作文说“不”,作文阅卷标准这根指挥棒,对平时的作文训练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以2017年全国卷Ⅰ的考场作文为例,在阅卷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一些值得肯定的现象:
一、时代特征与生活气息日渐鲜明
高考作文,应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书写和表达。大时代的点点滴滴,国家在发展征程上的进步与荣耀,应在高考作文命题中予以充分体现。从时代土壤中生发出来的高考作文,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从现实观照中提炼出来的高考作文,才能让年轻一代进入到现实深处,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国家发展现状。今年卷Ⅰ的考场作文中,动辄拿古人说事的写法逐渐消失,具有时代鲜活气息的素材大行其道。虽然有“长城”“京剧”“中华美食”几个关键词仍能够与古人名言关联,但这种思路已经完全没有市场了。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只在近几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热潮。无论高雅抑或通俗,都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人品一杯香茗,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人放下手中物什,跟着台下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选自《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片段二:
和谐,不仅是本邦内部的和谐,更是万邦的和谐。老子有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中国兴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秉着“亲诚惠容,和谐万邦”的理念打造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往西,接通哈萨克斯坦,直到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向北,接蒙古、俄罗斯;向南,开老挝,经越南,至泰国。中国努力延伸橄榄枝,通“一带一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选自《以和为贵,万邦共荣》)
片段一中的素材运用,表达方式上有叙述也有描摹,内容上有概述也有细节,体现了鲜明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片段二中,作者说“一带一路”建设追求万邦和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富裕之路”,是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者关心时事,对国内国际大势非常熟悉,所以论述和观点才具有鲜明的时代针对性。生逢当下的伟大时代,高考作文也需要表现接地气的生活,需要体现出时代精神的高度。
二、文化内涵与思想深度成为亮点
文化内涵并不排斥古代的事例材料,相反,具有文化内涵的文章往往对素材有深入准确的把握,往往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达到一定的思想高度。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第三个姿势是扫,扫一扫移动支付,扫一扫添加好友,扫一扫还能骑单车。这真是一个二维码的国度,扫一扫,解决了生活中太多的问题。中国成为一个移动支付大国,这出乎许多人的想象。但我们要看到这个生产青花瓷、茶叶、丝绸的国度,从来都没有停下探索新奇世界的脚步。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在聪明这一点上从来都不需要过于谦虚:我们在看风水的时候顺便发明了指南针,在炼丹的时候顺便发明了火药,现在我们扫一扫,扫出了一个网商大国,扫出了淘宝购物的狂欢节。(选自《读懂中国的三种姿势》)
片段二:
中华美食与传统节日“捆绑”在一起的并不少。在端午节,一家人一起,品尝纪念屈原的粽子,看赛龙舟,吟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秋节,一家人一起,分吃象征团圆的月饼,赏着圆月,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领略美食,领略传统文化,读懂中国人的情感世界,才能读懂传统的中国。(选自《传统而时尚的中国》)
片段一中,“在看风水的时候顺便发明了指南针,在炼丹的时候顺便发明了火药”,用的虽是“古代四大发明”的常见素材,但因为善于由表及里地揭示本质——“这个生产青花瓷、茶叶、丝绸的国度,从来都没有停下探索新奇世界的脚步”,文章便有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片段二中,直接拿端午、中秋两个节日的文化内涵“说事儿”,但并不显得平庸低劣。善于揭示本质,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让素材运用能够“化腐朽为神奇”。
三、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渐成热点
有人曾这样形容高考作文的写作过程:在高考作文中,我们与那个飘逸优雅的传统中国相遇,与瑰丽奇崛的汉语之美相遇,与这个高歌猛进的大时代相遇,与一个真实的自我相遇,并从中发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完成一场与汉语和时代的特殊对话。应该说,高考作文命题承担着一份历久弥新的使命:引导年轻一代关注中国传统文明与现实世界,富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对国家、民族和人民充满责任感与使命感。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都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有人选择自保,有人选择携手互助。相比于英国脱欧、美国修墙,中国反而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出困境,帮助陷入死胡同的国家重回正轨。中国,一个屹立了五千年不倒,一个以和为贵的大国,尽自己所能地谋求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构。在这一特殊时期,她展现出力挽狂澜的大国风范,展现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责任担当。(选自《大国风范与责任担当》)endprint
片段二:
我所认识的中国,强大、友好。“一带一路”经济带带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我国与他国的友好往来和贸易发展,可谓“双赢”。自古以来,中国以和平、友好的面孔示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增进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胡麻、胡豆、香料等食材也随之传入中国,汇集于中华美食。漠漠古道,驼铃阵阵,这条路奠定了“一带一路”的基础,让世界认识了中国。(选自《我所认识的中国》)
何谓“国际视野”?就是从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和当今国际社会,评价本国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在国际交往中有恰当的行为与态度。何谓“家国情怀”?就是用“中国梦”的理想来凝心聚力,能够对“家”“国”概念作辩证思考,走出小“我”,勇担责任。片段一着力凸显中国在当今时代的大国风范与责任意识,体现了强烈的国际视野与民族自信。片段二则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和平、友好的民族特质,也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习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有“四个重要认识”的指示,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国际视野”与“家国意识”可以说是今后一段时期内作文备考关注的重要关键词。
四、剪裁取舍与概括整合日趋成熟
写议论文,如果不懂得合理剪裁取舍,引述的材料占去了较大篇幅,重点部分往往无法展开,文章缺少“干货”重点。因此,对素材的剪裁取舍、概括整合之道,在考场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试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片段一:
最近这些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调整发展战略,将绿色发展、生态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初步扭轉了环境恶化的趋势。据报载,在黑龙江等地,久未见踪影的野生东北虎多次现身,长江中下游则发现了白鳍豚的优美身影,而在广州,每年端午节横渡珠江的保留节目无疑是珠江水质尚佳的证明。各级地方政府已经形成生态文明的共识: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以对人民和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选自《绿水青山中的生态文明》)
片段二:
当普惠、互利、共赢成为全球治理的共同呼声,中国成为最勇敢的弄潮儿;当“逆全球化”的言论甚嚣尘上,有人发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忧患之问,“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对中国治理方案的共同期待。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凝聚成责任担当,古老的丝绸之路是养分之源,全新的发展理念又为其注入了不竭的活力。当驼铃载着共同的梦想奏响“一带一路”之歌,你会听见古老中国一声厚重的龙吟,泅渡历史的重洋,激荡在亚非欧三大洲的上空。(选自《驼铃声声谋共赢》)
片段一中三则新闻事实,选材具有地域代表性,作者善于剪裁取舍,概括整合,叙述准确简洁,有力证明了文中“初步扭转了环境恶化的趋势”这一观点。片段二则用概括而富有生气的语言,点明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现实背景和重要价值,简洁而有力度。
当然,在运用素材方面,今年的考场作文除了以上几个值得肯定的方面之外,肯定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有的考生认为材料越多越好,单纯堆砌材料,缺乏议论分析,材料观点油水分离,无法融为一体。有的考生平时见识不广,素材积累贫乏,考场作文中素材撞车严重。种种问题,需要大家在平时的素材积累与写作实践中加以解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