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克服“四个主义”
2017-11-03陈坤铭
陈坤铭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重点讨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问题,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在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历史阶段,党对于自身建设科学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警惕历史教训,不断挖掘传统新的时代价值。通过对历史文件的研究,现实情况的考察获得一些新的想法: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需要克服活动计划、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克服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平均主义”,克服党的建设中“空喊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倾向。
[关键词]谭政报告;党的建设;“四个主义”
1944年,谭政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做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以下简称《谭政报告》)提出我军政治工作仍然存在明显的四个毛病——“形式主义、平均主义、空喊主义、孤立主义”。纵观现阶段党的建设进程依然能够发现“四个主义”的身影,新时期,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要克服“四个主义”。
一、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克服“形式主义”
《谭政报告》指出在军队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并说“当有些同志做工作计划时,他们的计划常是随时可用的,随地可用的照例文章,他们只知道习惯了一套老公式,不知道依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当前,党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类似的毛病,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形式主义”。
(一)克服活动计划的“形式主义”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开展了众多的教育活动,例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三严三实”,针对广大党员队伍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各级党组织对于党中央的文件都显示出了相当的重视程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计划。纵观同一单位针对以上三个活动所制定的学习计划,不难发现这些计划都有相同的模式和套路。同一单位不同主题的活动计划相似,不同单位相同主题的活动计划也存在雷同的情形。同时,计划的制定者疏于对活动主题的理解和深入探索,疏于对本单位人员工作任务、工作特性的真正把握,在制定计划时一味地照搬现有的成果,导致计划脱离本单位的具体实际。以上制定活动计划的模式集中表现为《谭政报告》中所说的“随时可用的,随地可用的照例文章”。活动计划的制定陷于“形式主义”之中。
同时,活动计划的“形式主义”还表现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首先,基层单位执行计划的时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党员干部承担着一定的工作任务,日常的时间往往忙于具体的工作事项,难以抽出完整的时间来参与到活动中,二是单位党组织没有为活动的进行争取相应的时间。其次,执行计划的场所没有保障。有部分单位由于缺乏开展相应活动的場所而要求党员自行学习相应的文件。
对于在活动计划方面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必须要注意克服:
一是要提高计划制定者的素质。计划的科学性决定了整个活动开展的效果,而计划制定者的素质又决定着计划的科学性与否。提高计划制定者的理论素质是重点,有较高的理论素质,才能对于党中央的文件精神有深刻的理解,从文件精神入手制定活动计划才能使活动的开展不脱离主题。同时,计划制定者应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只有立足于单位实际制定出来的计划才能具有可行性。
二是要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党组织对于学习活动要高度重视,努力为计划的实施创造必要的条件。首先是时间条件,党组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应该尽可能地为活动的开展争取到足够的时间,并且保证全体党员都能够有时间参与到活动中来;其次是物质条件,按照计划开展活动必然需要活动器材、活动场地等等,党组织要发挥提前为计划的实行做好物质方面的保障。
(二)克服理论研究中的“形式主义”
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内涵、历史发展、意义、具体内容、制约因素、方法、评估手段七个方面。各个学者在党的建设科学化的研究中各有侧重,有力地推进了党的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偏重内涵的研究。对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内涵研究往往是运用名词拆分的方法进行研究,即将“党的建设科学化”拆分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来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数量繁多,但是在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的贡献却十分有限。
其次,理论研究成果千篇一律。理论研究本身应该是一种创新,但是现有研究成果中又存在很多“内容不创新,语言创新、形式创新”的论文,即同一个意思换个说法反复说或者同一个意思拆开说的现象。
部分学者的研究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充分表现出为了研究而研究的严重“形式主义”倾向,因此必须加以克服。
一是要适当调整研究的方向。对于内涵的研究固然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有所帮助,但是党的建设毕竟是一项实践活动,理论研究应该更多地关注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而不是拘泥于自身学科内部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研究陷入“形式主义”。
二是要摆脱“文字游戏式”的研究。理论的研究更加注重的应该是研究成果在内容上的创新,在文字表达只要文能达意即可,文章范式只要结构合理即可。同时,避免在思想和内容上的学术不端行为。
(三)克服理论宣传教育中的“形式主义”
《谭政报告》中指出:“教的人不管被教的人懂不懂,只管教下去,为的是要完成计划。学的人也就把听课当成一种负担,当作一门差事,从来也不知道要联系自己与反省自己。”
新时期在对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宣传教育中存在同样的问题。
首先是教育者的“形式主义”。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对于党的建设理论学习和研究的不够深入,导致对于授课内容没有很好的把握,一知半解;二是教育者对于授课没有足够的重视,备课马马虎虎,只求完成“任务”。endprint
其次是受教育者的“形式主义”。具体反应在两个方面:一是受教育者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授课内容对于有些同志来说晦涩难懂,受教育者心里自然产生抵触情绪;二是教育活动往往占用日常休息时间,受教育者马虎应付但求活动赶紧结束。
对于宣传教育活动中的“形式主义”,有必要从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两方面加以克服。
一是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论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存在思想观念上的懈怠,《谭政报告》中提到“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思想掌握一切、思想改变一切”,因此宣传教育必须先从思想着手,提高教育双方对于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
二是要提高文化素养。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不高,对于理论就“吃不透”,也就无法用简单通俗的语言来开展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理论就“抓不住”,也就无法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因此宣传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科学理论的教育,应该兼顾对于教育双方文化素养地培养与提高。
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克服“平均主义”
《谭政报告》指出在军队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平均主义”,并说:“我们有些同志做工作计划时,不知道抓中心,检查工作时,不知道找典型,解决问题时不知道从某个关节着手。”新时期,党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必须要克服“平均主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的水平。
(一)克服党组织的建设中的“平均主义”
党组织的建设从层次上分为基础党支部建设和党委班子建设,从内容上可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五个方面。新时期,对于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是“全面”,但是部分党组织对于“全面”的理解不够透彻,片面地认为必须使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齐头并进,因此出现了今天开个会议主题是“思想建设”,第二天搞个教育主题是“反腐倡廉建设”,第三天又有一个活动但是主题却和前两天的不一样的现象。这样开展党的建设活动缺乏针对性,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党组织的建设过程中的“平均主义”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有重点地进行建设。在一段时期内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主题,有重点地进行建设,并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考核验收,达到预期效果之后再选择下一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二是在关注重点的同时,要避免“运动式”的建设。党的建设是长期的工作,一个主题的重点建设期过去了并不代表这一主题的建设就可以松懈。在党的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时常“回头看”巩固已有的建设成果。
(二)克服党员队伍建设中的“平均主义”
党员队伍中各人员的素质千差万别,文化水平有高有低,思想觉悟有高有低,工作能力也是有高有低,在党员队伍的建设中常常出现重视普遍性教育、轻视针对性教育的“平均主义”现象。具体表现为: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没有针对性,对于普通党员和领导干部讲的是同一套内容;工作能力的培养,只区分岗位,不以业务能力为标准进行考核分级,老同志与新同志教的是一样的内容;文化教育活动,不以学历和知识水平为标准区别对待,初中学历与本科学历上一样的课。
针对上述问题,注意从下几点克服“平均主义”:
一是科学合理地进行受教育者的分类。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前,针对教育、培训的内容对党员队伍进行考核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合理分级。
二是教育的内容要合理分级。对于不同素质的党员应该有不同理论深度的学习内容与之相对应,这需要教育者、学者对科学理论有透彻的认识,同时,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好理论层次划分的标准。
三是对教育者进行分级。要适时地对教育者进行考核,明确其理论水平,教育能力,有针对性地下达教育培训的任务。对于高级干部的教育需要由高水平的教育者来进行,这样才能将理论讲得有深度,使听的人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克服“空喊主义”
《谭政报告》指出在军队中存在的第三个问题是“空喊主义”,并强调“我们有些同志对于自己发出的号召是不负责任的。一个号召发出之后,第二个号召接着又来,在那里,许多工作在号召上打圈子,永远停留在号召的阶段,许多工作常常是有头无尾的。”新时期,“空喊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有些口号自身存在问题。有些同志提出的口号是不合适的,这些口号不是来自于对实际工作的总结和发展,而是来自于个人的主观意愿。这些口号没有考虑到群众的情绪,号召的东西不是现阶段党的建设急需的东西。
二是只有口号而缺乏具体的行动。口号的提出者要求大家学习口号,领会口号的精神以指导实践活动,却并不是身体力行,发挥表率作用。学习者实践活动缺乏实践榜样,往往以口号贯彻口号,以文件实践口号,导致口号停留在口头上、文本里,对于党的建设毫无裨益。
针对上述问题要克服“空喊主义”首先应该确保口号的正确性、可行性。口号的正确性必须立足于对理论是深入了解,从理论中挖掘口号、提炼口号;可行性则是讲究口号要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就需要立足于党组织的实际情况,从党组织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中探索口号、研究口号。
克服“空喊主義”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注重榜样示范。在口号正确的前提下,实践活动是第一位的,党组织要将口号融入自身建设的过程中,在实践中运用口号明确方向,提高认识;口号的提出者对于口号的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应该更多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率先垂范,并在实行中突破一点,取得相应的经验以指导他人。
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要克服“孤立主义”
《谭政报告》提出在军队中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是“孤立主义”,并指明“有些同志不把政治工作看作是群众工作,不从群众观点出发,不采取群众路线,不组织群众行动,只有少数政治工作人员在做,在忙,广大群众却在那里闲着。”
在党的建设的过程中,有些党组织将各项内容孤立起来,抓思想建设就单独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觉悟,抓制度建设就投身相应制度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并在组织中落实,抓反腐倡廉建设就搞反腐的宣传教育,开讲座、看影片。这样孤立地进行各项内容的建设必然导致事倍功半。endprint
部分党组织将党的建设当作党内部的工作,只是立足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自身需求出发开展相应的建设,缺乏群众参与,缺乏广泛的社会调研。这样的做法是主动将自己孤立起来。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主要有:一是党组织把自身地位定得太高。对于自身的定位过高导致党组织容易轻视群众提出的意见和社会反应的问题,只是听取自身内部的看法。二是缺乏群众参与的渠道和制度机制。很多时候群众有参与的热情,提出的意见却无法及时有效地传达出去。
针对上述两种情况,要克服“孤立主义”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科学把握各项建设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思想建设能够为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觉悟,坚定党员队伍的理想信念,可以为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建设活动打好思想根基;通过制度建设,完善党内的会议制度、民主制度、选举制度等,可以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制度保障;通过组织建设,完善党的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扩大党组织的覆盖范围,可以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前提;通过作风建设,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通过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员队伍“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可以为其他各项建设提供清正廉洁的建设环境。各项建设表现出相辅相成关系,需要科学地把握这些关系,合理协调各项建设的开展。
二是科学认识自身地位,加强群众参与。在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党组织有个科学的定位,具体而言就是党组织是为人民服务的组织,是为群众服务的组织,作为一个提供服务的组织就不能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高,就不能脱离群众。摆正了自身地位之后,还要为群众的参与提供保障,主动邀请群众参与到党的建设的活动中来。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把群众参与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用文件形式保障起来。只有坚持群众路线,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加强群众参与才能有效地避免建设中的自我孤立。
五、结束语
当前,党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相继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但是不难发现党的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形式主义、平均主义、空喊主义、孤立主义”的问题。接下来,在“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背景下,必须重点关注这四个问题,在實践中克服这四个问题。同时,党的建设中也不仅仅存在“四个主义”的问题,必须要把握好“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规律,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冯跃民.军队政治工作经典文献选读[M].廊坊: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1.
[2]肖裕声.中国共产党军队政治工作史(上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5.
[3]余思新.党的建设科学化视域下党员身份自我认同及其评估研究[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6).
[4]齐卫平.党的建设科学化与党建学科化建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4(3).
[5]苏志广.《谭政报告》对重树我军政治工作威信的现实启示[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5(2).
[6]陈祥.《谭政报告》引发的关于形式主义的思考[J].党史博采,2012(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