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的从长计议和鸡毛蒜皮
2017-11-03马建红
马建红
前段时间,一位来自深圳的朋友送儿子到山东读大学,聊及他们所关注的话题。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无非是所学专业好不好、将来是否容易就业、毕业的时候是考研还是出国,等等。说实话,笔者虽在高校待了多年,这些问题我仍然回答不了,因为专业的“好”或“不好”是相对而言的,在别人眼里“不好”的冷僻专业,在喜欢的人那里或许是最好的;决定就业的因素有很多,既与专业本身有关,也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有关,还与学生个体的优秀程度有关,君不见,同在一个班级学习,有的学生找工作时四处碰壁,有的同学则要在好几个用人单位中做出选择。
家长和学生们关心的,基本上都是大学生活中比较高大上且均可从长计议的事情,至于其他马上就要面对的貌似“鸡毛蒜皮”的问题,却都处于“无感”状态。其实,有些被忽略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比专业、比分数更重要。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尽快学会独立生活。每年新生报到现场,均可见浩浩荡荡组团相送的亲友团,至少是父母兩人,多则外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七大姑八大姨,以至于学校周边的酒店旅馆一床难求,于是会有学校很贴心地在偌大的体育馆里铺上凉席,让数千人席地而卧,其场面蔚为壮观。学生报到时,围在办理各种手续“摊点”前的大多是家长,作为来读书的“主角”的学生,则站在一旁作壁上观,仿佛大家忙活的事情与己无关。等到了宿舍,做母亲的开始发挥“家庭主妇”的特长,铺床叠被,整理衣柜书橱,内务都收拾得差不多了,家长还会和学生到食堂转转,看看在哪里充饭卡,哪个窗口饭菜好,最后还要到开水房跑一趟,用刚买的颜色鲜艳的暖水瓶拎回一壶热水。似乎一切都打理妥当了,做家长的还是不放心,一遍一遍地叮嘱孩子别舍不得吃,缺钱了就吱声,天凉了要记得穿“秋裤”,上冻了就拿出羽绒服来。分别的时候到了,家长还是不放心,看那架势,他们恨不得替孩子把学给上了!
家长终于还是走了,有些从未离开过父母,又没有住校经验的学生,可能会一下子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中。有的学生真的不知道怎么去买饭和打开水,有的学生觉得食堂的煮鸡蛋真难吃:因为她连皮吃的,“在家时都是妈妈把剥好的鸡蛋放在我碗里”!有的女生不会梳头发,“每次都是妈妈给我梳头的时候我看书”。更有一些厉害角色,上了两天学的孩子死活不念了,原因是宿舍条件太差了!此时的家长们真是欲哭无泪,他们只想到了考上大学的“开头”,却没想到如此上大学的“结尾”,在“只要学习好就ok”的骄纵下,培养出来的却是既没有生活能力又不愿吃苦的孩子。习惯了被家长包办一切的孩子,上大学后会经历一段艰难的“断奶”期。
这些或许只是“个案”,因为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很快适应新环境,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的。不过,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也是大学生活中应修的一门课。“舍友”一词有不同的含义,他们可能是一生一世都会牵挂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或姐妹”,也可能成为“感谢不杀之恩”的仇人。舍友们为着“上大学”的共同目标走到一起,大家又确乎来自“五湖四海”,性格、情趣、脾性、生活习惯迥异,有的喜欢早睡,有的喜欢晚起,有的只有在安静的环境里才能入眠,有的则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书,因此舍友的相处之道,在于相互的体谅、包容甚或迁就。只是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里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来了学校不易改掉,摩擦在所难免,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冲突,这几年发生在校园里的恶性刑事案件多与此有关。即便四年貌似相安无事地过了下来,可那些小疙瘩却会纠缠一生。
以往给新生的赠言,多是些如何做“学霸”的忠告。然而读书固然重要,生活也不可轻忽,学会独立处理问题,学会与人相处之道,学会走出困境和低谷,又何尝不是大学生应有的“技能”呢?而且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无论你将来是否考研或出国,拥有健全的人格,都会让人受益终身,因为这才是一个人能力和实力的体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