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院士”朱英国:一生坚守“农门”,成就比肩袁隆平
2017-11-03
人物时事速递>>·原创·
2017年8月9日凌晨,杂交水稻研究的先驱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逝世,享年78岁。朱英国50多年里始终专注于水稻科研,田间地头总能看到他的身影,被人们誉为“农田院士”。朱英国认为,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科学家肩负的社会责任。他培育的“红莲型”杂交水稻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惠及5亿中国农民,用行动为我国粮食安全、杂交水稻种质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新华社在报道中赞他“成就足以比肩袁隆平”。
人物素描1 一年要过三个春天
为了充分利用时间,缩短实验时长,朱英国一年要过三个春天。1973年起,每年春夏之交,他便和同事在湖北仙桃育种;秋风乍起,又奔赴广西南宁种新一季实验田;严冬将至,再转战海南岛培育新苗,直到次年春天才揣着希望的种子返回湖北。“候鸟”之旅十分艰辛,每人带着稻种、棉被、蚊帐等重达100斤的物资,一个星期才能到达海南陵水县,有时连座位都没有,一路站著也是常有的事。这种候鸟般的生活,让朱英国几乎没有与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春节。
人物素描2 甘为人梯
朱英国对育种人才的培养一刻也没有停歇过,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62名,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后8名,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遗传学、杂交水稻科学人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植物遗传学家杨代常就是他在田间发现的。1975年,在湖北沔阳县(现仙桃市)杂交水稻的培训与推广中,朱英国发现不到20岁的陈场镇农技员杨代常钻研技术很执着,有拼劲,便常去看望他鼓励他,送去科普书籍。1985年,在朱英国的极力推荐下,杨代常成为武汉大学首届插班生,农业科研的道路也越走越宽广。
【考场仿真试题】请以“理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范文片段示例】朱英国一辈子坚守“农门”,不知疲倦地奔波于田间地头,栉风沐雨地追寻水稻育种的春天,用坚实的足迹不断延伸奋斗的目标,让梦想的种子萌芽拔节,抽穗扬花,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才与自己热爱的杂交水稻事业告别。朱英国耕耘一生,想要培育出更多、更好的种子,让饥饿远离中国。后继有人,“农田院士”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其他适用话题 敬业;坚守;奉献;追求
(特约教师 严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