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防治
2017-11-03于新怡
本刊记者/于新怡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癌症之一,据2008 年世界癌症报告统计显示,胃癌的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四位,在恶性肿瘤死亡病因中居第二位,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癌症地区分布广泛,且因地域的不同发病率有明显差异。胃癌可防可治,但由于早期胃癌没有明显征兆,极易被人们忽视,从而导致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胃癌具有哪些类型?致癌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是否可治愈?就此,记者采访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宗晔,以指导人们更好地防治胃癌。
早期胃癌几乎无明显症状
我国是胃癌高发国家,每年胃癌新发病例约40 万例,死亡约35 万例,新发和死亡人数均占全世界胃癌病例的40%。宗晔说,胃癌在病理学上分为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腺鳞癌、鳞癌、类癌、未分化癌、未分类癌。其中最常见的是管状腺癌,其可以进一步分为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腺癌。“所谓分化,是指瘤组织的成熟程度,瘤细胞的分化越接近正常细胞,越成熟,分化程度越高。分化型胃癌预后较好,未分化型预后较差。分化型又分为高分化胃癌、中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分化程度越高,预后越好。”宗晔指出,胃癌的分化程度要通过病理来诊断,患者自身无法判断。
宗晔表示,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几乎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具有上腹不适、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类似胃炎或消化不良的症状,且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极易被人们忽视。当患者出现食欲不振、不明原因贫血、吞咽困难、消瘦、上腹疼痛、黑便等明显症状时,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中晚期胃癌患者即便接受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仍然不到30%,且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家庭负担沉重。因此,早诊早治是防治胃癌的关键。宗晔说:“早期胃癌没有明显的症状,所以对于胃癌高危人群,及时体检非常重要。”宗晔指出,萎缩性胃炎(尤其是全胃萎缩)患者、胃溃疡患者、残胃患者、一级亲属中患有胃癌者属于胃癌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体检。此外,胃癌高危人群在饮食上应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饮食尽量保持清淡,减少食用导致胃癌的食物。
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胃癌发病率
部分胃癌有家族聚集倾向,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胃癌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除了遗传因素外,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癌。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少于6 克,但人们日常摄入量仍普遍超标。宗晔认为,长期食用高盐、熏烤、腌制、油炸类食品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日本一项研究发现,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10 克,胃癌的发病率会明显增加。她说:“高盐饮食除了会损伤胃黏膜外,还会在体内形成致癌物质亚硝酸铵,熏烤、腌制、油炸食品则会产生多环芳烃、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我国不同地区胃癌患者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以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为集中,其原因主要和地区的环境和饮食密切相关。”此外,宗晔还强调,饮食不规律、不吃早餐、暴饮暴食也是导致胃癌的危险因素。
吸烟可导致胃癌
胃癌分布具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这可能由遗传、饮食习惯、性激素分泌差异等多重原因造成,也可能与男性吸烟者多于女性有关。吸烟会导致肺癌已成为社会共识,其实它对整个消化道也存在不良影响。有资料显示,吸烟量越大,患胃癌的风险越高。对此,宗晔指出,烟雾中的焦油、尼古丁会刺激人体消化道,并通过消化道进入胃,从而对胃黏膜造成刺激,引起胃黏膜缺血、缺氧,长期吸烟,可能会导致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并无必然联系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非常高,约为50%,西藏一些地区甚至高达80%。1994 年,WHO 将幽门螺旋杆菌确定为致癌因素,并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的发生风险增加2 倍,但人们也不必“谈之色变”。宗晔表示,全球有20 亿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口,最终只有不到1%发展为胃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并不一定导致胃癌,它只是一个致病因素,但如果是胃癌高危人群,她建议还是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检测,并进行根除治疗。
早期胃癌在内镜下治疗即可治愈
胃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且多发生于40 岁以上人群,因此40 岁起应定时进行胃癌筛查。宗晔说,胃癌的筛查方法众多,其中内镜检查是目前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既往的内镜患者都感觉具有一定痛苦,因此患者接受程度较差,但随着现在无痛内镜的开展,如今已经可以避免内镜检查的痛苦了。此外,宗晔强调,内镜检查前患者应空腹6小时以上,禁水超过2 小时,并取下活动性假牙,检查后禁止开车及高空作业。
早期胃癌通过外科手术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均可治疗,相比之下,内镜下治疗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宗晔说:“早期胃癌的最初期在内镜下进行黏膜下剥离术即可治愈,且5 年生存率高达90%,虽然在内镜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但发生率都比较低,并且都具有补救措施。但若程度再严重一点,腹腔镜手术也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