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爱心仁心点亮盏盏心灯
——访“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蔡红霞

2017-11-03文/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7年21期
关键词:红霞精神病人精神疾病

●文/

“她34 年坚守初心,始终奋战在精神病科临床护理一线,面对精神病人异常的行为伤害和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10 多次主动放弃改行的机会,用大爱守护着精神病人的心灵。她把精心呵护病人看得高于一切,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尝试精神疾病常用药,用仁心维护精神病人的生命尊严。她知行合一,总结临床护理经验,主编出版82 万字的《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填补了全军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的空白。她开拓创新敢担当,创建了全军首个精神病专科医院工娱治疗中心,帮助万余名精神疾患人员康复回归社会,被广大患者亲切称为‘驱散心灵阴霾的守护神’。”这是“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礼上对蔡红霞的描述,一个伟大的护士形象跃然纸上。现实生活中的蔡红霞是怎样的?她的工作环境又是如何?她是怎样和患者相处的?为何许多患者愿意亲切地唤她一声“妈妈”?带着疑问,记者来到解放军第261 医院,对蔡红霞总护士长进行了专访。

不爱红装爱武装

走上从军的道路,是因为蔡红霞对军装的特殊情结。当时,还在读初中的蔡红霞面临着人生的一大抉择。成绩优秀的她本应该走正常的升学道路,适逢空军学校招生,当时有人猜测这应该是中专而不是大学,但是因为蔡红霞从小就想当兵,所以就提前选择了当兵入伍、入学的道路。“儿时的玩伴在一起都会讲,长大后当一名女兵,穿着军装,多神气!”蔡红霞激动地说。

▲患者心目中的蔡红霞像妈妈一样

面临分配的蔡红霞,因为自己身材瘦小,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分配到精神病科,一起被分配的七人中,有选择离开的,有选择转业的,可是蔡红霞却出于对身上军装的热爱而选择了坚持,这一坚持就是34 年。刚刚分配到精神病科,不敢和朋友、同学说,只是说自己分配在内科。蔡红霞只和父亲进行了沟通。父亲虽然担心女儿,但也选择支持女儿的工作,也不失幽默地鼓励道:“其他科可能会有传染病,精神病不传染。”当父亲问道是否会受到病人的打骂时,蔡红霞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谎称没有这种情况。“其实只要是精神病患者,多少会有打人的情况,可是这些不可以和家人说。”蔡红霞说。当记者问及是什么精神支持她坚持了34 年,蔡红霞简单地说到:“一是自己太爱这身军装,有着难以舍弃的情怀;二是工作时间久了,不仅和病人有感情,和周围的同事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工作的小环境非常好,精神病科的同事相处十分融洽。再加之精神病科本身与外界没有过多的联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十分单纯,也是难得的战友情让自己舍不得离开这个小环境。”

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

▲一对一疏导患者焦虑心理

▲像女儿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老年患者

▲留下电话号码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

精神病科与普通科室的环境截然不同,有人形容这里是“怪事、险事、闹心事,事事都多;哭声、嚎声、打砸声,声声都响”。这期间,蔡红霞也曾有过多次调动、转行和进机关的机会,但都被她主动放弃,始终全身心地扎根在常人看似无法接受、无法忍受的工作岗位上。她动情地说:“看到患者那种迷茫无助和期待的眼神,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就觉得离不开这里。”

精神病人思维扭曲、情绪行为变化无常,是人们印象中的“疯子”,发作时的失常举动令人无法想象。有一次,蔡红霞独自巡视病区时,一个年轻的男病人突然扑了上来,一把把她摁在桌子上,揪着她的头发使劲往桌上磕,她也不知道磕了多少下,直到其他工作人员赶到才得以被解救。与以往相比,这一次她伤得不轻,头上鼓了一个大包,并有轻微脑震荡。她爱人知道后非常气愤,要教训这个病人,她劝说道:“千万不要和病人计较,他们这样做是控制不住自己,他们的心里其实比普通人要痛苦很多倍。”第二天,蔡红霞带着头上未消肿的包回到了岗位上。而那个病人的情绪也已恢复了平静,一见到蔡红霞,就抱住她的腿直磕头,愧疚地说:“蔡护士,对不起,我不应该打您……”殴打、侮辱、谩骂……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但她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面对病人始终是一张亲和的笑脸。她常对年轻同事说:“我们面对特殊的病人,有时病人没有理性,但护理人员要有理性,无怨无悔地为这些特殊患者服务,不仅是责任,更是在传递社会大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在她的带动下,精神病科没有出现一次打骂病人现象,大家都能够自觉站在病人的角度换位思考,以爱心和包容去理解病人,善待病人、关爱病人。

心中最高的地位留给患者

“精神病人也是人,既然交给了医院,我们就应该担负起这份沉甸甸的信任和责任。”在蔡红霞的心里,病人占据着最高的位置,特别是对那些年轻的患者,她更是倾注了母亲般的关爱。1995 年除夕的晚上,科里收治了一名精神失常的流浪孤儿。碰巧蔡红霞到科室查房,她看到孩子衣服又黑又脏,已经看不出颜色,身上、头发上爬满了虱子,一双痴呆的眼神无助地望着她。这一幕,这眼神都深深刺痛着她的心。随后,她找来推子给孩子理发,换上了干净的病号服。考虑到孩子刚理成了光头,头部容易着凉,第二天一大早她便起身前往商店去给孩子买帽子。但由于当天是春节,蔡红霞花了半天时间满大街寻找,终于找到一家开门的商店。当她把精心挑选的帽子送到病房,戴到孩子头上时,刚才还在病房里到处乱抓乱踢的孩子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精神病人没有自制力,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愿服药,加之抗精神病药副作用反应大,容易出现肌松无力、浑身发紧等各种不良反应,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为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更好地保证健康安全,蔡红霞不顾自身白细胞长期偏低的身体状况,在自己身上试服了氯硝安定,由于药物作用,蔡红霞在下台阶时重重地摔了一跤。随后,她把自己服药后的感受细心地记录下来,并总结归纳出“易头昏的药品宜睡前服用”、“导致肌肉无力的药品服用后须加强观察”等十五条护理经验,这些经验在临床护理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有些精神病人思维反常,不愿意服药或服药后又想办法吐掉,针对这个情况,蔡红霞对所有护理人员提出要求,做到“送药到手、服药入口、吞下再走”;为防止精神病人逃跑、自伤、自杀,她带领护士每天对病人的生活用品都进行详细检查,连毛巾、鞋带都一一查看。用理解包容托举生命尊严,用爱心仁心点亮盏盏心灯,用真情亲情温暖万千患者。正是这样精心的呵护,一批批患者得到了新生,但与此同时,蔡红霞却成了不合格的女儿和母亲——父亲去世她没能到床边尽孝,将孩子送回江苏老家由亲人照看。

蔡红霞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病人身上,创造了护理上百名病人无一差错、全部康复出院的骄人成绩,由此,组织上为她荣立了一等功。当记者提到蔡红霞的先进事迹以及她获得的荣誉时,蔡红霞摆摆手说:“这些荣誉,我愧不敢当。获得一等功的军人,都是为国家流过血的,而我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这个荣誉太高了。”

勤奋学习孜孜以求

蔡红霞常说,要应对精神变化无常的群体,早日让他们康复,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探索,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为此,工作之余她都在读书学习,坚持不懈地抓学习、强素质,不断钻研、勇于探索,总结经验方法,撰写学术论文。

在长期的护理实践中,她发现精神病科护理领域缺少专业教材,编写一部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的想法便在蔡红霞心中萌生。从1998 年开始,蔡红霞利用工作之余收集资料、查阅文献,于2004年主编出版近82 万字的全军首部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填补了全军精神疾病护理学专著的空白。针对当前心理和精神病人增多,社会关注度提高的实际,她积极研究和摸索精神病科人性化的管理方法,编写了《精神病科护理管理规定和护士岗位工作流程》,现已成为医院精神病科护理工作的基本规章制度,被多家精神病专科医院列为护理方面的重要参考。她探索出的“针对精神病合并多种躯体疾病开展联合护理会诊”,获得了北京市精神病科护理专家的高度肯定,北京市护理协会秘书长称赞说:“这种新颖的护理查房形式,大大提高了精神病合并多种躯体疾病的护理质量。”多年来,蔡红霞结合临床实践,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6 篇,其中《恶性综合症相关致病因素及护理》一文在第七届全军精神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发言,荣获优秀论文奖;她先后参加了《精神疾病家庭护理与康复系列丛书》等9部专著的编写,共获军队医疗成果奖8 项,其中5 部为主研人。

为患者开启阳光之门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的心理和精神压力大,精神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无论是病人本身,还是社会和家庭都对精神病康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和期望。”蔡红霞说。为了提高病人康复质量,蔡红霞以医院在精神病科建设“工娱治疗中心”为契机,率先在全军探索出一条根据病人兴趣爱好开展手工、陶艺、书法、绘画、舞蹈等多种辅助性康复娱乐活动的新路子,以“阳光疗法”提高病人的自信,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正是这些创意,开启了病人心智心灵的大门,促进了心理疾患的康复。

一位患有精神疾病的女患者多次住院治疗,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多次产生自杀的念头。在工娱治疗中心,她一边接受药物治疗,一边学习手工制作方法技巧,出院后,她利用学习掌握的手工制作本领,开了一个小作坊,实现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找到了生活的乐趣后,该患者的生活恢复了正常,再也没有复发。为了感谢蔡红霞对自己的帮助,也为了让蔡红霞分享她的成果和快乐,该患者特意将自己制作出售的手工作品拍摄后装订成册寄给蔡红霞。

2011 年7 月,解放军第261 医院康复病人的十字绣作品获得“全国精神病人手工作品比赛第一名”;2012 年10 月,蔡红霞带领医院的康复患者参加了北京市第三届精神康复患者技能大赛,并获得了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截至目前,工娱治疗中心已帮助了近7000 名患者康复出院。

患者的情谊让她倍感珍惜

能得到精神病患者康复后真切的感谢是蔡红霞最欣慰的时刻。“有一位患者康复后回到重庆老家,有一次来北京,大老远的路给我带了一瓶自己家的蜂蜜,但我记不清自己为他做过什么。因为每天从事的工作都是一样,也没有特殊对待过哪位病人,所以患者的这种行为真的让我特别感动。”蔡红霞说。

有一位70 多岁的病人,在医院住了十几年,回家住了几天后非要来医院找一位姓蔡的亲戚。家里兄弟姐妹说,父母走得早,不清楚自己的兄长是否有这样一位亲戚,直到找到蔡红霞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患者经常来工娱中心做手工,每次看到他,蔡红霞都会问一句:“老李,怎么样啊,挺好吧?”赶上几天出差,回来就会说一句:“好几天没见你,都想你了。”蔡红霞说:“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去看一看这些患者,询问一下他们最近的情况、谈谈心,也许就是在不知不觉间建立起患者对我的信任,甚至把我当成亲人。在得知这件事的那一刻,感觉十分微妙,特别感动。”

还有一位患者特别想买一个石膏像,于是蔡红霞便托朋友帮忙给买到了这位患者梦寐以求的石膏像。有一天早晨,蔡红霞意外地收到该患者送来的礼物——用纸包着的两个鸡蛋。“在医院,每个患者每天只有一个鸡蛋,他自己舍不得吃,攒了两天,把鸡蛋送给我。”蔡红霞说,因为患者出不去,身上也没钱,这对他来说就是最好的东西,虽然是两颗小小的鸡蛋,她却觉得胜过无数珍宝。

蔡红霞说,她希望以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激励年轻一代的护士。“对刚来医院的护士,我都会和他们说,让他们先工作一段时间,看看自己是否喜欢这个职业,如果不喜欢,绝对不要勉强自己。因为如果从事一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不仅自己痛苦,对患者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比如精神病科,如果你讨厌精神病患者,工作根本无法坚持下去。”蔡红霞说,护士也是白衣天使,心中应该有大爱,有同情心,否则根本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精神科病人自己是痛苦的,不可能每天对着你笑,对他们不仅仅要进行生活方面的护理,也要进行心理方面的护理。在没有康复之前,他们是不知道理解和感恩的,我们就把他们当成是病人,不要嫌弃,不要委屈,从内心深处去同情和关心他们,要想着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这样才会有一种价值感、成就感。”蔡红霞真诚地说。

猜你喜欢

红霞精神病人精神疾病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社区管理精神病人全血细胞分析
请你帮个忙
精神病人监护问题研究
——以离婚纠纷为例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练习
不负刑事责任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相关问题探讨
试论人类精神疾病观的发展与演变